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泰國難民義診 啟發善念愛再循環

泰國難民義診 啟發善念愛再循環

E-mail 列印
黃紹光/講述 張小娟/整理

來自泰國分會義診中心醫療團隊成員的志工黃紹光,2022年TIMA國際慈濟人醫年會的人醫紀實(二)透過連線分享泰國難民義診。

希望提昇泰國難民義診,泰國分會每月一次, 大型義診活動。2010年1月起,泰國義診中心成立,如今,義診的次數調整為一週兩次。區分為:量體溫、制卡、丈量區、候診、診間、領藥區,在診療間醫護人員用心為病患看診。

疫情再度席捲而來,人心不安,共同秉持宗門理念,遵靜思法脈,施藥廣結善緣,愛遍灑人間。疫病線上門診,大愛不缺席,2021年泰國迎來另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使義診中心無法正常開診。

醫護團隊及志工們一起共事,討論如何繼續為病患提供醫療服務,為了照顧不能停藥的慢性病患我們將服務方式調整為網路視訊看診。並用宅配的方式寄藥給病患。除了一般藥物,也有提供胰島素,因為時效性問題,志工必須親自將愛心藥物送到病患家。

醫療組團隊透過視線跟醫護人員共同集思廣益關於視訊看診、送藥服務事宜。調整服務方式成用網路視訊看診,藥劑師仔細配藥,準備將藥物送給難民慢性病患。執行長林純鈴說:「我們就用冷藏箱,還有冰塊來保存它,希望病患拿到的時候,還是保鮮度非常好。」

貼心地付出,讓難民病患歡喜地收到藥物,難民新冠快篩服務,泰國政府不認可難民身分,疫情期間更令難民生活苦上加霜,只要生病則會受到他人的異樣眼光。

我們發現一個大約二十平方米的房間共住了兩、三個家庭,容納了十二個人,經過了解及詢問,才發現有些鄰居無中生有,將這些難民趕出社區,逼著難民無家可歸,離開原本居住的住所,使他們必須去投靠親戚或朋友。另外難民若有了新冠肺炎的檢查證明,能試著出去找工作,增加謀生機會。

所以泰國分會義診中心提供新冠肺炎快篩的服務,分別在泰國分會定點服務以及行動式的出去到難民社區服務,並附上檢查證明,希望難民不再受街訪鄰居的排斥。分會定點服務:工作人員要求大家只能在快篩站,不能進出其他地區。入靜思堂大門後都必須經過酒精消毒,再戴上志工提供的醫療口罩。

快篩情形,志工還貼心為來接受快篩的難民準備酒精、醫療口罩和交通費若是陽性反應的患者,志工也同時提供輕症藥物,並解釋服用方式,祝福患者早日康復。每次結束必須消毒,垃圾都會集中丟棄於感染性專用垃圾桶,再請外面專門公司來處理,大家全身防護,加入篩檢行列,合心協力齊心抗疫。

到社區快篩服務,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快篩情形,實體診療,處處用心,隨著泰國政府慢慢的政策鬆綁,義診中心醫護以及志工團隊開始籌備恢復現場看診的服務。醫生特別擔心將近一年沒有檢查病況的慢性病患,因此我們先提供難民抽血檢查,並更新病況,讓醫生重新診斷進而調整藥量。也增加了網路預約、設置專線、翻譯人員到醫院協助轉診的病患跟醫生溝通。

進入現場,需要量體溫、酒精消毒。工作人員、病人及其陪伴家屬,百分之百均要經過篩檢陰性始得入場,護理人員貼心為慢性病患抽血更新病況,抽血完成後,志工同仁再提供驗血報告和就醫預約單。

泰國分會醫義診中心全面服務開放,人人謹慎防疫,隨時保持安全距離。掛號區的工作人員為初診病人製作就診卡,以便將來醫生查詢看診資料。丈量區志工協助測量身高、體重、體溫和血壓,看診時提供醫師評估,病人透過翻譯人員初步敘說病情現況,看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候診區,環境通風,空氣暢通,保持社交安全距離。診間裡,醫師當面看診,病人敘說自己病情,看診後,難民到現場的藥房領藥。

網路預約,設置專線,增加效率,加強溝通,翻譯人員到醫院協助轉診病患溝通,處理文件,啟發善念愛再循環,去年泰國分會義診中心提供愛心藥包給確診的病患。經由泰國政府調整對抗疫情的政策,將病患歸納為輕症、中症和重症,疫情再度席捲而來,Omicron 傳染得非常快,市面上缺乏藥物,醫院病床不足,輕症的病患只能在家隔離,而中症和重症的病患也不一定能夠申請到病床。

新冠肺炎患者三種類症狀:
一 、輕症狀(綠色患者):無明顯症狀-失去嗅覺、味覺、眼結膜炎、皮膚紅疹、腹瀉-發燒、體溫超過37.5°C以上。二、中症狀(黃色患者):胸悶、頭暈-肺部發炎-呼吸急促、困難-腹瀉加重-慢性病出現併發症。三、重症狀(紅色患者)呼吸急促、困難加重、胸痛、低血氧、疲勞、慢反應、昏迷-X光檢查會發現肺部發炎嚴重。

愛心藥包對象,泰國民眾、外勞、難民等不分種族、國際、宗教的輕症患者,員工確診的泰國本地公司、台商公司、機構,從去年到現在為止已發了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二包。在慈濟泰國臉書、LINE中泰英三種語言的海報,送愛心藥包方式:郵局掛號或其他快遞、計程摩托車快遞、公司代表前來分會領取藥包,再協助分發給確診員工。

收到慈濟愛心藥包後,患者很開心,患者感恩慈濟伸手幫助,執行長林純鈴說:「這是我們要送出去的醫藥袋,上面附上一個「平安」吊飾,祝福他能健康平安,一切平安吉祥。」

後續關懷追蹤患者病情,送藥給確診病患約七天後,醫療團隊將跟病患聯繫了解病況,若有需要,將視情況調整藥物並立刻再次送藥物去給病患,醫師團隊透過視訊了解病況並調整藥物,志工趕緊再次送來藥物關懷。

計程車司機們發心成為菩薩送藥到府,因泰國分會開始為計程車司機提供生活物資,使他們的生活逐漸穩定,啟發他們加入菩薩的行列,讓愛再循環,計程車司機們自願將竹筒放在車上,計程車後方貼著靜思語,只要乘客上車,司機們就介紹慈濟。同時,也願意協助我們將愛心藥物送到病患家,讓病患就可以儘早服用恢復健康。

辦愛灑介紹慈濟,志工分享,證嚴上人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初期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錢,投入竹筒裡,開展「竹筒歲月」,志工貼心地為他們準備濃縮液、五穀粉提升免疫系統,祝福大家能安然度過。

志工分享在車上張貼靜思語的力量,警惕己心淨化人心,大街小巷傳好話,結好緣,愛與科技的結合,志工分享:在e世代中,於乘客座位放著QR code,讓科技啟發更多人的善念。日存竹筒點滴回饋,計程車服務送藥到府,計程車司機樂意來幫忙,希望能跟慈濟合作,讓在等候的患者盡快拿到藥物。

真心誠意的愛,最動人!泰國分會義診中心,用心用愛,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愛心無國界跨越種族,萌芽善的種子。

以影片讓大家了解泰國目前的義診方式,難民無家可歸只能和人窩居,一旦確診沒地方去,還受街坊鄰居的排斥,還好有慈濟為難民義診、轉診及醫療補助金等等,讓難民在疫情時能平安渡過,還有志工親自送藥。

自泰國分會開始舉辦義診,則面臨到語言溝通的挑戰,慈濟人和所有醫療志工的付出與陪伴,感動了許多難民病患並分享:「我們從來沒有碰過這樣的組織,付出的同時還向我們說感恩,有禮又謙卑。」他們希望能跟著慈濟人學習,一同為受苦的人付出,因此啟發他們開始擔任志工的路。同時,難民的父母也很歡喜地分享:「唯有來到慈濟,孩子才有機會學習,並改變自己。」

難民年輕團隊在慈濟義診活動積極用愛服務他人,發揮螢火蟲聚光般的精神。賽姆(Saim)透過善用自已在語言上的技能,學會付出無所求。十六歲的民易卜拉欣(Ibrahim),因為深受慈濟精神的感動,他將感動化為行動。

迦勒布(Calib)表示,感恩自己能在泰國平安的生活,既然自己比別人有福,就要懂得付出。喬爾(Joel)表示:每個星期有兩天跟慈濟志工付出,是他很期待的日子。

祝福國際家人一位優秀的志工雅拉斯•瓦里斯,移民第三個國家加拿大,來自巴基斯坦一家六口的難民家庭,因身為基督徒,在當地面臨生命的危險,於是父親決定帶著家人離鄉背井到泰國來。

他的父親曾做會計師、母親是老師,但因沒有公民身分,九年來都無法找到相關工作。2013年11月20日,沙胡·瓦里斯(Shahou Waris),決定帶著一家六口離鄉背井到泰國來。慈濟為這位母親協助醫藥費,也提供「以工代賑」,讓身為大兒子的雅拉斯 (Yarash),在慈濟泰國分會幫忙,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在許多場合,都能看得到他的身影。

今年十七歲的弟弟亞夏布 (Yashab),因看到哥哥歡喜地付出,也跟著一起來做慈濟,發揮自己的良能。父親沙胡表示:「感謝上帝!為兒子們開啟一扇門,打開慈濟的門給他們,感謝志工教導我的孩子走上正確道路。」

慈濟菩薩道上相約,菩薩道路難行而能行,增設診療服務,勇於承擔,未來,泰國義診中心將更努力地加強我們的服務,成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磐石。醫療設備方面,今年已預購超音波儀器,讓診斷更精準,明年度(2023年)也將增設牙科和婦產科,感恩美國慈濟總會,一路陪伴成為最大的助力,讓泰國分會義診中心對難民的服務,受到聯合國難民署的高度肯定。

圖左 :黃紹光師兄分享2010年1月起,泰國義診中心成立。[攝影者:吳惠富]
圖右 :2010年1月起,泰國義診中心成立,泰國分會每月一次,舉辦大型義診活動。[攝影者:吳惠富]

圖左 :希望提昇泰國難民義診,如今義診次數調整為一週兩次。[攝影者:吳惠富]
圖右 :義診中心貼心服務,患者當天就可拿到藥包,得以安心。[攝影者:吳惠富]
圖左 :父親沙胡表示:「感謝上帝!為兒子們開啟一扇門,感謝志工教導我的孩子走上正確道路。」[攝影者:吳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