全球社區網

05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有心承擔就不難 且聽四位師父說分明

有心承擔就不難 且聽四位師父說分明

E-mail 列印
「請問(德)淵師父,你是怎樣接變化球的呢?」靜思精舍德諦師父問。

「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德淵師父回答。

雖然各國對COVID-19疫情的防疫政策稍有鬆綁,然而放眼天下,疫情似有竄升的 跡象。因此,在2022年9月4日辦理的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仍沿襲去年,以線上方式進行。

◎發心承擔志業 累積福德因緣

臺灣地區附近雖有軒蘭諾颱風來襲,仍有四十一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上線,共同聆聽課程。在「幹部責任與使命」這堂課中,由德諦師父擔任引言與串場,邀請德淵師父、德瑔師父、德瑋師父,一起暢談他們在慈濟的承擔與使命。

德諦師父首先提到,承擔,就如上人曾經開示的,當開始發心承擔志業時,分秒中都是在成就人間的好事。「看起來是付出,其實也在累積自己的福德因緣,還有福慧道業。」德諦師父說,他每次想到上人的這段開示,除了感動,心裡也很慚愧。

怎麼說呢?在精舍,若要承擔事情時,就是德諦師父開始緊張的時候,他會想到,「我可能做不好。」也擔心自己的體力、時間夠嗎?所以沒有累積福德資糧,反而累積了很多無明煩惱。

有一次進到淨皂廠,德諦師父看到德瑔師父在提煉精油,感覺在製作淨皂的過程當中,很耗費體力。於是他請教德瑔師父,承擔淨皂廠已經有十一年時間,「有沒有讓你遇到身體非常疲憊,或是身心俱疲的時候?要如何取得身心的平衡?」

◎體力足否來自於心 心念最重要

德瑔師父說,在佛門裡面就是講求因緣。每個人接觸不同層面的工作,難免會有不熟悉,或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在精舍,每一份執事都是平等的,只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

德瑔師父從來到精舍,就一直在淨皂廠。他說:「體力上的負擔,我覺得是跟自己的『心』有關係。」精舍的作息,每天都是凌晨三點五十分敲板、晚上九點四十分安板,這樣的睡眠時間,德瑔師父認為是足夠的,也是最健康的,因為要早起,就不會太晚睡。

「資深師父們都比我們年長,他們以身作則帶著我們做。他們都可以做得到,我們就應該多發心。」德瑔師父覺得,每天能夠如常進大殿,是一件非常有福報的事。「因為我們能夠禮佛,能夠跟佛菩薩對話,也聽上人開示。」

德瑔師父接著說,一天當中,自己最好的精神就是早課。把心完全靜下來的時候,就很自然地聯想到,「上人的開示,會讓我反省,昨天是不是有一些起心動念?上人給我們的教導是什麼?」所以讓心靈平衡,早課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就跟身體一樣,要時時不斷地去檢視,當初的初發心是什麼?遇到瓶頸的時候,當初發的那一念心又是什麼?德瑔師父說:「這對自己要走很長遠的修行道路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以身作則 是最動人的力量

德諦師父接著提到,在他的心目中,非常敬佩「大師兄」——德慈師父。

他說,有一次,慈濟大學的師生要路跑回精舍,精舍中庭擺滿了椅子。沒想到前一晚下雨,隔天清早,每張椅子都是濕的。德慈師父看到了,自己拿起抹布就擦起椅子來。其他師父們看到了,立即趕過來,一起把椅子擦乾。「那個當下,我覺得以身作則的力量好大喔!」

德瑔師父也接著說,德慈師父一直都活在大家的心中(德慈師父於2021年5月捨報),當時那個畫面真的感動了非常多人。「其實以身作則,是一個很動人的力量。」他說,在精舍,每位師父的付出,都是有溫度的。「資深的師父們,不管在哪一個角落,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還會一直鼓勵我們,『不要擔心,每個人都有第一次。』」

因為體力上長久的負擔,尤其是年邁的身體,在一段歲月過後,難免會有一些勞損。德瑔師父提到,德慈師父即使年長力衰,也是開著電動車,一樣去陶慈坊,每天堅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回歸到自己的單位。

◎人生「無常」 變化球就是「常」

德淵師父在精舍,主要承擔靜思人文,還有會務的關懷。德諦師父看他常常在溝通很多事情,還要接很多「變化球」。德諦師父則說自己是那種照表操課的人,只要有一點點跟原本表定得不一樣,就會慌掉,而且會覺得「怎麼會是這樣呢?」

所以他請教德淵師父,如何接變化球?如何在身兼多職的情況下,還能把事情處理得那麼圓滿?

德淵師父提到,有時候自己會認為,要把每件事情寫得非常清楚,知道該怎麼做了,再來進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事情往往會有很多的變化,導致很難按照寫下的去進行。

他自己就舉例,2020年5月的浴佛節,他就面對一個很大的變化球。那是第一次在精舍舉辦浴佛,當時他的腳不舒服,沒有辦法像其他師父們走動線,所以就沒有參加彩排。

浴佛典禮的前一天下午大概四點左右,大會臨時決定要有一位師父念《懺悔文》,大家推派了德淵師父。他沒有問得很清楚,看到大家都穿長衫,以為自己也是,就趕著從三樓的寮房下來。後來發覺念《懺悔文》的師父,必須穿海青和搭衣,他又趕快爬上三樓,又很匆忙地下來。

他後來回想,很多事情有時候也來不及問,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只是當下就把它承接起來。他說,其實承接下來之後,就發覺到可以跟人家廣結善緣。「我們要想到一點,不一定時時都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一個人走得快 多人走得遠

德淵師父說自己以前是一板一眼的人,事情該這樣做,就一定要那樣做,現在可以接變化球,真的是很大的改變。尤其當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或是幾個活動同時在進行時,「我們的信念夠強大,就可以很好的策劃出來。」

他在未出家前,住在新加坡,是個工程師。還沒有受證時,有一次被委任去接一場素食的晚宴。隔天,組隊也要辦素食自助餐,兩邊的活動都跟素食相關,於是他認為由同一組人去策劃、協調就可以了。

巧的是,剛好公司派他到美國出差,事業、志業一起壓過來,讓德淵師父差點招架不住。在美國,除了要處理公司的事務,還因應時差連線,安排一些事情。

還好有團隊的力量,當時又正好是SARS流行期間,更是應該推廣素食的時候。「所以我覺得時間的安排,跟我們的信念也有關係,不能只做這件事情,另外一件事情就不要去做,其實有時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在精舍,雖然主要是承擔如來家業,但細分起來,也是有家業、事業跟志業。德淵師父表示,因為是住在精舍,所以精舍的大小事情,雖然有分工,但有些事情還是要靠自己去努力。

尤其在精舍,除了本身應完成的執事以外,上人也希望常住師父可以承擔志工早會的分享,加上最近兩年的疫情,德淵師父又多承擔了精舍清消的工作。有時候難免有很多事情突然要一併處理時,團隊就很重要。他說:「當我這邊忙了,他們就要去承接其他的工作。」所以一個人走得快,但是更多人就會走得更遠、更深。

◎要克服「難」 不要被「難」克服

德瑋師父是承擔大寮的窗口,大寮就是精舍的廚房。德諦師父提到,精舍大寮,一餐要煮給五百人以上用,更不要說遇到周年慶、過年、營隊,都是上千人用餐。所以在大寮,是非常大的承擔。

德諦師父說,自己只要輪到大寮時,就會很緊張,因為工作非常繁重跟緊湊,所以一輪七天就是極限。因此他請教德瑋師父:「是怎樣的大願力,有勇氣接大寮窗口,而且是全年無休!」

德瑋師父說:「師父找我接大寮窗口時,我沒有別句話,就是『好!』」

「好」,就是好話,就是對自己有好的因緣。「我覺得既然回到精舍修行,也發心立願了,就要承擔。」德瑋師父表示,上人都把困難的事拿來做了,簡單的事,還不見得會給弟子做。「越是困難的事,才要努力去做。」他承接大寮的窗口,就是認為這是應該做的事,是本分事。

上人曾經講過,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所以德瑋師父總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上人,全世界最困難的工作,上人都做了。」至於做得好跟不好,就不要有那麼大得失心。好,也這樣;不好,也這樣。好,就繼續努力;不好,就繼續加油、繼續改進。「我就是傻傻地承擔一些工作,可是最後回饋回來的,我覺得收穫非常多。」因此他勉勵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擔心任何的承擔。

◎親自打電話 勝過LINE來LINE去

德瑋師父在還沒出家之前,是社區的委員,不只是醫療志工的領隊,還要接互愛。在社區,就是要找人出勤務。但是聽到「找人」,很多人就開始煩惱,很怕被拒絕。

德諦師父就請教德瑋師父,怎麼樣把「難」化成「不難」?

德瑋師父說,找人,確實是一件讓大家很困擾的事。「在找人的時候,就是過去做事情的『果』,就是自己過去跟別人,培養了多少的善緣?」善緣越多,有時只要打一通電話,對方也很難說「不」,所以一開始就要創造好因緣。

「現在比較特別,因為大家都LINE來LINE去,不像以前都可以見面、講話。」德瑋師父提到,關懷的動作非常重要,可是現在大家的感情好像都比較疏離,怎麼會找得到人呢?「如果溫暖的程度夠,絕對不會找不到人,怕的是我們身邊永遠都是冷冷的。」

德諦師父再請教德瑋師父,有些人可能會想,「沒關係,我來慈濟世界,就當一個快樂志工就好了。」每天都很快樂,為什麼還要承擔呢?

德瑋師父回答,「最主要,看自己要的是什麼?如果願意承擔,就會越有成就。」做事情也是一樣,不要怕承擔。「承擔了,很多事情就會很快到達目標,而且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四位精舍師父在一問一答之間,不僅道出常住師父們,在精舍依然不忘初發心,勇猛地承擔如來家業,還要處理慈濟會務。就如德諦師父在總結時提到,「上人說,天下的苦難眾生這麼多,就需要全球的慈濟人,去付出自己的那分心力。」

◎慈濟的事 做就對了

慈濟在柬埔寨的聯絡處,共有二十八人參與線上精進。聯絡處負責人謝明勳提到,他到柬埔寨經商已有三十年,七年前返臺受證慈濟志工。因為柬埔寨當時只是一個聯絡點,都還沒有受證的志工,所以他在受證前,就已勇於承擔柬埔寨的慈濟事務。

身為第一批從柬埔寨到臺灣受證的慈濟志工,謝明勳持續在當地推展慈濟志業,不論是訪視、義診、發放等,他都親自帶著當地人去做。截至今年(二O二O年),當地已有十位受證志工,其中有兩位華人,其餘都是當地人。

因為有語言上的隔閡(柬埔寨人用的是柬語),加上當地盛行小乘佛教,與慈濟人秉持的菩薩道(行經)有所不同。但是謝明勳還是把握各種因緣,接引當地人來聯絡處參加共修,或是邀約他們一起參加活動,盡量將上人的法傳達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慈濟的法,是用在實際的生活中,而不只是「讀經文」而已。

此外,柬埔寨聯絡處的志工,也將上人的靜思語,或是《證嚴法師說故事》影片,翻譯成柬埔寨文,讓當地人能夠接受與親近上人的法。今日的共修,聯絡處也安排志工當場口譯,讓聽不懂華文的人,也能透過翻譯,了解共修的內容及要意。

「有願就有力,就什麼都不難。」謝明勳說,就如課程中四位精舍師父說的,既然做了上人的弟子,願意在柬埔寨承擔,即使遇到困難,還是要去做。「做,就對了,慢慢的,自然都能將事情圓滿。」

謝明勳接著提到,這兩年疫情期間,當地志工流失了很多,幸好六位同仁都抱持著,「如果我們不做,就沒有人做,誰來幫上人承擔?」所以在疫情最嚴重的封城期間,大家都不敢出來的情況下,他們都住在會所,「哪裡需要物資、糧食,我們就送出去。」

今天上午,也是全球慈濟人精進共修的日子,柬埔寨本地志工暖淑琳,也把握機會在線上分享。第一次跟上人連線,今年二十五歲的她,顯得非常緊張。她面對鏡頭,用生澀的華文跟上人說:「我原來都不會講中文,因為在華語文中心學習,現在已經會講一些了。」

受證志工已經兩年,暖淑琳目前也是柬埔寨聯絡處的同仁。「想要受證,是因為受證,才會更有能力幫助需要的人。」雖然上人說她的中文只有八十分,儘管她聽精舍師父的分享,只能聽懂百分之三十,但她還是很有信心地說:「在慈濟,有很多事要做,我都是『做,就是了』。」

全球慈濟人透過連線,與上人在雲端相會。上人懇切地說,將近兩年的疫情,人與人的距離隔了很遠,「期待人人有時間就回來臺灣看看,也讓師父看看大家。」綿綿師徒之情令人動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慈濟人,都將謹記上人的叮嚀,「做好事、發好心,就是人人點滴會合,這也就是啟發愛心,讓天下平安。」

圖左 :四位精舍師父的分享,由德諦師父擔任引言與串場,暢談在慈濟的承擔與使命。[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在淨皂廠十一年的德瑔師父說:「體力是來自於心力,遇到瓶頸時,想想當初發的那一念心是什麼?對自己要走很長遠的修行道路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德瑋師父在俗家時,是社區委員,也勇於承擔幹部。他說:「師父找我接大寮窗口時,我沒有別句話,就是『好!』」[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德淵師父在精舍,主要承擔靜思人文,還有包括會務的關懷及精舍清消。他強調團隊的力量,表示,「一個人走得快,但是更多人就會走得更遠、更深。」[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有願就有力,就什麼都不難。」柬埔寨聯絡處負責人謝明勳(立右)說,身為上人的弟子,即使遇到困難,還是要去做。(照片由謝明勳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受證已經兩年的柬埔寨志工暖淑琳說:「想要受證,是因為受證,才會更有能力幫助需要的人。」(照片由謝明勳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