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一個銅板一分祝福 許下希望未來

一個銅板一分祝福 許下希望未來

E-mail 列印
「每年開學,一下子要拿出數百令吉,不是人人都可以很輕鬆去面對,我自己就曾經遭遇過這種困難……」2022年10月30日,慈濟馬六甲分會助學金頒發典禮上,慈濟志工陳幼涓(慈涓)哽咽與家長分享她的故事。

中午兩場的典禮中,特設有家長場次分享,兩個場地共有六百四十一位家長參與。慈善志業環節由四位志工承擔分享,分別是戴振威(誠燦)、陳幼涓、雲大炳(濟化)和王鈺清(明鄉)。內容大致一樣,呈現方式卻各自精彩。

戴振威很清楚地讓大家理解臺灣及本地慈濟緣起,以及「慈濟助學金」和「竹筒歲月」;陳幼涓的分享歡笑與淚水交織;雲大炳現場帶動〈一家人〉手語,王鈺清則透過自己的故事,說明教育改變命運、家長以身作則的重要。

此外,也有醫療志工張永雄(濟晢)和顏玉磚到場說明,義診中心提供助學金孩子家長長達一年的免費中西醫服務;林梅英(慈儼)和陳彩珠(慮諦)分享蔬食喚回健康、鼓勵在場家長為了家人,為愛「蔬醒」。活動結束,在等待孩子的空檔,家長也可以在現場的惜福區,以結緣方式,帶回適合的校服鞋子及家庭用品等。

◎孩子上學的錢哪裡來

「馬六甲人很有福……」螢幕上投影出志工劉濟雨、簡慈露夫妻檔照片時,不少人感覺很熟悉:「哦!是他們!慈濟馬六甲靜思堂是他們建的……」雖然如今他們人在臺灣,但把靜思堂這塊地完全奉獻給慈濟,為本地人打造一個可以行善做好事的地方,翻轉許多人的生命!

1997年金融風暴,讓許多家庭陷困,慈濟展開助學腳步,二十五年不曾停歇,單是在馬六甲州,就嘉惠了近兩萬名大學、中學和小學生,完成他們的學業。

也是為人母的陳幼涓(慈涓)說,她明白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學習也不能等,可是當經濟有困難的時候,孩子要上學讀書的錢,又從哪裡來?

幸好孩子遇到好老師,不僅寬容她們繳費時間,還幫忙申請一家機構的助學金,解決問題。感恩老師及社會的關懷,陳幼涓下定決心,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回饋社會。這分立志也讓她遇見慈濟,成為志工,在偏遠郊區幫助更多有同樣遭遇的老弱婦孺。

慈濟助學多年,栽培優秀的學子,他們在刻苦環境下勤奮讀書,一路以優秀的成績考上大學,當中有人親臨現場分享,也有人透過短視頻錄製,分享自己的故事。陳幼涓播放剛到檳州理科大學讀書的瑪瓦蒂(化名)的分享,告訴在場的家長們,這麼優秀的孩子,如果沒有社會的幫助,她們的求學路可能會更加辛苦,也有可能為了幫補家庭而提早輟學。

為此,她與志工團隊拿著竹筒撲滿邀請在場的家長們,一起來做一件好事:人人在不影響家計的情況下,天天投下一毛錢和一分祝福,一個月可以累積三塊錢,如果現場有兩百人,一個月後可累積六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四千元),以慈濟資助一名小學生馬幣三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二千元)來計算,這筆錢可嘉惠兩名學生。

「這就是上人所說『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力量。我們一下子拿不出三百令吉,但是可以儲蓄一天一點的愛心,天天持續,就可以幫助無數的人……」陳幼涓以自己力行「小錢行大善」的竹筒撲滿,告知祝福的力量很大,手心向上是一時,一定要爭取機會做個手心向下助人的人,人人都可以啟動愛與祝福。

◎我相信自己能夠更好

家長鄭淑女(化名),聽見陳幼涓當年掏不出錢為孩子交學費的一刻,紅了眼眶。她回想在疫情期間,一臺手機四個孩子輪流使用上網課,從送外賣到小攤販,一再轉業求生存的過程。她紅著臉、咬緊牙根,倔強地不讓眼眶的淚珠滑下,好一陣子才能說話。

她說,自己和先生及五個孩子,曾經是生活無憂的家庭,因一場疫情,先生的小廠事業受創,目前打著散工,她則從事小販生意,雖然依然入不敷出,但至少孩子能溫飽。今年初,為了四個孩子的學雜費,她不得已開口求人;後來,學校老師幫忙申請一次性援助基金和食物補助,再推薦三個孩子獲得「慈濟助學金」,她點頭如搗蒜說,真的減輕許多負擔。

「為了節省,我的孩子,都是小的繼承哥哥姊姊的校服校鞋來穿;今年,小的孩子告訴我,鞋子已經磨損了,可不可以買新的……」典禮現場的惜福區有二手學生校服和鞋子,她思考良久,默默掏出身上的十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十八元),為其中一個孩子買了兩雙白鞋。

上個月,她透過慈濟食物銀行領取一些米糧及蔬菜食物回去,獲得慈濟竹筒撲滿一個,她讓孩子投下零錢,當天帶來現場捐獻。聆聽志工呼籲,她掏出皮包裡的兩毛錢投進竹筒為自己祝福,說:「我希望自己努力變得更好、讓家庭過得更好,這困境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我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因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

◎未來的大學生在哪裡

志工王鈺清請下午場的友族家長,搖一搖手中的「竹筒撲滿」,「哐啷——哐啷 ——」聲響,她問:「這是什麼聲音?」家長說,是零錢的聲音,她說不,這是「愛」的聲音。

王鈺清在每一竹筒投下一個零錢,代表志工對助學家庭的祝福,然後分享緬甸風災災民用「米撲滿」翻轉自身命運,從受災災民變成用米糧去救助他人的故事,藉此鼓勵家長們天天一念善,把這分愛傳下去。

「我家只有一個房間,一個客廳,一個廚房,一家八口住在一起;父親是文盲,卻堅持天天陪伴我們讀書,因為他相信,教育可以翻轉我們的命運。」靠著半工半讀,王鈺清成功考獲兩張同等大學學士學位的專業文憑,目前也有了自己的家和車子代步,為了回饋社會恩情,她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幫助有困難的家庭。

此外,她現場也播放助學金孩子上大學的故事,其家長塔蒂(化名)就在現場,她雖然含蓄不多話,但一旦站出來,說服力特別強。

「塔蒂的孩子是大學生,未來的大學生在哪裡?就在場諸位的家庭裡。雖然不是馬上看見成效,但只要家長以身作則,孩子一定會成功。」她以自身例子和塔蒂個案說明了這一點,並祝福在場各位家長,如同剛投進竹筒裡的零錢一樣,為孩子創造光明未來,也希望這一分愛能持續下去。

和塔蒂一樣是單親媽媽的家長海莉(化名)目前與兩個女兒相依,生活雖然不容易,但她對成績優秀的女兒充滿信心,未來也可像塔蒂的孩子一樣尋得更高成就。

揮著大汗、駕駛著等待修理的車、載著一家緩慢地從郊外野新社區來到慈濟會所的爸爸路易士(化名)也頻頻拭淚說,他能同理塔蒂的艱辛,因為自己也正在努力中。這次女兒首次獲得「慈濟助學金」,像是得到社會許多人的愛一樣,他們會更珍惜,並朝塔蒂的孩子看齊。

兩位家長一致承諾,感恩慈濟的祝福,他們會把手中的這一分愛延續下去。

◎獲得助學也盡一分力

現場也有助學金學生家長,一來到慈濟會所,就尋找「竹筒回娘家」的角落,動作彷彿再熟悉不過。

等待外孫女登記好入場,林美華(化名)就提著沉甸甸的慈濟竹筒撲滿,把裡頭所有愛心都倒入慈濟功德海。「這個竹筒我收了兩年多,因為之前疫情沒有來慈濟,趁今天出席助學金頒發典禮,趕緊帶來捐獻。」她喜喜孜孜說道。

女兒在孩子三歲時往生,林美華就把外孫女接來撫養,自身經濟狀況不佳,七旬年紀仍需起早割膠,辛苦掙錢維持生計,但她為了家庭甘之如飴。現今兩個外孫女分別就讀初中一和三年級,已連續三四年獲得「慈濟助學金」,這筆錢得以幫補新學年開銷和教育費,減輕了負擔。

現場聽聞志工分享小錢行大善的力量,她表示認同,並身體力行:「積少成多,儲蓄一毛錢、兩毛錢,日久也會滿的。」林美華也常鼓勵孫女把零錢投入竹筒撲滿,存一分善念。「我們每年都拿慈濟助學金,希望也可以盡一分力幫助其他人。」

雖然生活清苦,但他們一家過得簡樸,自己種菜,自給自足,有餘力就助人,深信愛的力量會產生善的循環。人人將愛心善念付諸行動,凝聚點點滴滴助人的力量,就能成就更多利益人群的好事。

◎當初的感受歷歷在目

今天,單親媽媽陳鳳蓮(化名)與兩個兒子,陪伴小女兒出席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十八歲的長子蘇明輝(化名)曾經是「慈濟獎助學金」多年的受惠學生,去年中學畢業,他選擇先出來社會工作,幫補家用和減輕媽媽的負擔、讓弟妹好好學習,有機會再回校進修。

蘇明輝說,雖然才畢業兩年,但是參加妹妹的助學金頒發典禮,讓他重溫當年自己參加典禮的感受,彷彿歷歷在目。而「慈濟獎助學金」一直以來是他努力的動力;每年獲獎的肯定,給他鼓勵,奮發向上,也能安心完成學業。

陳鳳蓮對孩子的懂事和孝順,心裡非常感動,因為自己為生活努力打拼,孩子是看在眼裡。她也說,這七、八年來,在慈濟志工諄諄輔導下,孩子不但會分擔家務,待人處事有禮,還會用行動力行環保,出門也必備環保袋,用餐少不了自備餐具。

今天陳美玲(化名)在臺上的分享,讓她想起小時候的狀況,同理也心酸,不禁流下眼淚。「自己雖苦,但比自己苦的人還有很多。」她藉此來安慰自己。

每個人的努力如同一滴水,如何讓它永不乾涸,就讓它流向大海……慈濟助學,引導更多善的力量產生,形成涓涓細流,日久成為翻轉孩子未來一股溫柔的力量。

圖左 :陳幼涓感性又草根的生活歷練,賺了現場家長不少笑聲與淚水。[攝影者:黃海珉]
圖右 :在主持人呼籲下,人人現場投下愛與祝福。[攝影者:黃海珉]

圖左 :家長鄭淑女(化名.黃衣者)在惜福區為孩子挑選白鞋。[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志工王鈺清與家長們分享「五毛錢可救人」的故事。[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陪伴外孫女來到現場,林美華(化名)就提著沉甸甸的慈濟竹筒撲滿,把所有愛心都倒入功德海。[攝影者:廖志勇]
圖右 :陳鳳蓮(化名)和兩個兒子,一起陪伴年紀最小的女兒出席「助學金頒發典禮」。[攝影者:黃海珉]

圖左 :志工雲大炳現場帶動家長表演〈一家人〉手語,藉此傳達慈濟助人不分宗教與膚色的特色。[攝影者:黃福泰]
圖右 :家長聆聽志工分享愛的故事。[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現場設有惜福區,讓家長以結緣方式,為孩子挑選適合的物品。[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