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病主法與抗疫交流在北慈

病主法與抗疫交流在北慈

E-mail 列印
以「防疫 創新 人文 永續」為主軸的2022年慈濟醫學年會輪由臺北慈濟醫院主辦,於10月15、16日在北慈國際會議及各會場舉行。來自臺北、臺中、大林、花蓮、玉里及關山等慈濟醫院醫護團隊,一同共襄盛舉。

兩天議程中,有「醫療特色」、「防疫專題」、「臨床研究」和「轉譯醫學研究」等主題分享。亮點之一的「防疫專題」座談,見於第一天(10/15)下午的三樓合心會議室,會中除了有臺北慈濟醫院專責加護病房的醫師人員分享照護經驗,,也邀請了各大醫學中心的專家學者就「疫情後病主法與生命倫理新趨勢」、「新冠病毒的防疫及感染控制措施」、「新冠病毒的胸腔及重症醫療」、「新冠病毒的轉譯及臨床研究」等四大主題進行特色演講,讓與會者認識COVID-19 疫情期間,醫療的不同面向,約有五十多位到場聆聽此講座。

◎保障病人做決定的權利

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自2018年1月6日施行以來,臨床端遇到那些問題?醫療人員為什麼需要熟悉病主法?病主法可解決醫護什麼困境?落實後醫療體系面臨什麼挑戰?病主法是經過衝擊及洗禮的立法過程,處處都可見維護醫療尊嚴的痕跡,而不是權利法。疫情後,不少人因為染疫重症而導致後遺症或病歿,此時病主法與生命倫理儼然成為新趨勢。實務上已有一千五百多位前來諮商的臺北慈濟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總幹事、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佑康與臺大哲學系教授暨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透過這四年來濃縮案例進行研討。

「八十三歲心臟瓣膜病變患者插管意識清楚,手術治療是唯一可能拔管選項,由於風險高,家屬皆不敢決定!」針對此兩難困境,孫效智教授表示,「病主法的基本精神是保障病人自己去做決定的一個權利。」醫療沒有百分百,有些是屬於未知的機率風險、利弊得失,在病人意識清楚,醫療團隊跟病人,以及病人的家屬一起來做共同的討論。

他說:「最重要的第四條第一項,病人有優先知情的權利,關於醫療選項的選擇,則應該要看到具體專業建議的方向,病人在建議的框架裡做自主選擇,會達到病人跟醫療方雙向的互為尊重的效果,也就是病人自主有三個層次:知情、選擇、決定。」

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選擇拒絕維持生命的高齡九十歲COVID-19確診者,住院後發生缺氧情形,若插管氧氣治療一週,經醫師評估約有80%的機會可以成功拔管,但病人和家屬對於插管建議有疑慮。孫效智教授回答「可提供限時醫療嘗試(time-limitedta)的概念與病人、家屬溝通,設定決策點,經由兩位以上相關專科醫師診斷後,符合病主法五種臨床條件之一,就可以撤除治療。」

來自嘉義的陳玉娟,是大林慈濟醫院擔任臨床病理科醫檢師。她表示家中有高齡長者,最近家族都在了解病人自主權利法,看到醫學年會有此專題研討,也想著多了解及觀摩各家醫院的施行方式與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巧,除了可以運用在生活中、家裡,也可回醫院與組內同仁交流。

◎生命共同體 疫起抗疫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胸腔內科系呼吸道疾病科主治醫師高國晉,研究分析COVID-19變種株導致重症插管病人死亡率的數據指出,全球確診病例六億一千九百多萬人,二百零一個國家致死率約1.06%;臺灣確診約七百多萬人,致死率約0.17%,死亡平均年齡約在六十六點八歲。

高國晉醫師表示,年齡與死亡率有絕對相關。他亦說明臺灣的醫療,對於重症病人的預後照護算不錯,原因包含疫苗施打較不容易產生重症,用藥品質與及早藥物治療也很重要,戴口罩、勤洗手,這些都是國人比較容易做到的。

2020年是一個世紀災難年,臺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表示,在慈濟醫院第一次看到那麼多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患。他分享在疫情期間面對COVID-19 重症與免疫血栓,遇到的困難點是什麼病況、什麼時間點需要插管?也會受到質疑說,也許使用HFNC(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就可以治癒;以及COVID-19等病毒與其它流感化有沒有相同,不同造成的ARDS的治療方面會比較好等等。蘇文麟住任感恩:所幸高國晉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在最嚴重的疫情期間引導各個醫院共同開會,讓我們學到很多的經驗。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藍冑進分享COVID-19 重症康復的肺部復健,可幫助病人做一些訓練運動衛教防疫觀念則包含戴口罩、清潔、保持安全距離以及胖的減重和瘦的增營養。觀察病人狀態,穩定的病人就幫他做復健,簡單的腹式呼吸運動、走路等,建議在飯後一小時,一天三到四次,每次約十分鐘,但有呼吸、心臟、腦神經不穩定的情況就需排除,早點幫病人做肺復原就可以減少COV。

疫情時代,這三年來全球醫學界面臨極大的挑戰,要搶救生命也要學習與病毒和平共處。今日「疫情後病主法與生命倫理新趨勢」、「新冠病毒的胸腔及重症醫療」每位臨床經驗豐富的講者,鉅細靡遺的分析,讓在座的參與者學到也了解到,醫護團隊全心投入抗疫與臨床工作之餘,提昇醫療品質勇於創新的豐碩成果。

圖左 :孫效智教授表示,病主法的基本精神是保障病人自己去做決定的一個權利。[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2022年慈濟醫學年會輪由臺北慈濟醫院主辦,於10月15、16日在北慈國際會議及各會場舉行。來自臺北、臺中、大林、花蓮、玉里及關山等慈濟醫院醫護團隊,前來共襄盛舉。[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三樓的合心會議室有「防疫專題」分享,與會者陸續報到。[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來自大林嘉義的陳玉娟是臨床病理科醫檢師,看到醫學年會有此病主法專題研討,想來多了解及觀摩各家醫院的施行方式與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技巧。[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胸腔內科系呼吸道疾病科主治醫師高國晉認為,臺灣的醫療,對於重症病人的預後的照護算不錯,原因包含疫苗施打較不容易產生重症,用藥品質與及早藥物治療也很重要,戴口罩、勤洗手,這些都是國人比較容易做到的。[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臺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分享「COVID-19 重症與免疫血栓」。他表示,2020年的世紀災難,在慈濟醫院第一次看到那麼多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藍冑進分享COVID-19 重症康復的肺部復健。[攝影者:沈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