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一念善心 拉近貧富差距目標

一念善心 拉近貧富差距目標

E-mail 列印
2022年第七屆慈濟論壇的主題是「大疫之後的全球共善:淨零、數位與世代協力」。疫情阻隔了人與人之間,也減少了交通與各種人類的活動,讓大眾需要靠數位科技交流,也意外減少污染,改善環境。在疫情過後,全球開 始習慣數位化生活,但是數位化社會加深的貧富差距、世代隔閡,該怎麼克服應對?

「何日生博士長年在善經濟方面的研究,最近他出了一本也是很重要的著作,就是《一個詩人的誕生》……」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江明修表示,為了承擔引言人,他瀏覽了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發現已經有看不見的第三隻手的概念,這種利他精神其實在人類的每一個角落、不同階層、性別,每一個時代都有很充沛的發展及方便法門,人類社會靠著利他才能綿延至今天。

疫情下突顯了家庭的貧富差距,何日生博士常在國際間學習、發表,除了對善經濟的研究之外,覺得更應該擴大到善自理。如:讓社會各階層之間能夠平等對話,符合佛法的精神。江明修教授表示,如何造就一個比較美好的,讓我們更期待的均富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值得學術界敬佩。

◎利他 和合 共善

午後的論壇 由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以「善經濟與均富社會」為主體的專題演講展開。「這一場一點半的演講,照理說是睡覺時間啦!剛剛江老師說我過動兒,其實應該加個『老頭兒』,是個過動的老頭兒。」幽默風趣的話語,換來一陣笑聲。

疫情嚴重影響全世界,何副執行長日生對於淨零、經濟、社會正義、世代落差等等的議題,以及西方世界所追尋至高的真理「善」的研究及看法,從蘇格拉底講追求活在真理中、柏拉圖理型為善、基督思想至高真實的精神,以及康德的至善,都在標榜善代表最高、唯一的真理。但東方的思維不一樣,孔子認為善要高於真理,真理不是拿一個框架來綑綁人,而是能夠嘉惠萬民、嘉惠萬物;上人解釋的「善」是人人都有共享、共榮為之善,這是很重要的東方哲學。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一種利他的思想。孔子也說:如薄施於民而能濟眾,就是聖人;釋迦牟尼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喜捨都是一種利他的思想。歸結西方追求最高的真理是至善,儒家講求關係的和諧是和善;道家善是好的是上善,最後是希望賦歸於無。佛法因緣相生相應,沒有一物能夠單獨存在,所以是一種共善。

儒家對於善經濟的看法,孔子說:能夠布施於天下不貧窮,富有天下無怨財,沒有人怨你富有天下的財物,你把財物都布施了也不病貧。最高的一種財富就是以德,同時要跟天地合和,是利他合和的精神。

◎善循環 無國界

何日生副執行長的理解是:「善經濟就是利他加合和,所有利他的活動在經濟裡面開展,是以利他為出發點,以合和為方法,進一步以愛來均富,達到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清淨、和合共善的境界。」

任職於國立政治大學的林敬智老師,從事數位人文方面、數位素養、數位轉型,還有環境跟宗教相互影響的研究,與慈濟論壇的主軸有相關性,因此報名參加。林敬智老師表示,今天從環境的議題、全球經濟發展、社會正義以及文化的議題,都是他很有興趣的議題。

對於副執行長何日生「善經濟與均富社會」的演講,他為是很好的理想,可是在現實的世界裡常常會被遺忘,人們往往會落入自利的環境,尤其當不平等的情況下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會逐漸遺忘了利他的想法,也會把不正常的情況當作理所當然。

「何博士提出的善經濟,能夠把善的循環重新建立起來,透過慈濟平臺擴散到全球,我個人是非常樂觀其成。」林敬智老師表示,第一次來參加慈濟論壇收穫很多,日後有慈濟活動也會想再參加。

圖左 :江明修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也是學術界的敬佩,並說明以何博士的角度來看,如何造就一個比較美好的,讓我們更期待一個均富的社會。[攝影者:余錦豪]
圖右 :司儀陳尚微: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為我們帶來論壇的第二場演講善經濟與均富社會。[攝影者:余錦豪]
圖左 :任職於國立政治大學的林敬智(左),第一次報名參加慈濟論壇來學習,他表示收穫很多,日後有慈濟活動也會想再參加。課程後與顏執行長(右)對於宗教等議題交流。[攝影者:余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