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青春愛創新 慈悲與科技大放異彩

青春愛創新 慈悲與科技大放異彩

E-mail 列印
「創意很多都是由年輕人開始發想,甚至是從車庫做出來的,進而發光發熱,慈濟希望可以激發年輕人發揮創意,慈悲是為了生活更有科技、人性,對環境要友善,希望下一代子孫可以更好。」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說出舉辦 競賽的意義。

「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由慈濟慈善基金會及慈濟科技大學共同主辦,為鼓勵青年勇於追逐夢想及自我,實踐無窮的創意思維,一起跨步社會公益的行列,自2017年首次舉辦迄今,今年(2022年)已經邁入第六屆。10月22日總決賽,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行,共有大專院校組十四組及高中職組七組進入總決賽。

◎創意年輕化 跨步社會公益

開幕時,所有貴賓受邀上臺致詞及敲鑼,代表競賽正式開始。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表示:「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最早在花蓮慈科大舉辦,為了讓更多人參加,所以來臺北舉行,果然就有很多團隊參加。今天在此展示的都是很優秀的作品,希望年輕人可以透過此機會學習到很多,彼此分享創意想法,交流研發經驗,成為另類的校外教學體驗。」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蔡堆董事認為世界前幾大富翁,很多都是在二十至三十歲即研發出創意,相信只要有機會,總有一天會有慧眼青睞的時候。年輕人創意,是值得鼓勵的,年紀稍長的人以經驗來陪伴年輕人,慈悲科技是要改善人類的生活而研發,慈濟除了提供「慈悲科技創新競賽」的平臺,還有更多機會讓年輕人參加、發揮。

慈濟自2017年起辦理「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提供青年所需要的支持與舞臺。舉辦「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希望熱血青年團隊以「環保」為主軸,並以「醫療或慈善」等社會議題為研發主題,激發創新創意,研發出可用、可解決問題的具體作品,展現慈善心與創造力!

第一階段初賽,採書面審查,而今天是第二階段決賽,決賽團隊進行現場攤位展演,由業界專家、校外學者或相關專業人士組成之評審逐桌評比,分別從作品展演(作品展說、實用性、新穎性、產業性、實體完整度)、展位準備及整體表現(應答、臺風、團隊合作度)等面向進行評分,團隊成員須展示作品實體或可操作之模型進行解說或操作實體作品,並接受評審提問再次回答。

「創新的發明、慈悲的體現」,大專院校組有來自遠東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臺北教育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東華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大同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學校,十四隊參與決賽。

各隊以環保的理念出發,且自選創作主題須以慈善或醫療為主題,並符合前項「環保五R」中之二R而研發解決問題及困境的作品(包含APP、網路平臺等)。環保五R包括:不用 (Refuse)、少用(Reduce)、重複用(Reuse)、修理再利用(Repair)、清淨回收有大用(Recycle)。而慈善部份為以備災、賑災或改善弱勢或偏鄉問題等人文關懷有關,醫療部份則須以長照二點零為主,與銀髮族或身心障礙者之健康照護、以及改善醫療職業環境、照護病人安全有關。

◎創意來自病苦 努力不懈

「我本身鼻塞二十多年,這段期間我非常的痛苦,在最嚴重的時候,我連嘴巴也沒有辦法呼吸了,這時候我跟老天爺說,希望讓我發明一項有效的工具,要平價推廣到全世界。」吳培源經過三次手術,終於把鼻中膈彎曲打正了,他終於可以吸到新鮮的空氣,所以開始藉由自身的經驗及發明,來幫助跟他一樣的患者。東華大學國企系碩專班二年級吳培源、黃雪玲、林淑媛團隊,從第一代慢慢改進到第三代,研發出「Easy Breathe鼻舒眠」產品,大幅改善呼吸量,已榮獲國際八大金獎,今天更榮獲大專院校組第一名。

吳培源表示,因人類呼吸道的關鍵區域為「鼻閥」,影響氣體流量與呼吸品質極大,年長者因退化性造成鼻閥軟化、塌陷,致呼吸效能下降,戴上鼻舒眠後,能讓呼吸變得和年輕時一樣順暢大量。此產品為全球首創「可調式」鼻腔擴大器,選用鈦合金材質骨架及全矽膠包覆,重量極輕,比一張衛生紙還輕,還可以針對每個人鼻閥高度做出調整,相容性高,尤其睡覺打呼或呼吸中止症患者,睡眠時配戴可改善症狀。睡眠時配戴也能增加吸氧量、改善睡眠質量;不論登山、健行、慢跑、或騎車,都能促進吸氣效能提升,讓運動更輕鬆、生活更健康。

因為耳鼻喉科醫生統計,全世界三成的人有鼻塞問題,其中鼻閥的問題佔了大部分,他希望產品平價,讓大家購買時沒有負擔,幫助更多鼻閥受傷或角度不夠的患者。

◎關懷病人初衷 用心研發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二年級學生謝怡琳、劉君薇、楊文吟團隊,今年有二組優秀作品進入決賽。第一個作品是「複合式功能之管路共構裝置」,榮獲大專院校組第二名及崧騰企業特別獎的殊榮。重症病人為維持心肺循環會置放氣管內管並外接呼吸器,躁動病人會加以置放口咬器避免咬住氣管內管影響供氧,而鼻胃管或口胃管則為灌食、灌藥或引流用。此裝置可達免用膠布,預防壓傷,三管共用,規格共容,拆卸換位,年齡普及,及全面照護的功能。

謝怡琳分享,研發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臨床上問題,因用宜拉膠布和棉繩做管路固定,但反覆撕貼容易鬆脫、滑落,市面上都是偏向適用大人的產品,小孩八歲到十二歲對於內管、氣管是使用大宗,我們希望研發一款可以適用大人、小孩的管路共構裝置。

創意發想中比較困難的是市面上沒有小兒的產品可以參考優化,所以只能自己研發,她認為慈悲科技的精神是希望病人及護理師均能受惠,期望未來可以把產品推廣到醫療業界。展演時,評審趙有誠院長詢問,產品使用魔鬼氈固定,手容易亂動的小孩會不會容易扯掉?如何穩固不掉落?這是未來可以改進的地方。

第二個作品是「安全防護的針頭裝置」,榮獲創淨科技特別獎。已有逾十年工作經驗的她們,看到護理師在抽取藥物、提供藥物及棄置針具時,常因針頭過長等原因發生針扎。臨床上,多數安全針具只著重於給藥時及給藥後針扎預防,所以她們從針頭運用角度、長度、空間的設計,提供護理師於備藥時、給藥時、給藥後全面性針扎防護,兼具操作便利性、使用安全性、經濟效益性、規格共容性及環境友善性等。

劉君薇表示,針頭的針很長,抽取藥物時容易扎傷,而且因為距離過長,容易抽到空氣,因此我們研發一款轉接器只有一點二公分,適合玻璃瓶使用,不只不會抽到空氣,給藥時也不會有過多的針頭暴露,針會收到外罩殼內。當初發想的原因,第一是擔心護理人員針扎受傷,第二是針扎後會造成醫療成本及資源浪費。研發過程中遭遇到的限制是因現行沒有這種針具,故需要找很多零件來組成,曾遇到有漏水、漏氣等狀況,現在做出的是最好的成品。另外,她也學習到環保五R,及SDGs健康與福祉、責任消費等,與生活息息相關,她希望除了能夠創新外,也能夠為社會盡一份力。

◎認同慈悲精神 發揮大愛

南臺科技大學團隊許壬癸、薛聖弘、劉品麟、文韋翔、王品硯等五人,作品為「iCAPD:智慧腹膜透析監控裝置」,今天榮獲佳作的殊榮。其可協助患者居家進行腹膜透析藥水注入時,將透析液快速升溫並維持在攝氏三十七度,同時以監控透析藥水注入量,達到指定注入量時發出警示訊息提醒患者關閉注入夾管,避免藥水過量注入腹腔之風險。

大四的文韋翔表示,這是一個居家治療模式,一般來說,藥水預熱需要二到三小時,且無法做即時監控的,廢液混濁度無法研判,所以我們的設計可以改善下列這些問題,一是可以在十五分鐘內達到散氣度,且達到恆溫的效果,二是可以研判藥水注入量有多少,再者,腹腔廢液引流到廢液袋後,iCAPD拍攝廢液袋影像,進行 AI分析廢液混濁程度,輔助患者判讀自身是否有併發症(如:腹膜炎)風險,才不會錯失黃金救援時機。

從今年初開始研發迄今,約快七個多月,當初也遇到很多技術上困難,甚至曾經還想要退出團隊,但終究還是一關一關克服困難。韋翔覺得慈悲科技的精神是很好的,尤其又與醫療相關,若他們這一代可以研發出比較方便的醫療器材,等自己老的時候,這些器材可能經過後輩慢慢改善,自己也會有好的使用體驗。

南臺科技大學陳明哲老師表示,很感謝主辦單位讓學生有發揮的舞臺,科大的學生比較喜歡實作,他們在題目上的發揮,也蠻努力去進行,但遇到很多挫折。因他們在團隊組成的當初,凝聚力沒有那麼夠,所以陳老師慢慢去引導他們認同「腹膜透析居家護理」題目。「這是我跟嘉基醫院產學合作討論出來的題目,我交付給他們來執行,當初是有點不放心學生的經驗不足,但他們慢慢進行對於AI技術的克服,從跟醫院的互動中也學習到很多護理的知識,及AIOT技術發展的趨勢。」

學生熬夜好幾天在準備產品的測試,陳老師相信他們對於作品的投入,是因為能夠感受到慈悲科技競賽的精神,要發揮大愛,希望作品在未來可以帶給這些病友一個福音。陳老師也深深期許:「我希望他們能夠持續努力精進,希望我們學校的學生可以努力的,不只參加完這一屆,未來可以在慈悲科技繼續參賽,並且大放異彩。」

◎慈悲利他量能 改變世界

慈科大研發長,也是護理系副教授林祝君老師分享,我們舉辦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想要提供給年輕學子一個創意發想的平臺,跟別的比賽不同之處在於,除了創意發想,有科技的元素之外,希望學生可以站在「慈悲利他」的角度,用慈善跟關懷的初發心來研發。在此核心下,我們希望還可以環扣到環保五R,還有SDGs十七項永續發展的目標,「我們希望學生在做這樣的創意發想時,還可以朝向這樣的目標去努力,或許藉由這樣的發想及量能,可以改變世界。」

林老師覺得高雄醫學大學所研發,並獲得崧騰企業特別獎的「洗腎患者血流音辨識系統」,對於腎臟動靜脈瘻管的偵測,這對於洗腎病人的臨床及對於身體的判斷很有幫助,是非常有慈悲心的發明,因為在臨床上,若不確定病人的血管是否生成,就有可能在輸液過程中導致一些傷害,所以她覺得藉由IOT的結合,是一個關懷的理念,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作品。

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擔任競賽評審,一整天下來相當辛苦。然而他看到這些年輕學子的作品,看到他們的心裡都是有慈悲的動機,看到病人的苦難想要幫忙。其中,當漸凍人只剩下眼睛可以動,怎麼樣用眼神來傳達他的意思,而有了「Aisen 眼動溝通輔具」,或慈濟科技大學也有兩個作品進入決賽,解決護理端針扎危險,及氣管插管很混亂的問題,小的設計,就可以讓護理師及病人得到很好的照顧。

另外,還有學生解決蚵農的問題,研發出「Oyster Culture Float」,以前是用保麗龍、竹子搭的,現在用科技的材質,讓蚵農的養殖工作可以井然有序地進行,她可以看見蚵農的痛苦,解決問題,趙院長說:「看到這些年輕學生的作品非常有創意,而且都顧慮到環保及人性,在這中間我也學習到很多。」

年輕人都充滿創造力,他們看到的世界、問題,也許不同於年紀大的人可能受到既有觀念及經驗框架的影響,年輕人因為進到這個世界或產業比較晚,想像力比較不會受到侷限,還有新的3C產品、新的科技,比年紀大的人更熟稔這個科技或設計,趙院長說:「我看到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每個產品都有注意到環保、愛地球,還有注意到使用者的痛苦,以及如何解決,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四位評審提問很詳細、很犀利,這也是為與研發者互相激盪,使產品未來更能盡善盡美,例如:「Oyster Culture Float」產品,評審紛紛發問,是否考慮到蚵農的經濟規模、成本?產品如何收起?如何搬運?是否會使蚵農受傷?其跟傳統設備比較,成本經濟效益為何?可否量化?可耐用期間多久?參賽者趕快回答,材質是用ASA(塑膠聚合物)製作,就如衝浪板、船板等材質,抗UV、抗曬、可運用二至三年,希望增加穩固性,延長使用年限。時間有限,大家彼此腦力激盪,意猶未盡。

◎得獎入圍 均是肯定

到了同學們最期待的頒獎時刻,臺上臺下氣氛都相當熱烈,感受到年輕人的用心與創意,大愛感恩科技、崧騰企業、創淨科技等公司加碼特別獎給予鼓勵。慈科大何玉菁主秘感動到想要流淚,學生們一整天從早到晚好認真,這麼有耐心,好用心跟評審說明、講解,這需要多少時間訓練,她也因此看到臺灣的希望、世界的希望。她說:「得獎是種肯定,入圍也是肯定,慈科大之前就在推動三創(創意、創新、創業),歡迎同學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來就讀。希望大家繼續來參加慈悲科技競賽,未來可能也會規劃海外團隊參與,明年見!」

慈濟相信慈悲跟科技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已蔚為一股改變世界最溫暖、最正面的影響力,透過今天彼此交流、學習,臺灣年輕朋友的研發實力,大家都看到了!希望鼓勵年輕人貢獻己力,投入關懷社會,越投入,才越能明白慈悲利他的正向力量與感動。

圖左 :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希望年輕人可以透過此機會學習到很多,彼此分享創意想法,交流研發經驗,成為另類的校外教學體驗。[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二年級學生劉君薇(右一)、楊文吟(右二)、謝怡琳(右三)團隊,今年有二組優秀作品進入決賽,向評審展演之作品為「複合式功能之管路共構裝置」,榮獲大專院校組第二名及崧騰企業特別獎的殊榮。[攝影者:吳雪慧]

圖左 :東華大學國企系碩專班二年級吳培源(左)、黃雪玲、林淑媛團隊,從第一代慢慢改進到第三代,研發出「Easy Breathe鼻舒眠」產品,大幅改善呼吸量,已榮獲國際八大金獎,今天更榮獲大專院校組第一名,吳培源上臺領獎。[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在指導老師陳明哲(左一)陪伴下,南臺科技大學團隊許壬癸、薛聖弘、劉品麟、文韋翔(右三)、王品硯等五人,克服許多挫折,終於完成作品「iCAPD:智慧腹膜透析監控裝置」,今天榮獲佳作的殊榮,團隊開心上臺領獎。[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高雄醫學大學團隊所研發,並獲得崧騰企業特別獎的「洗腎患者血流音辨識系統」,對於腎臟動靜脈瘻管的偵測,這對於洗腎病人的臨床及對於身體的判斷很有幫助,是非常有慈悲心的發明。學生正用心向評審說明作品設計及理念。[攝影者:吳雪慧]
圖右 :年輕人的心裡都是有慈悲的動機,看到病人的苦難想要幫忙。當漸凍人只剩下眼睛可以動,怎麼樣用眼神來傳達他的意思,清華大學團隊因而研發「Aisen 眼動溝通輔具」產品,團隊很認真地向評審說明,並榮獲大專院校組第三名及創新科技特別獎的殊榮。[攝影者:吳雪慧]

圖左 :臺北教育大學、逢甲大學團隊展演產品的縮小模型,向評審解釋操作方法。他們看見蚵農的痛苦,解決蚵農的問題,研發出「Oyster Culture Float」,以前是用保麗龍、竹子搭的,現在用科技的材質,讓蚵農的養殖工作可以井然有序地進行。今天榮獲佳作的殊榮。[攝影者:吳雪慧]
圖右 :慈濟科技大學何玉菁主秘感動到想要流淚,她看到學生們從早到晚這麼有耐心,好用心跟評審說明、講解,也因此看到臺灣的希望、世界的希望,希望大家明年繼續參加競賽。[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慈濟舉辦「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邁入第六屆,希望熱血青年團隊以「環保」為主軸,並以「醫療或慈善」等社會議題為研發主題,激發創新創意,研發出可用、可解決問題的具體作品,展現慈善心與創造力![攝影者:游濬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