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人文真善美與德宸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

人文真善美與德宸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

E-mail 列印
疫情期間少有活動,難得機會,雲嘉南三區人文真善美回到花蓮靜思堂共同承擔「2022年TIMA國際慈濟人醫年會」記錄勤務,除了出班,更與精舍德宸師父溫馨座談,分享法喜、聆聽師父的勉勵,增長智慧。

◎ 歡 喜承擔──眾成就

過去二年,人醫會營隊都只是線上視訊上課,今年線上合併實體課程。在花連靜思堂現場有來自全臺九十三位學員參加,雖然學員不多,仍是按步就班,記錄隨著功能組的運作及課程的進行,一樣也沒少。

在緊湊的腳步中,大會特別安排9月9日晚上與德宸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大家暫時放下手邊工作,把握因緣參加。第一次承擔營隊人文真善美總窗口的嘉義合心幹事黃文徵,先向德宸師父報告雲嘉南三區的出班志工人數。

雲林及嘉義在9月8日有部分先遣,到了開營9月10日的出班總人數,雲林五位、嘉義五位、臺南十位,北區三位支援影視快報的呂珮玲、王美卿、廖佩珍;二位文字是李志成、蔡翠容。花蓮支援陳榮欽、柏傳琦,出班記錄人員共有二十九位志工。

人醫年會每年都在中秋節舉辦,德宸師父感恩大家犧牲與家人團聚的節日,並得到家人的支持來出班,他說:「疫情以來,第一次辦人醫年會實體的營隊,上人也提醒我們面對挑戰,大家要更用心細心,做好防疫,也要好好記錄感人的故事,圓滿活動。」

◎飲智慧水──得法益

黃文徵邀請大家要踴躍分享。承擔錄影的王淑樺師姊分享,「疫情以來沒再回過花蓮,當有因緣可以出班就馬上答應,再想辦法克服家業事業。」安親班的事業由女兒協助,也事先與小姑商量,請她回家過中秋和陪伴婆婆,很圓滿的達成出班心願。

王淑樺藉此因緣向德宸師父請益,「如何讓社區裡身體欠安漸漸淡出記錄工作的師姊再回鍋?」德宸師父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緣有深淺,可以讓有緣深一點的志工去關懷,只要給予溫馨的關懷和空間,對方一定會記得;就以平常心等待因緣成熟。」

◎正向思考──做來囤

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記錄的郭明娟,是一位忙碌的建築設計師,臨出門的前一天也是最忙的時候。她言及上班前,停在家門前的車子,卻無端的被過路的休旅車撞擊,左後輪全毀,幸運的是人不再車上,只是錢財的損失。

郭明娟自己解釋這場「重業輕受」,彷彿是前天晚上自己才從手機勸募APP捐出「弘法利生」的善款,響應上人回饋佛陀故鄉的善緣。

德宸師父回應道:「正向思考,是因為平常有在做,積善得福緣,自有龍天護法保護。」可見平日行善之心不可少。

◎分享法喜──傳好話

來自雲林合心人文真善美幹事張如容,她的同修余景昇也回來出班錄影。張如容多次承擔營隊總窗口,這次承擔大藏經窗口,黃文徵覺得她有許多經驗,邀請她分享其中的任何一個心得與感受。

張如容懇切說:「我很熱愛人文真善美的記錄,因為幫志工菩薩留下足跡也是結好緣,曾經被採訪過的志工,在第二天早上就會收到line來問候早安的靜思語圖、祝福的話;同樣的,我也會回Line,不會只看過就好。」

收到的每一句好話,感受深刻,累積到現在有八位。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與這八位法親問候,如果幾天沒有收到,心裡也會掛念,就會發個訊息關心如家人般的法親。

做的當中,張如容坦言一路走來遇到許多困難,遇到了,會自問:「我為甚麼要來慈濟?答案是慈濟帶我走出喪子之痛,這是一條來時路;更有上人的指引,讓我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方向,就如上人所說盤點人生的價值。」她以此提醒自己,因此恆持初發心,以歡喜心來慈濟付出。

德宸師父回饋道:「人文真善美很幸福,藉著記錄的因緣與受訪者結善緣,會讓人越做越歡喜。就如上人所說,要善用科技,手指動一動,善法就傳出去。人文真善美就是要以記錄菩薩足跡做這樣的傳法者。」

同時,德宸師父也分享以自己每日聽上人法語摘錄重點,相應在自己隨機拍攝的照片做結合,製作成一張法語卡,分享至兩個群組,其中一個群組已有三千三百多人,而且翻譯英文、日文、印尼文等多國語言發出。疫情下科技傳法不停歇,小小一張法語卡天天提醒人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培養勇氣── 用願力

2018年受證的文字志工吳秀玲,第一次回到花蓮參加營隊,謙卑的分享自己由環保善門入慈濟,做了五、六年的環保,心裡覺得這樣就夠了,很感恩有一個環保阿母送給她《衲履足跡》等許多慈濟書刊,喜歡閱讀的吳秀玲覺得上人的文字親切又熟悉;從大愛媽媽團隊,再到人文真善美文字記錄。

內斂的吳秀玲表示自己喜歡躲在幕後,「能做就好,就像到環保站做環保,心裡總是充滿法喜。」現在,共同從事補教業的先生也都很支持她做志工足跡的記錄。

因為心寬念純,所以吳秀玲一直都能與人為善,再難相處的人,共事起來也都能相處愉快。她請教師父如何讓自己在團體裡更勇敢?德宸師父溫婉回應秀玲說:「有心就會更勇敢,因為願力會激發勇氣去承擔。」

德宸師父開朗的以自己為例,「我個子小,長的又不美麗,是一個不敢展現自己的人,回精舍修行唯一的願就是不要進宗教處,因為不敢面對人群。後來上人給了一個任務,跟著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師兄全球跑,還曾一個人帶著五機(手機、照相機、錄影機、印表機、錄音機)搭飛機出國,所以勇敢是可以培養的。」

「與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在營隊中,是人文真善美難得的因緣,大家與德宸師父在歡愉氛圍中,歡喜互動分享成長,未加入《法語卡分享》群組的志工,當場立加入,大家都收穫滿滿。

圖左 :承擔營隊人文真善美總窗口的嘉義合心幹是黃文徵,說明三區參與人文真善美的人數。也因是第一次承擔,希望來跟大家學習。[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臺南合心人文真善美幹事吳珮婕,是一位忙碌的藥商老闆,把握因緣排除萬難,帶領十人的娘子軍團隊出班。[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臺南文字志工吳秀玲(右一)分享自己加入人文真善美的因緣,藉由飲水請教師父如何讓自己在團體裡更有勇氣。[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記錄的郭明娟,臨出門前一天車子被撞,師父解釋「重業輕受」是因平時多行善。[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張如容分享做人文真善美很有福報,藉由採訪,可以與受訪者結善緣,現在每天從LINE,會收到他們問候卡,就互相祝福。[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德宸師父回饋道,人文真善美很幸福,藉著記錄的因緣與受訪者結善緣,就如上人說:「要善用科技,手指動一動,善法就傳出去。」[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承擔營隊大藏經窗口的張如容分享,在社區做的當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來時路,要以歡喜心付出。[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在緊湊的腳步中,大會特別安排人文真善美團隊在9月9日晚上與德宸師父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攝影者:郭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