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身行立典範 靜思家風代代傳

身行立典範 靜思家風代代傳

E-mail 列印
「上人說,佛法不離生活,所以我們是生活、工作、修行三者合一。用心地生活,用心地工作,用心修行。」靜思精舍德佩師父,言簡意賅地指出在精舍的修行方法。

9月24日,「中彰投港苗雲嘉南高屏培訓委員慈誠尋根 暨精神研習會」進入第二天課程,在靜淇師姊串場下,「靜思家風脈脈相傳」的課程中,由德佩師父、德佺師父及德瑋師父,娓娓道來他們在精舍的所作及所感。三位師父承擔不同的執事窗口,工作雖異,卻都傳承了靜思家風克勤、克儉、自力耕生的精神。

◎出家如入世 反求諸己結好緣

在慈濟大家庭中,要將生活、工作、修行三合一,並不容易。有人就有事,但精舍師父們心中有上人的法,都能在「做中學,學中覺」中,找到自度的妙方。

「在精舍修行,其實就是一句感恩。」負責衣坊間的德佩師父,分享個人的修行之道。

常有人問德佩師父:「精舍這麼忙,你曾經有退轉心嗎?」德佩師父表示,他不曾有退轉心,因為是自己選擇到精舍修行,以報父母親恩。而在修行的過程中,更要牢記報佛恩與師恩,「師恩難報,上人的法滋養我們的慧命,開啟了我們清凈的佛性,所以我時時抱著這樣一分感恩的心。」

德佩師父未出家時,從事女裝訂做,所接觸的人不多。「我出家修行才算真正出社會,真正地入人群。」入人群,才感受到不簡單。但師父謹記上人的教導,秉持著一分柔軟心,不計較也不比較,廣結善緣。

「人與人的溝通,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德佩師父自認在表達上辭不達意,如果看到對方有不愉快的反應時,他會立刻反省自己,調整自己的習氣。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德佩師父說,「修行路上,要學習的很多,因為修行,才能真正反觀自己不足的地方。」師父對任何事,總是抱著感恩心,他很感恩接觸到有這麼多的同修、法親家人,才能從中學習到更多。

◎十道菜上桌 汗水與感恩是佐料

負責寮房的德佺師父說,他受戒時,上人曾訓勉,「只有感恩的心,沒有埋怨的權利,看看普天之下,你們這些弟子是最有福的。」德佺師父將這些話牢牢刻印在心版上,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偶會有摩擦,事後,德佺師父反省,「問題出在哪裡?就是我見我執。」

如何去調整我執我見呢?德佺師父對著學員說道:「你們回精舍用餐,會有十道菜。」事實上每次餐桌上就是梅花餐而已,怎麼說是十道菜呢?德佺師父解釋,每道可口的菜上桌前,需經過種菜、澆水、割、挑、洗、切、煮、攪拌菜、行菜,最後才把菜送上桌,所以,剛好「十道」菜。

只是,有時這十道菜端上桌,會有人抱怨怎麼煮得那麼黃?或是,吃起來怎麼那麼硬?還有人說怎麼那麼少?

德佺師父強調,這十道菜的過程,每個人都用虔誠的心去付出,如果中間有一個環扣沒做好,就沒有這道菜可享用。「精舍的工作,每個人都是環環相扣,我們要抱著感恩的心。」有了這樣的心念,用餐時就會很安然,不會抱怨菜太老、太少了。

德佺師父告訴學員,「我為什麼要進入慈濟?因為它是慈悲利他、善與愛的團體,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價值。」師父也期勉眾人,在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利他、懂得感恩的心。

臺中港區學員白裕恒,聽了德佺師父解說十道菜,才知道用餐背後有那麼多人的努力付出,「要吃一道菜真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在餐桌上真的要惜福、要感恩。」

◎回歸初心 藉事練心人群中修行

剛到精舍修行時,德瑋師父認為每位師父應該都是跟上人一樣慈悲,沒想到開始工作時每天都挨罵,心想:「怎麼會這樣?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受苦呢?」他去找一位師父訴苦,那位師父告訴他:「我們家的師父也是人哪!我們來到這個道場,就是來修行的。」

腦海裡浮現出家前與父親的一段對話,爸爸問他,「你到底知道回精舍做什麼嗎?」他說:「我知道啊,我要回精舍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想到這裡,德瑋師父猛然醒悟:「我自己也不是一百分才來出家的,每個人都因為有所不足,才會回來精舍修行。」於是他將自己的心安住下來,遇到被責難時,就回想當初的那一念心。

德瑋師父負責大寮已邁入第四年,每七天要適應一組輪值的師父。一組七人,每次都是不同的組合。他談起剛進大寮學習時,心想自己是新人,所以抱持著謙卑的態度學習,對每一樣東西也都感到很新奇,很開心地面對每一天。

可是到了第二年,德瑋師父的心境就不一樣了,覺得「別人應該聽我的。」煮菜調味時,「阿公要煮鹹,阿嬤要煮淡」,意見不一,德瑋師父自認「我在這裡已經那麼久了,我知道該放多少鹽、多少糖,你們怎麼都不聽我的?」當他開始想去牽制別人,每一件事就變得不順心了。

於是,德瑋師父開始自我反省,「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經歷、他的想法,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機會。」他開始改變做法,告訴每一個人他的職責在哪裡,然後讓大家自行去發揮,但是自己要負起責任,而他就在旁邊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如此一來,整個場域變得非常和樂,自己也開心得多了。

「我們常常把別人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自己就不開心。」德瑋師父體悟到印順師公的教導,「學佛無他,就是把此時、此地、此人照顧好,讓整個都很圓融、很圓滿,這就是學佛,這就是修行。」

花東區學員范君嘉聽到德瑋師父說,「我們常常把別人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就不開心」,她心有戚戚焉,因為她在一個崗位久了之後,也會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別人身上,當對方不用自己的方法去做時,就會很生氣。

范君嘉明白,別人應該為他們的人生負責,而自己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多一分包容,或許就會放寬心。她同時也要自省,平常所作所為是不是有依循上人的法,還是用自己的想法在做事。

◎同心協力 穩穩接住變化球

靜思精舍僧眾除了自力耕生,還要應苦難眾生需要,包括常態性的濟助工作,還有急難救災,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球,三位師父也都能穩穩地接招。

德佺師父的寮房工作,平時就是提供乾凈、舒服的棉被枕頭,一個月清消一次已很吃力,疫情一來,天天都得清消。尤其當有很多人確診時,更是大考驗。在大熱天,他要全副武裝把被感染的寢具拿出來,穿隔離衣約半小時,全身濕透,讓他體會到醫護人員的辛苦。

處理這些寢具,過程需要好幾天,噴酒精、止靜、曝曬、浸泡漂白水,再穿雨衣雨鞋一件一件手洗,汗水淋漓。「真的是滿辛苦的,但是只要看到大家回到精舍,能夠蓋到舒服的被子,我也滿欣慰的。」

德佩師父在衣坊間,如常的工作就是補齊常住的衣物,另外,還要裁製剛出家師父的衣物。「很感恩精舍的師父都是很惜福,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臨時性的工作,如拜殿的套子不見了,隔天就要用,等等類似的情形,就要及時完成。由於衣坊間的工作具技術性,如果一時工作量多,德佩師父除了自己承擔,他很感恩志工會來幫忙。

原本每一年都要做七十幾件大體老師的衣服,但去年等志工要回來幫忙車的時候,才發現衣料只剪了一半。德佩師父說:「製作大體老師衣服的工作檯和一般的不一樣,需要很大塊的木板,而且非常重,每次都要請臺北的師兄幫忙從地下室扛到二樓衣坊間。」

師父實在不忍心請志工專程從臺北回來一趟,但如果靠自己一件一件地剪,可能來不及。有一次,在沒辦法之下,只好打電話給師兄,沒想到師兄一口答應,而且有一群師姊跟著回來幫忙車,她們看到德佩師父一個人要張羅所有的衣物,就說:「佩師父,我們以後都做你的後盾。」

德佩師父聽了很感動,「我常常被很多師兄、師姊的發心而感動,所以我更要堅持、更要承擔、要不怕苦,這都是來自於很多人給我的力量,我非常的感恩。」

精舍平日一天用餐就有六十桌,德瑋師父分享去年(2021)4月2日上午九點二十八分多發生太魯閣翻車事件,十點接到花蓮慈濟醫院的電話,需要一百個便當,他想沒什麼問題,因為平常都有一些備料。沒想到後來不斷接到增加的數量,這時又是煮中餐的時間,正當不知該怎麼辦時,其他的師父紛紛來問需不需要幫忙,「那時候我感受到,全精舍的人都是我的後盾,我哪需要害怕?」

到了中午,共送出了七百個便當,其中六百個是送到災區。很多人都問德瑋師父:「承擔大寮的窗口會不會很困難、很辛苦?」他說:「不會,因為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絕對不會是自己一個人的。」所以每一次有變化球,他就依上人說的,「對的事,做就對了」。

「我們家資深的師父,永遠都是我最好的後盾。」德瑋師父也期許自己:「我現在還是新人,未來的我,也希望成為別人最堅強的後盾,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別人最好的依靠。」

「勉勵自己成為別人的後盾,這是我這一堂課許下的目標。」沙鹿學員蘇松霖也要向德瑋師父看齊。

◎精進聞法 落實生活方受用

靜思法脈的法源就是靜思精舍,然而精舍師父清晨三點五十分起床,整天忙碌,直到晚上九點五十分才休息,如何利用時間聞法精進呢?

德佩師父表示,很感恩早課之後,上人就會升座,或是重播上人的《靜思法髓妙蓮華》。上人說,佛法不離生活,所以我們要將上人的法落實在工作上、生活上。曾有師兄問德佩師父,在精舍修行,會不會去參學?德佩師父回答,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上人開創了四大八法,不論慈善、環保、骨髓捐贈等等,都是真正的真實法。每一樣他都還沒有修完,所以下輩子他還要來修這一部「慈濟大藏經」。

德佩師父勉勵學員們:「修行,我們要守住這一念初發心,而且生生世世要行在菩薩道上,就不會離開這個正法。」

德佺師父和德佩師父看法相同,「很重要的是,每天聆聽上人的『晨語』開示,聽完晨語,然後回歸各自的工作崗位。」他記得上人說過,「每一個人要站好崗位,守好本分」。

德佺師父的工作崗位,其中一項就是裝被套,通常都在九點半之前完成二百套。有一天,時間快到了,還有二十件未裝,他請志工幫忙完成,但志工說他們後面還有個工作,拋下一句「下被(即墊被)你自己裝!」就走了。德佺師父看著他們念念有詞,忽然想到上人早上的晨語講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他心有悟:「掀開上輩,鋪好下輩,做好此輩。」

既來人世間,「掀開上輩」,就要心平氣和去接受這一生遇到的逆境。德佺師父自省:「我這個時候沒有感恩的心,還一直抱怨,沒有『做好此輩』,如何「『鋪好下輩』,所以唯有當下『做好此輩』。」於是他很心甘情願、很法喜地把那二十幾件的墊被裝好。

德佺師父鼓勵學員:「一定要聽上人的『晨語』,才能夠真正了知道理,做好我們現在這輩子,也鋪好我們的下輩子。」

德瑋師父也強調,「人生當中,守住當下真的非常重要。」什麼是當下?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生活在法中。「一定要『晨鐘起薰法香』,而且在薰法之後,要把這些法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德瑋師父說,他在大寮,常常要整理倉庫的瓜果蔬菜,前一天還很翠綠,隔天就枯萎了,所以特別能夠體會什麼叫做「無常」。

「不只這些蔬菜,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在大寮裡,每天遇到的人心都各有不同,德瑋師父指出,唯有用法,才能處在平靜的狀態,努力了,用心了,就不會在乎他人的毀譽。

◎學道求法 身體力行真實道

課程最後,三位師父一一期勉學員們。「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德佩師父勉勵學員們,要學習上人的那分「安忍」。上人曾說過,他一個人忍可以庇蔭萬人,「上人所做的,就是來教我們,所以我們要學習上人忍惡無瞋。」

德佺師父則期許人人要「站好崗位、守好本分」。崗位,是外在每一個人環環相扣的工作;本分,就是人人內在的修行。

德瑋師父殷殷期勉學員,「上人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座每一個人都是弘道的法器,把自己該守的本分守好,堅毅努力,菩薩道上永不退轉。」

聽了三位精舍師父的分享,臺中南屯學員張清崴深深感受到,「精舍師父跟著上人都是苦修行,但是他們的心很輕安。」敬佩之餘,反觀自省,張清崴不免自嘆:「我們做得太少了!」

「我覺得要學習師父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做中學,就是要身體力行。」聆聽三位師父的分享,屏東學員林文雄說,「他們不管在大寮、在衣坊間,或者是在寮房,都是從做當中去改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進步。」

身為小學老師,林文雄覺得自己總是在跟學生講道理,生活上做到的似乎不多。「已經參加慈誠培訓,但真正要走入人群去募心募愛,或者是對人說慈濟,還是會有點膽怯。」他知道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必須跟隨師父的腳步,改變自己,才會進步。林文雄語氣堅定:「我要惕勵自己身體力行,要趕快好好地去做。」

圖左 :聆聽三位精舍師父分享,學員們用心做筆記,要將法寶帶回社區。[攝影者:童茹棠]
圖右 :德佺師父期許學員:「一定要聽上人的『靜思晨語』,才能真正了知道理,做好現在這輩子,也鋪好下輩子。」[攝影者:管海玲]

圖左 :德佩師父勉勵學員們,「發心如初,成佛有餘」,要學習上人的那分「安忍」。[攝影者:管海玲]
圖右 :身為小學老師的林文雄,覺得自己說得多做得少,他要學習師父做中學的精神,讓自己更進步。[攝影者:管海玲]

圖左 :臺中港區學員白裕恒,聽了德佺師父的分享,才知道「要吃一道菜真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在餐桌上真的要惜福、要感恩。」[攝影者:管海玲]
圖右 :花東區學員范君嘉聽德瑋師父說,「我們常常把別人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自己就不開心。」她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多一分包容,就會放寬心。[攝影者:管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