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用愛書寫人生

E-mail 列印
2022年慈濟醫學年會,第二天10月16日議程「最美醫療人文故事分享」,護理師們分享護理工作中,面對癌症末期病人及家屬,應多給予同理和尊重,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支持性的治療,可提升生活品質。

陳佛恩技 術員的〈起錨之後〉榮獲徵文第二名,她上臺分享:「臺中慈濟醫院很漂亮,是被生命圍繞的醫院。」走在路上會聞到月橘的香味,中庭有可愛的毛毛蟲悠遊爬行,下雨時會看到芭蕉葉上的笑臉……她就在如此漂亮的環境中,開船遨遊。

2021年,陳佛恩技術員的外婆跌倒送醫,媽媽成為主要照顧者,要如何讓沒有照顧經驗的人,可以獨立自主呢?她不斷地回顧自己的臨床經驗,包括,如何觀察病人的意識,家屬面臨插管的抉擇,照護臥床的知識及技巧等。

她記得一句靜思語:「苦難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也發現昔日護理工作累積的經驗,成為今日幫助家人的資糧。醫院是最好的道場,工作就是修行。她最喜歡的一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她要繼續開著小船,繞行臺中慈院,繼續回饋愛與溫暖。

◎18321公里的法緣

「花蓮慈濟醫院最美的角落,是從我的辦公室看出去的景色,面對雄偉沈靜的靜思堂,帶給我安定的力量。」安寧居家護理師鄧淯勻,辦公桌前還有證嚴上人的開示法語,她說,那是遇到挫折時,省思的重要力量。

2022年3月,鄧淯勻護理師開始照護一位生命鬥士小玲;與小玲相處,只有短短三個月,卻寫下感人的生命樂章〈18321公里的法緣〉。該文描述勇敢抗癌小玲的親友溫馨陪伴,以及她從緩和醫療安寧居家照護,到進入醫院的安寧病房,醫護團隊全人照顧的感人過程。

小玲來自距離臺灣約有18321公里的阿根廷,2020年返臺治療肺腺癌,小玲勇敢面對化療的痛楚,在媽媽及靜思精舍師父的鼓勵下,完成了培訓,成為慈濟委員,媽媽希望她用自己能力所及,為眾生服務。

2022年3月,小玲走路會喘,舉步維艱。主治醫師沉重説出小玲已至生命末期,將她轉診「緩和醫療門診」,也就是準備接受安寧療護。母女聽到「安寧療護」,以為到了生命的盡頭,已無藥可救。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王英偉主任,親切地說明,緩和醫療是積極讓患者舒適的治療,甚至可以協助癌症病患延長生命期,提高生活品質。經過多方考量,王英偉主任幫小玲轉介「安寧居家照護」,鄧淯勻護理師就是此時開始與小玲互動。

5月份,Omicron病毒爆發,小玲和媽媽都確診了。鄧淯勻護理師穿著全套隔離衣進入家訪,因爲小玲身體狀況不好,最後還是安排她住進安寧病房,希望她受到完整舒適的照顧。六月,小玲安祥的離世。

生命的消逝,固然令人感傷;三個月的情誼,深刻難忘。鄧淯勻護理師說,讀了小玲的故事,媽媽哭了,母女相愛不離。書寫可以療癒自己,增添人生成長的養分。

◎陪您最後一哩路

大林慈濟醫院是一間充滿幸福的醫院。任職大林慈濟醫院李美芳,是老年醫學科的照護師,她經常接觸末期病人,有很多的感動和省思,所以平時會藉著書寫舒壓,並思考如何做,可以幫助病人,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伴您最後一哩路〉一文,是她在普通病房,陪伴家屬照顧大腸癌末期的春花阿嬤,記錄自己照護的足跡和體悟。春花阿嬤的兒子,李美芳照護師稱呼為林大哥,他親自餵粥,爲媽媽補充營養品,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說:「媽媽只有一個」,這句話深深烙印在美芳的心底。

末期病人還是有病情穩定的時候,所以,春花阿嬤返家時,居家安寧團隊也會定期訪視。不久,阿嬤又因肺部感染入院,家屬自認疏於照顧,因而感到愧疚,有經驗的護理師必須適時引導。醫療處置,家屬意見分歧時,充分溝通,仍須尊重對方。

木棉樹上的花兒,不是永久不凋謝,它曾經燦爛盛開。李美芳滿懷感恩地說:「我把他們當作生命的老師,他們用生命教導我,讓我學會感恩。」她將〈伴您最後一哩路〉一文,敬獻給春花阿嬤。

◎兩個溫暖的擁抱

關山慈濟醫院是臺九線上的救命醫院。2021年臧心伶護理師告別臺北來到臺東,為了陪伴從小撫養她長大的祖父母,她踏出舒適圈來到關山慈濟醫院。

臧心伶在臺北擔任護理工作,曾陪伴許多臨終病人,如何「善終」?是她經常思索的問題。

〈兩個溫暖的擁抱〉一文,是她任職病房期間,照護一位長期洗腎且須鼻胃管灌食的爺爺,照顧者是爺爺的妻子,年邁又重聽,慣用原住民語。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耗費苦心,才有良好的溝通。爺爺剛開始可用簡單的語言溝通,後來也無法用言語表達他的悲傷與痛苦。醫療團隊與家屬溝通,決定安寧緩和照顧。

有一天晚上,她看到陷入昏睡狀的爺爺,靠近並輕聲說:「我們都陪在你身邊,不要擔心。」她也鼓勵奶奶多和爺爺說話。不久爺爺撒手去當天使,奶奶泣不成聲,臧心伶鼓起勇氣,給予奶奶第一個擁抱,並鼓勵奶奶:我們送爺爺最後一份「禮物」,替他擦澡更衣。她也協助奶奶完成「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當親友來到病床時,奶奶再次淚水潰堤,臧心伶護理師說:「我給奶奶第二個擁抱。」二分鐘的擁抱,她感受到悲傷的溫度。溫暖的擁抱,跨越了語言的隔閡,溫暖彼此的心。她想起老師的話:「病人選擇在你的班內離開,代表他很信任你。」所以,她很感謝這些信任她的病人,讓她肯定自己在護理工作的價值。

2022年3月,臧心伶從病房護理師,轉任急診救護車隨車護理師(特護)。在救護車上,常須面對病危的病人,和焦慮的家屬。今天能臨危不亂地處理各種狀況,她要感謝過去病人和家屬的教導。

尊重生命,人本醫療,是慈濟醫療的精神指標。「最美醫療人文故事」作者分享後,臺北慈濟醫院核子醫學科程紹智主任分享:他們都是實際的醫療或照護者,用心和病患互動,有溫度的醫護人員,自然寫出溫馨感人的文章。期待更多感人的故事,傳遞人文關懷,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圖左 :大林慈濟醫院李美芳照護師,希望珍惜生命的相遇,用心記錄生命的故事。[攝影者:沈素寶]
圖右 :花蓮慈濟醫院鄧淯勻護理師認為,書寫可以療癒自己,增添人生成長的養分。[攝影者:沈素寶]

圖左 :關山慈濟醫院臧心伶護理師,願以溫暖的擁抱,跨越語言的隔閡,溫暖彼此的心。[攝影者:沈素寶]
圖右 :最美醫療人文故事分享,二位來自花蓮慈濟醫院的王琬詳副主任(右)、鄧淯勻護理師(左)與程紹智主任合影留念。[攝影者:沈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