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尋根溯法源 堅定信願行

尋根溯法源 堅定信願行

E-mail 列印
9月24日,是「中彰投港苗雲嘉南高屏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第二天課程,下午回靜思精舍尋根的日子,學員們內心無不歡喜雀躍。

中午時分,花蓮的天空,忽然下起雨來。一點多,近四百位學員們穿上雨衣準 備搭車出發,走出花蓮靜思堂,天空作美,雨就停了,人人歡喜上路。

◎再回到精舍 看見不一樣風光

德守師父站在精舍的朝山大道上,對著尋根學員轉述有人告訴他,「師父,剛剛那一場雨,就是在灑淨。」是啊!經過雨水的洗禮,精舍的空氣變得更為清新,庭園植栽看起來也更為青翠。

德守師父希望學員,要把握當下的每個好因緣,投入上人座下,成為一顆堅實的種子,受證後願承擔,也更懂得去愛人。師父告訴大家,他來精舍二十五年來,從大殿到主堂的建築工程,幾乎都沒有停過,「因為慈濟人越來越多,代表我們都能把法脈不斷延續下去。」

精舍師父們,一向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修行法門,所以早期來到精舍的人,都會看到精舍有很多工廠,「上人告訴常住師父,工廠就是修行的道場。」德守師父說,現在,不僅師父們已能自給自足,還要作為全球慈濟人的後盾,「精舍是慈濟的發祥地,更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

在臺中慈濟醫院靜思書軒服務的蔡孟諼,家住豐原,小時候就經常跟著媽媽回精舍過年。擅長書畫的媽媽,在迴廊寫春聯跟會眾結緣,她則在旁邊忙著跑腿;平時,她也會跟著媽媽回到精舍幫忙做蠟燭。

大學時,蔡孟諼跟許多慈濟人的第二代一樣,加入慈青社,只是大學四年級之後,因為學業較為忙碌,比較無暇接觸慈濟的勤務。儘管如此,精舍的景物對她而言,再熟悉不過了。

以前只是這樣來來去去,沒有刻意關注精舍的一景一物。經過德守師父的講解,蔡孟諼才知道,原來精舍的蠟燭間、陶藝坊、油柑果園等,都蘊含如此深刻的意涵,也讓她更了解師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艱辛歷程。

因為在書軒工作的因緣,蔡孟諼對於靜思文物及淨斯產品,都必須有所了解,才能對會眾說明。近兩年疫情期間,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及精舍師父們用心研發的「淨斯本草飲」,成為防疫聖品之一,也是書軒很重要的商品。

親自走一趟精舍,又經過德晗師父的授課,蔡孟諼更明白,「原來本草飲的製作過程,是這麼的不容易!」她接著說,「自己在第一線販售,比較不容易知道後面的製程是這麼困難,如今知道了,就可以跟會眾分享。」

要上班,又要參加培訓,蔡孟諼只能利用假日,或排休的時間參加勤務。她自我期許,「我希望可以招募更多會員,跟朋友多分享慈濟,讓他們更了解慈濟,也更認同慈濟,一起參加慈濟。」

◎化感動為行動 奉獻一己之力

「破解病毒,唯有一帖靈方妙藥,就是齋戒、茹素、大懺悔。不要讓吃下去的每一口,都與眾生結不解之冤。」三十餘位學員在靜思精舍德安師父引導下,在看著海報齊念「證嚴法師叮嚀語」。

德安師父說,他第一次對大陸學員推素,他們竟說,「安師父詛咒我的肚子是墳墓!」師父認為對的事一定要做,他不諱言地說,「我爸出海,我哥捕魚;我媽賣豬肉,我養豬。家裡兩人因肺腺癌往生……」安師父目前手掌還因病無法使力。

臺南學員陳朝宗,二、三十年前曾經搭乘慈濟列車到靜思精舍,當時純粹來玩。年紀漸長,看到很多朋友見證慈濟的善而投入,於是他也跟著進來,「精舍師父以身作則,這麼瘦小,卻可以做出利益眾生的事。」他發願跟隨上人的腳步,為社會貢獻所長。

◎萬物有靈性 推動茹素愛地球

德勱師父帶領學員們來到環保教育站前方的一棵大樹下,說起「大寶(古代牧羊犬)」的故事。大寶原是一隻被丟棄的癩痢狗,瘦巴巴的,身上還有傷口,經師父們用心照顧,才恢復了漂亮的毛髮,也跟著吃素。

有一天,德勱師父帶牠去散步,走到山門口,經過一些正在吃便當的建築工人旁,他們看到大寶好可愛,就丟雞腿給牠,大寶高興得不得了,咬著雞腿往精舍裡面跑。德勱師父說,「大寶不行,我們家不可以帶葷食進來。」牠本來想找到一個地方好好地吃,聽到師父說不行,就慢慢停下來,回頭看看師父。師父還是說不行,牠就把那塊肉放下了。

有一次,邱國氣拿一塊素雞排給牠,牠聞一聞就跑掉了,邱國氣告訴牠,那是素的雞排,大寶聽了很高興,回頭去吃了。

德勱師父說,萬物都有靈性,大寶比人好教,慈濟推素勸素推得很辛苦。「以後推素時,不要說『素食』,要說『蔬食』,比較不會有宗教聯想。其實全球開蔬食餐廳的,大多是年輕人,所以世界的趨勢,是朝向蔬食的方向。」

中區學員洪貴蘭聽了,感觸良多,她任教的學校推行每週一「愛地球日」,全校師生吃蔬食,學生、家長也都能接受。但勸蔬食也只能逐次漸進,否則家長會到學校反對,她覺得吃葷食或素食,是一種習性,是一念之間,她願意朝這方面努力。

◎因緣不等人 把握機會付出

走在景色優美的落羽松步道,學員心情無比愜意。德怡師父問學員,已茹素的請舉手,學員紛紛將手舉高,令師父感到歡喜,讚歎學員有福報又有智慧。

緊臨一旁有著生態豐富的蓄洪池,蝴蝶飛舞,德怡師父問學員,「池邊種植的植物是什麼?」有人很快就說,「金針花」。師父又問:「為什麼要種金針花呢?」德怡師父說:「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地上種些金針花,就不會長出雜草。

臺南學員郭純坊說,憶起三十幾年前,曾在成功大學聆聽上人的「幸福人生講座」,了解上人一生為眾生付出,不為自己,覺得應該幫忙承擔,成為慈濟會員。後來參加了見習培訓,但又覺得自己有年紀了,體力不如前,又能幫什麼忙呢?因此遲遲沒有進慈濟門。

直到參加第二次見習培訓,郭純坊進一步了解慈濟的四大八法,才體會到因緣不等人。「已經快七十歲了,更要趁現在還能做,積極把握付出的機會。」

◎年輕有慧根 姊妹同行菩薩道

身材高挑的蔡欣妤、蔡淳竹走在一起,在精舍巡禮隊伍中,德根師父一眼就認出兩姊妹來自臺南,原來她們是慈青,常回精舍,因此師父認得她們。德根師父讚歎姊妹倆:「年紀輕輕就懂得把握因緣,同行菩薩道,很有慧根,也很會跟,都是上人的好孩子。」

雖然以前常回精舍,二十多歲的蔡欣妤,聽了德根師父的導覽,特別有感。來到製作蠟燭的地方,德根師父解說,當蠟油經過適時的冷卻,在內部尚未凝固前,蠟燭的外面是硬的,裡面是軟的,燭芯才有辦法插進去。等固化後,就可以發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功能。

「蠟燭的外面是硬的,裡面是軟的」,讓蔡欣妤體悟,人就像蠟燭一樣,外表看起來剛強,但是內心是脆弱的。「如果我們把自己鍛煉成一顆堅強的心,就不容易受傷,也能像固化的蠟燭,不只可以照耀自己,還可照亮別人。」

精舍巡禮中,蔡淳竹發現,即使一草一木,德根師父都會從中延伸與發想,說出很多她心裡很難想像的一些故事,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收穫滿滿。

一般人可能都是花大錢去買快樂,德根師父問眾人:「我們可以真的花錢去買快樂嗎?」蔡淳竹本來心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應該可以買到快樂。」可是師父說,「我們可以將這些錢去幫助他人,會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讓她獲得了啟發。

◎師父藉物說法 學員深受啟發

精舍巡禮時,德念師父的妙語如珠及博學多聞,讓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開懷大笑。雲林區學員陳姿君印象最深的是,德念師父對植物、還有季節變化很敏銳。當一群人走在南洋松下,師父就說,南洋松有豐富的油脂,只要稍有火苗,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不能種太多。

「但是一物降一物,龍舌蘭的儲水能力很強,它是森林裡的消防員,正好可以對治南洋松。」德念師父的解說,讓陳姿君從中體會到,植物的自然法則及生態的平衡。

看到黃金竹,德念師父藉物說法,「真正的富有,並不是賺很多錢,而是行了很多善事。錢不是很重要,但是很需要;談錢很俗氣,可是很實際。」德念師父隨口的順口溜,逗得大家笑開懷,頻頻點頭。

德念師父說,賺來的錢要分成四部分,一部分拿來孝敬父母,一部分要存起來作孩子的教育費用,一部分要理家,一部分要回饋社會。不然,錢財就是五家共有――戰爭、貪官污吏、天災、小偷,還有不孝子孫。

聽著師父分享錢要懂得運用才能發揮最大功能,陳姿君受益匪淺。父母、姊姊都是慈濟人,生長在慈濟家庭,平常忙於工作的她,總是給自己太多藉口,從沒來過靜思精舍。直到爸爸突然往生,讓她覺得不能再等,要以父母給的健康身體來付出,一家人同行菩薩道。

一個半小時的精舍巡禮倏忽而過,在師父們藉物說法的用心導覽中,學員們不僅體會克勤克儉的靜思家風,以及精舍建築背後的意義,也更加堅定所選擇的慈濟路,是生生世世唯一的方向。

圖左 :在臺中慈濟醫院靜思書軒服務的蔡孟諼(左二)說,原來靜思精舍的蠟燭間、陶藝坊、油柑果園等,都蘊含深刻的法義。[攝影者:魏玉縣]
圖右 :來自臺南的一對姊妹花,蔡欣妤(右一)和蔡淳竹(右二)學生時代是慈青,把握因緣,同行菩薩道。[攝影者:林惠芳]

圖左 :德念師父解說植物的特性以及一物降一物,讓陳姿君(前排中)從中體會植物的自然法則與生態平衡。[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學員蔡欣妤(左)從製作蠟燭過程中,體悟到人也要像蠟燭一樣,不只可以照耀自己,還能夠照亮別人。[攝影者:張正佳]

圖左 :臺南學員陳朝宗(前一),看到精舍師父都很瘦小,卻可以做出利益眾生的事。他將緊跟隨上人的腳步,勤行菩薩道。[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臺南學員郭純坊(左)在精舍巡禮中,發願努力幫忙承擔如來家業。[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德怡師父說,「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生活中處處都是法。[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德勱師父帶領學員們來到一棵大樹下,說起「大寶(古代牧羊犬)」茹素的故事,萬物皆有靈性,不可輕視與傷害。[攝影者:曾富春]
圖左 :德安師父為學員導覽精舍庭園海報,說著慈濟貧教富的美善足跡。[攝影者:管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