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生活轉型 人類面臨的課題

生活轉型 人類面臨的課題

E-mail 列印
隨著氣候變遷愈來愈極端,今年夏天歐洲面臨五百年來的大旱,東亞地區更是水災頻繁,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彭啟明博士大膽預測,全球離淨零排放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他呼籲:「這需要大家一起趕快來做。」

每年月圓 人團圓的中秋節,也是「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回到花蓮相聚的日子。今年於9月10日、9月11日以「防疫有情、智慧生活」為主題的「2022年 TIMA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因為疫情依然嚴峻,透過連線與花蓮靜思堂同步舉行,全球共計二十三個國家地區近一千七百人。

◎「價值」的思維

身兼臺灣氣候聯盟秘書長的彭啟明,值此「國際慈濟人醫會」二十六周年的日子,回到花蓮靜思堂,以「生活轉型、淨零排放」主題與大家分享,全球為達到淨零排放所需要做的改變。

人類現在面臨三種風險動物,有「黑天鵝」、「灰犀牛」和「綠天鵝」。彭啟明以COVID-19及股票大跌影響的事件來說明這就是黑天鵝;「灰犀牛」,他以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為例表示,明知黑犀牛要衝過來卻什麼都沒做,說明氣候變遷人類的態度;而「綠天鵝」則表示,因為氣候邊遷造成成本增加等,都會影響整個地球。

1990年代發現臭氧層破洞,人類開始認知須協力解決破洞的問題,一直到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嚴重性,各國成立聯合國氣候公約大會,及1997年於日本京都簽暑京都議定書,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數量。然而,彭啟明很遺憾表示,到後來卻都沒有具體落實實施,「二十多年來,全球不斷在蹉跎可以改變的時間點。」

2021年瑞典小女孩Greta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告訴大家,「我們沒有未來,何必來上課?你們大人的問題要我們來解決,這是不公平的。」因此造就歐盟的綠色革命,讓氣候緊急狀態開始受到大家重視,加上近幾年COVID-19盛行,歐盟加速通過綠色政綱,訂在2050年須達到淨零排放標準。

十幾年前,面對氣候變遷的方式採節能減碳,包括蔬食、隨手關燈、省水、步行等等,彭啟明表示,這只是道德式的作法,其實一點幫助都沒有,畢竟大家無法知道能持續多久這樣的行為。所以,近二十六年來,溫室氣體排放仍然成長百分之五十。

為什麼這麼難?因為富人與窮人、落後與先進國家無法取得公平正義的排放標準,他以《價值的選擇》作者,也是聯合國COP26的金融特使Mark Carney籌組的「淨零金融聯盟」(GFANG)所述,每一個財務決策都要將氣候變遷列入考慮,就是凡事都有要「價值」觀念,「價值」影響以後面臨的改變。

◎碳市場機制

巴黎氣候協定第六條細則提到,未來要有碳市場機制,每件事都要有碳的價格存在,全世界的銀行、金融機構能做到淨零排碳,就會影響很多企業跟進,以致全世界產生很大的變革。彭啟明表示,這要先從國家政策宣誓,即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做起,再者是國際大廠積極作減碳轉型,進而帶動整個供應鏈一起做,第三則是預計在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關稅政策。

全世界企業都會面臨到氣候變遷風險,包括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風險,及各國法規越嚴格所造成的成本,供應鏈要求加嚴造成的營運競爭風險,及全球ESG投資造成的財務風險等等。「所以,要做到淨零碳排一定要有很多『工具』來鼓舞大家一起做。」他表示,未來要有碳價格的量化,譬如吃蔬食對地球有多少好處?「目前很多國家都將這些改變換算在企業ESG(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經營)投入裡,企業就會有更多動力去做這些事情,逐步建立起市場機制。」彭啟明明確表明,這也是正在推動且必須去做的事情。

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達成承諾,保住溫度上升1.5度C,比巴黎協定的2.0度C前進一小步,但是彭啟明擔心其速度還不夠快。不過讓他欣慰的是:「協議訂定〈規則書〉將碳的市場規則運作埋下伏筆,每一個人未來的行為都有碳的價格,當省下一筆費用就可以換算出減少多少碳排量。」他說,目前已有一百二十個國家有碳市場機制,未來做節能減碳會更有成本概念,這也是未來不得不做的事。

全世界對碳議題的視野也在改變,過去是站在科學角度去思考,現代是貿易循環之爭,因此淨零排放需從循環供應鏈開始做起,怎麼做才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包括建築、交通、工業等很多行為要去做改變,都要先布局。彭啟明再以很多國家在推動2030年就不再生產汽油車為例,告訴大家,目前私人擁有的車子或許可以使用十年以上,要如何轉換才能應付將來只有電動車的市場?這需要大家去省思,觀念及作法都要改變

◎從自身做起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提出要如何減碳才能將升溫嚴格控制在1.5度C?它從Demand & Services、Energy、Land Use、Idustry、Urban、Buildings、Transport各方面著手改變積極進行,彭啟明很高興表示,這份報告令人振奮的是,看到大家開始重視蔬食飲食觀念;蔬食可以減緩氣候變遷,它充分顯示,每個人從起心動念,日常生活去改變、帶動,可以減少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七十碳排放量。他說,這印證證嚴上人一直提醒大家的,在面對氣候變遷時,只有從心做起、從環保做起、從手掌開始做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每一位大醫王在全球的影響力甚於其他領域。」彭啟明期待在座的學員,發揮影響力,從自己生活改變的重要性遠勝過能源的轉型投資,盤查生活中每一行為,並記錄下來,結合在地文化,避免煙火式活動,創生真正綠生活,才能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他語重心長與大家共勉:「面對氣候變遷,現在開始就要有行動,而且要立即趕快去做。」

臺下學員心有戚戚表示:「今天聽到比較新的觀念是碳的計價。」來自基隆長庚醫院的高川琪醫師認為,現代人很重視價格概念,做好事卻很難被量化。她分享:彭博士的觀念非常好,有定量減碳才可以競爭,才有目標積極去追尋。

高川琪從彭啟明博士這一堂課分享,看到世界上很多企業、政府都愈來愈重視環保議題與蔬食飲食概念,她很讚歎表示:「上人平常就一直教導人人要吃素、做環保、救地球,他的觀念原來是這麼先進。」

第一次回花蓮參加人醫年會的她提及,受受證慈濟委員的媽媽影響,自大學時期就參加義診活動。兩天課程中,從資深人醫的分享,看到大家願意放棄很多臨床工作去做義診,她很感動。高川琪期待自己能夠跟著這些資深人醫醫師們學習,一起追隨上人;而往後推素行動,更能運用今日所學習,以數據、量化來減碳、進行蔬食推廣。

圖左 :彭啟明期待在座的學員,發揮影響力,從自己生活上改變做起。[攝影者:林鼎傑]
圖右 :彭啟明以「生活轉型、淨零排放」主題與大家分享,全球為達到淨零排放所需要做的改變。[攝影者:林鼎傑]
圖左 :高川琪期待自己能夠跟著這些資深人醫醫師們學習,一起追隨上人。[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