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全植健康21 看見蔬食的力量

全植健康21 看見蔬食的力量

E-mail 列印
馬來西亞志工姜志濠分享「食」事趨勢 永續飲食,以及「健康挑戰21全食植物性飲食」的推廣效益,讓人們找回最自然的健康。從開始的一念心到遍地開花有成,參與者改善關節痛、濕疹、血壓等。除了在健康獲得正向的改 變,也做到護生、環保的層面。目前參與人數達九千人次,期待破萬人次。

◎一念心起 一生無量

2022年TIMA國際慈濟人醫年會,9月11日姜志濠分享當初推廣的目標,在於透過全植物飲食,管理三高與體重來促進健康,並在開始與結束進行兩次驗血觀察健康的改變。

一剛開始團隊完全沒有經驗,只有那單純的一念心。大家從零做起,到處找餐廳、品嘗食物。從馬來西亞出發,如今已經推廣到許多國家,包括印尼、香港等國。團隊參考美國生活方式醫學學院 (ACLM)健康餐盤指南,一半以上蔬菜水果,四分之一植物蛋白,四分之一全穀類,並鼓勵多喝水。

「挑戰21全食植物性飲食」便當內容的食物有幾個原則:拒絕高度加工,少量食用油,適量的鹽或香料調味,少糖或無精製糖。

參與者背景方面,有51%是葷食者,49%是素食者。年齡從小孩到老人家,從健康到有疾病的人;從家庭主婦、企業家、醫護人員、到印尼省長。其中馬來西亞電臺主持人陳峰,他一家五口也都參加。二十一天過後因為健康獲得改善,還幫忙拍宣傳短片。

不只有規劃吃的方面,還透過線上教育課程教導健康知識、舉辦周末交流分享等,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這個活動的想法與觀念。

在推廣上不遺餘力,舉辦各種實體活動,包括展覽,還有蔬食品嘗會,邀請廚師教導在家如何烹飪全植物性飲食,以便落實在家裡;營養師帶著參與者走入超級市場學習分辨食物標籤。

志工走入診所帶動穆斯林來參與來體驗全植物性飲食。首先教導他們飲食的概念,再請穆斯林們自己設計菜單自己煮,然後拍照放在群組裡面,大家互相分享,互相鼓勵。他們在齋戒月的時候進行,二十一天過後,他們的健康、體重獲得改善。

走入企業推廣方面也有迴響,包括頂級手套TOP GLOVE、嬌生公司;走入警察局邀請人民保母一起參與;透過媒體發布會邀請媒體、網紅宣傳,獲得中文或英文媒體的報導,以及當地「988電臺」專訪,參與者見證者分享,讓更多人知道蔬食的力量。

醫療團隊專業諮詢是這個活動成功推行的關鍵,提供餐單設計、健康知識諮詢分析前後驗血報告,總計各國投入醫療人士有一百四十人,包含醫師、營養師、飲食治療師。

◎數據說話 效果顯著

推動成效方面,共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健康方面:分析其中一千八百八十九人在前後的驗血報告。發現高血壓部分有82%,二十一天過後獲得改善的,62%血壓指數恢復正常的。糖尿病的部分97%獲得改善,77%恢復正常。三酸甘油酯89%獲得改善,60%恢復正常。

抽血樣本前後清晰度明顯改善。高膽固醇的部分98%是改善的,79%是恢復正常的。而在體重的部分有64%獲得改善,平均下降了三公斤到五公斤。可以看出照片中參與者的肚腩縮小很多。

醫療界參與者的迴響也很顯著,有營養師說排便更乾淨,皮膚變更好了;醫師發現自己的內臟脂肪減少;藥劑師原本腎功能衰退,二十一天之後,腎功能上升了。還有見證影片分享關節痛、濕疹、血壓都獲得改善。

◎蔬食效益 護生環保

推廣效益第二個層面是護生層面,參與者其中一家四口是天主教的教徒,全家自此從葷食變成蔬食了。活動過後調查整體飲食習慣願意持續植物性飲食者由原本的49%提升到65%。因為人的口欲而大量豢養、大量殺生,九千多人次的力量,總共救了十八萬九千頭動物的生命。

第三個層面是環保的效益,九千多人的力量總共是節省了七億八千六百多萬公升的水;節省了三百四十多萬公斤的穀物;擔任淨化空氣的森林保育方面,總共救了567,000平方米的樹林;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氣體的兇手,「我們九千多人次的力量,總共減少排放一百七十萬一千公斤的二氧化碳。」

從這些數據當中,可以看見全植物性飲食在健康、護生與環保的效益很顯著,如同上人所呼籲「齋戒才是靈方妙藥」這個活動需要醫療團隊一起共同成就。期待參與健康挑戰21的人數破萬,更多人一起來共善共好。

圖左 :全食植物性飲食的便當內容,「拒絕高度加工,少量食用油,適量的鹽或香料調味,少糖或無精製糖。」[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以九千人次計算,全植物性飲食21天總共減少排放一百七十萬一千公斤的二氧化碳。[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學員用心聆聽[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醫療界參與者的迴響也很顯著,有營養師說排便更乾淨,皮膚變更好了。[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全植物性飲食在健康、護生與環保的效益很顯著,這個活動需要醫療團隊一起來共同成就。[攝影者:黃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