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深入慈善訪視20多年 翻轉苦難人

深入慈善訪視20多年 翻轉苦難人

E-mail 列印
愛是一道光,能撥雲見日、翻轉苦難,守護人間溫暖。「2022年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9月4日「慈善運作」實務分享及研討,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三條線在雲端相會。

慈善是慈濟的根,慈濟志工彭秀蓁用二十幾年的 訪視實務分享「慈善運作」,透過善與愛的生命故事,分享慈善紀錄的信願行。志工蔡明模則以多年的訪視經驗,針對訪視與安美專案議題,以Q&A方式線上互動。

◎以誠以情 軟化心結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這是上人對我們的慈示。」走入慈濟三十年來,彭秀蓁秉持證嚴上人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精神,深入慈善訪視二十多年,從關懷苦難,體悟人生。

彭秀蓁線上分享關懷的案例——「小君的帳篷」及「安穩家園・美善社區」專案故事,引起很大的迴響。

小君的父母育有一子二女,媽媽跟姊姊都是智能不足。一家之主的爸爸於2010年肝癌病逝,從此家中生活環境非常的髒亂。哥哥結婚,在臺北落地生根,姊姊也住在外面;山上的家就只剩下媽媽和小君。

小君上高中之後,因為身旁沒有人可以互動及分享,在學校碰到困難,沒能力解決,經過三次轉學,最後選擇休學,每天待在客廳的帳篷裡,封閉了自己。

家裡環境凌亂不堪,冬天的小君,穿著短袖、短褲,顯得瘦小與無助。慈濟人來訪的第一天,小君止不住的眼淚直直落下。志工不捨地將她擁入懷中,告訴她:「不要害怕,我們會幫妳,當妳的依靠。」

智能不足的媽媽,沒有辦法清楚地分辨什麼物品有用,只要看見,想要的就撿回來。所以家裡堆滿了酒瓶、衣物,還有許多雜物,居住環境非常地凌亂,又不願意接受清掃。

訪視團隊為了要改善她們的生活環境,經過一次一次的互動,終於軟化媽媽的心結,答應讓志工整理環境。

「當我們走進村長家,把同意書給村長的時候,村長不敢相信地直呼,『不可能的,我們已經說了好幾次,她都不願意。』」彭秀蓁跟村長表示,「當天要進行環境整理,您要來關心,看我們哪裡做的不夠圓滿,請您來指導。」

訪視團隊以誠以情真心陪伴,終於打開小君媽媽的心房,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彭秀蓁說:「因為我們相信上人的法,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克服困難 開心上學

母女倆因為慈濟志工安頓身心的引導和陪伴,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小君的家雖然整理好了,但媽媽的習性會因此而改變嗎?

鑑於此,志工每禮拜上山一次,教導媽媽清洗碗筷、整理家務及回收分類。她總是回應志工,「下一餐就要吃了,洗那麼乾淨做什麼?」志工不厭其煩地說:「這是安全跟衛生,只要使用完畢,都要清洗乾淨。」

小君媽媽喜歡撿東西,志工鼓勵她將撿回來的東西做分類。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陪伴及引導,她還是分不清,「有時候我們也會很氣餒,怎麼講不懂!」彭秀蓁對大家說:「難道我們要放棄嗎?」

在團隊的努力及剛柔並濟下,終於看到了成果。「現在媽媽已經慢慢會整理家務及回收了,這讓我們覺得非常的感動。」彭秀蓁開心地說。

環境改善了,接下來就是小君的學業。志工家訪時,都跟她分享向上跟勵志的故事,鼓勵她重拾課本、重新走入校園。在不間斷的愛與陪伴下,小君終於點頭答應參加聯考。志工三天兩頭就打電話關心,「小君,妳有看書嗎?」「小君,妳報名了沒⋯⋯」

彭秀蓁笑著說:「我覺得自己像媽媽一樣,叨念個不停。」在眾人的期待下,小君如願考上心目中的學校,志工比自己女兒上學還要高興。忙著聯繫學校,協助繳納學雜費,帶她買制服、買鞋子和學生用品等。

受教育是翻轉小君人生的機會。「上了幾天課,小君告訴我,『師姑,黑板上的字,我都看不清楚。』」因為這幾年都在帳篷裡生活,小君的視力大大的減弱,彭秀蓁趕緊協助她配眼鏡,讓她學習無障礙。

小君每天上學要轉三趟車,讓原本協助她的叔叔吃不消,要她自己想辦法。彭秀蓁問她:「小君,如果叔叔不能幫妳,那妳怎麼辦?」

「我自己搭車。」

「妳可以嗎?」

「我可以的!」有心就不難,小君克服困難,自己上學去。

停頓兩三年沒上學的小君,並沒有因此成績落後,反而在三十名同學中脫穎而出,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名。

聽到這裡,大家都為小君喝采。愛就像一道明亮的光,連線螢幕上秀出兩張小君的相片對照。一張是瘦弱凌亂的模樣,另外一張則是清秀有自信的模樣。彭秀蓁說:「小君和媽媽也利用政府給的補助金加入慈濟會員,這就是濟貧教富最好的寫照。」

◎安穩家園 美善社區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同樣的四個字,排列不同,意義可就不一樣囉!」彭秀蓁輕而有力地說明證嚴上人對這四個字的目標。

「教富濟貧」是希望能夠啓發富人的愛心,參與訪視,在付出過程中看見苦,自然就能知福和造福。落實濟貧教富,助人不是單純的物質給予,重要的是更深一層的心靈分享以及精神支持,啓發悲心善念,加入助人的行列。

接著彭秀蓁分享「安穩家園.美善社區」之長者居家安全改善服務,簡稱「安美專案」。

根據統計,2026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獨跟跌倒,慈濟基金會2020年在臺灣推動安美專案,讓社區鄰里共同守護咱的父母。

彭秀蓁向大家說明安美專案在臺灣如何推動。「首先拜訪村、里長,說明安美專案內容,讓慈濟人的愛在社區裡擴散,讓社區因為有安美專案,身障者及老人生活得更安心、更有尊嚴。」

參與者包括慈濟志工、社工、青年志工及鄰、里長。每場活動都會行前教育,以達共知、共識和共行,才出發到長者家實地勘察,依長者和身障者的需求,客製化量身訂定愛的扶手、防滑措施與無障礙坡道。

完工後,阿公、阿嬤們,笑得多麼的開心、多麼的燦爛,阿嬤說:「有了這一隻扶手,我要站起來有力多了。」

瘖啞的吳阿公,因為老邁雙腳無力,蹲式馬桶不符合他的需求,所以拿張塑膠椅挖個洞,坐在上面解決如廁的困擾。當志工為他裝座式馬桶,他非常高興地說,「我終於不用再為上廁所煩惱了!」

拄著拐杖的阿嬤,在家門口跌倒幾次後,完全不敢走出家門。經過志工裝設斜坡扶手之後,她開心地說,「我終於能走出門外送客了。」一邊跟志工揮手,還一邊叮嚀著說,「你們要再來喲,我可以送你們了。」

還有一位陳阿嬤感動地說:「我想要跪下來跟大家感謝,真謝謝各位!」經志工勸阻,最後以繳交功德款方式回饋。

點滴美善說不完。家訪結束後,回到了社區活動中心,由慈濟志工引導大家說出心裡的感想。青年朋友說,「以往回家,都不曉得要怎麼跟我的阿公阿嬤互動,經過這次安美家訪,我知道了。」

「我了解阿公阿嬤的需求是什麼,回去之後,也會跟爸爸、媽媽一起來討論,如何讓家裡的長輩更安全,生活得更安心。」聽了青年志工的回饋,老師也開心地說:「今天帶學生們做了一場最有意義的實務課程。」

陳里長則說:「很感恩慈濟人,服務很周到,更感恩證嚴上人推動安美計畫,幫助鄉親長者的居家安全,讓老人在家裡安心,年輕人出外打拼放心。」

改變從自己開始,彭秀蓁期許下一代年輕人,能夠加入志工行列,為社會、為社區、為家庭注入一股新的氣流。啟動善的循環,天下人能同心同志,成為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讓人間處處充滿溫暖。

◎編織美善的防護網

彭秀蓁實務分享結束,線上已提出許多相關問題,接下來是由蔡明模針對慈善運作主題和大家做研討

主持人周利貞幫忙串場,「關於彭秀蓁師姊分享小君的個案,線上家人想要進一步瞭解,團隊做了什麼事情,感動媽媽與小君,接受慈濟人進到家裡打掃。而且讓小君克服心理上的種種困難,願意去上課?」

蔡明模回答,一切還是以信任為基礎。長期的陪伴就是善的循環,真心陪伴,耐心的輔導,案家感受到溫暖,才能夠相信我們。

他說,剛開始接觸到小君這個案例,團隊只想如何陪伴與關懷,來打開他們的心門;唯有打開心門,才能透過專業評估,一步一步地給予後續的援助。

「我們陪伴小君十年左右的時間。」一個成功的個案,需要時間的累積,當愛的存款夠了,設定的目標就會水到渠成,翻轉他們的人生。蔡明模進一步說明,解答了許多人的疑惑。

接著主持人周利貞又為線上海外慈濟人提出安美計劃相關問題。「剛聽到秀蓁師姊分享安美專案做的很廣,想請教如何評估?需要考量案家收支情況,才給予輔助嗎?是以每一個案家不同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嗎?」

蔡明模說,安美推廣是一個防獨老、防跌倒的專案。臺灣是以社區鄰里為單位,透過與鄰里長互動來帶動親幫親,鄰幫鄰,推動整村運作,為獨居長者、弱勢家庭,提供居家安全改善服務。

由鄰里長提供社區名單,只要年滿六十五歲獨居或兩老相依的長者,還有身障及隔代教養家庭,都符合輔助資格。

評估過程中,先家訪,瞭解長者日常行動軌跡,看見他的需求,去做客製化的安排,讓老人家及身障者生活在方便與舒適的安全環境裡。

提問的訊息不斷出現螢幕視窗,蔡明模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讓慈善走得更穩、更廣。他說:「一個人走得快,眾人走得廣、走得深,集合眾人的力量,結合社區鄰里,深耕慈善、帶動慈善。」

慈濟慈善工作從弱勢家庭濟助到心靈關懷,包含長期扶困、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及海外慈善;近年來也著重於結合社區力量,增益社區善的機能,編織美善的防護網,讓慈濟大愛傳到每個苦難人的身上。

圖左 :慈善是慈濟的根,志工彭秀蓁用二十幾年的訪視實務分享「慈善運作」,透過善與愛的生命故事,分享慈善紀錄的信願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彭秀蓁用認真的精神,體貼溫柔的笑容聆聽每一則人生故事,更以身教作為行善的模範。[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近年來也著重於結合社區力量,增益社區善的機能,編織美善的防護網,讓慈濟大愛傳到每個苦難人的身上。[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小君上高中之後,因為身旁沒有人可以互動及分享,在學校碰到困難,沒能力解決,經過三次轉學,最後選擇休學,每天待在客廳的帳篷裡,封閉了自己。[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志工以誠以情,小君媽媽終於卸下心防,接受清掃整理。[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志工致贈小君筆電,教導善用資源,學習更多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志工蔡明模以多年的訪視經驗,透過線上解說提問,分享要換位思考,同理心找到對方的需求,還要顧及對方的尊嚴。[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慈善運作由宗教處同仁周利貞主持,透過zoom線上計有四百五十二處參與,大陸地區有六百七十一處連結。[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蔡明模(左)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讓慈善走得更穩、更廣。他說:「一個人走得快,眾人走得廣、走得深,集合眾人的力量,結合社區鄰里,深耕慈善、帶動慈善。」[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