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親子共學樂 開啟無限可能

親子共學樂 開啟無限可能

E-mail 列印
11月13日是慈濟馬六甲分會2022年兒童親子成長班(簡稱親子班)的最後一堂課,親子們歡喜出席。一早,親子班學員在志工與隊輔的帶領下,演練歌曲〈童心願〉之手語動作,準備待會上臺獻給父母親的神秘禮物。另 一場地,父母親也同時悄悄地練習〈讓愛住我家〉,同樣要以手語表演帶給孩子們驚喜。

回顧自2020年受新冠狀疫情影響,親子班被迫改為網路線上課程,終於在今年6月12日迎來第一堂實體課程,課程設計以「家庭教育」開啟序幕。之後每個月課程銜接環保教育、生命教育、品格教育,再搭配生活教育,期盼善與愛能從小扎根在孩子心田,塑造健全的人格。

◎親子學習 一起成長 

佘晶泳一邁入國議廳,就被琳瑯滿目的禮物所吸引,開心地詢問志工怎麼可以得到這些禮物。從小學一年級參加親子班至今四年級,他表示,初期是媽媽安排來上課,非自願;但每次上課有遊戲玩,有禮物拿,有美味食物吃,還能學習到新的知識。此外初次體驗親手製作月餅、參觀環保站、拜訪孤兒院、殘智障院等,這些新的嘗試與體驗,讓他逐漸喜歡上親子班課程。

「禮物兌換區」是今年6月課程推出的「蔬食運動」所給予的獎勵,每日透過慈濟的蔬食APP記錄一家茹素餐數,趁著今日課程圓緣之際,將統計茹素餐數。

佘晶泳歡喜地分享:「我不喜歡吃素,但是這幾個月我有多吃素,我會跟媽媽要求吃素食。遊戲中,師姑(對慈濟志工稱呼)說吃一餐素食就是放生動物一次,要有慈悲心,且人類的腸與草食性動物一樣,適合蔬食,對身體好,也能保護地球。」

一旁的母親顏貝芬,分享孩子喜愛吃葷食的轉變,現在一家養成多蔬食的飲食習慣。自己從影片中看見人類為了吃,多少動物被殺的殘酷事實,她深有所感地說:「當初孩子生活習慣不好又不自律,所以報名參加慈濟親子班,想讓孩子有所改變,無形中是親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從親子班所學,用在生活中。當佘晶泳看見路邊環保物,他會向家人表示此物可以回收;實際參訪環保站,他學會親手做分類。志工帶領親子們參訪孤兒院、殘智障院,透過課程看見一些貧困者,感受自己的幸福,也培養大人與孩子投慈濟竹筒(愛心撲滿)幫助弱勢的心與行動。

「我生氣時,晶湧會叫我先冷靜,用親子班所學的靜思語提醒我。我們一同經歷親子的學習,有共同的話題、觀念等,容易產生共鳴,知道做錯什麼,知道要怎麼做,從中逐漸調整行為與態度。孩子可以建立好的品格與生活習慣,這比課業成績更重要。」顏貝芬歡喜地說。

佘晶泳透過茹素餐數的獎勵,選擇兌換一個存錢筒,用來存錢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他說:「慈濟竹筒裡面的錢是存來幫助人的,我想要買的東西就要用手上這個存錢筒來存錢購買。」

◎共玩共學 親子同樂

第一年參與親子班的蘇祖達父女,從線上到實體課,最開心的是父親;親子班不僅是親子間的互動,更是家庭與家庭間,孩子與孩子間的互相學習,培養良好的表達及溝通能力。為了讓就讀二年級的女兒蘇湧晴,不只是接受學校教育之理論,更要懂得如何實踐與運用,因此蘇祖達帶著女兒報名參加親子班課程,更在今日課程圓緣之際,上臺與眾分享心得。

課程透過遊戲,將正確的知識和資訊傳遞給孩子,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記憶。透過親子互動如手語、擁抱等,引導孩子將愛表達出來。透過故事分享,從家人的愛,到茹素愛惜萬物的慈悲心,再到幫助他人的生命教育,逐步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

他坦言,女兒還需要時間來調整與學習,但至少女兒比較懂事也有禮貌。父母親是孩子的榜樣,夫妻兩人一起來上親子班課程,可以攜手將所學落實在生活中。

蘇湧晴說:「我喜歡來上親子班,因為有很多吸引人的蔬食介紹,蔬食與動物知識,生活常識,還有遊戲玩等,但是有時我會賴床就不想來。」蘇祖達聞言表示,一個月才一堂親子班,大人工作再忙,孩子再怎麼偷懶,其實親子配合一起來上課,真的不難!

另一邊,六名小學五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即將從親子班畢業了,明年他們將繼續在慈濟青少年成長班(簡稱慈少班)上課。其中資歷最深的鍾奕,從幼兒園五歲便參加親子班至今,她感恩父母親一路陪伴上課,這些年來,她看見自己與同齡者待人處事上多了一分的禮貌,以及體會到父母的用心。

「我的爸爸媽媽會陪伴我和弟弟一起做活動,常帶我們去戶外活動,例如去做環保當志工、去探訪貧窮人、去慈濟環保站書海閣閱讀,去接觸大自然露營等,體驗不一樣事物。」鍾奕分享。

她更表示,自己很喜歡上親子班,志工設計許多好玩有趣課程,她將繼續報名參加慈少班。母親馮慧慧(慈湜)開心地說:「用愛與正確觀念灌輸在孩子身上,他們自己會去感受,會去思考,會去做選擇。」

◎教養祕訣 做好榜樣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我五年級了。」謝臻威是今年即將結業的另一名孩子,過去頻頻唱反調的他,漸漸配合,急性子的性格變得成熟穩定,說話也會經過三思再說出口。

謝臻威的父母,陪伴三個孩子參加親子班近十年時間,堅持不懈,父親謝德偉說:「慈濟提倡的人文素養教育,可以補孩子平時的缺乏。」太太楊惠真也說,良好價值觀,單靠學校的道德教育課是不夠的,慈濟親子班的課程安排很適合也貼切,讓大人小孩學習良多。

以當天課程為例,大人說,過去要求孩子一起吃素,孩子都會怨聲載道,但是自從在親子班上課後,孩子對保護環境、對動物的憐憫心更強,當大人說上素食館去,孩子不再有異議。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謝德偉也是一名新進志工,他和太太楊惠真每月會帶孩子,到慈濟斯里巴央環保站去做環保,或參與慈善訪視活動等。孩子最開心就是做環保,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但是做環保,可以救地球!從環保站接觸一些需要清洗、整理的回收物,體諒環保志工的辛苦,他在家會先把回收物清洗乾淨,再拿去作回收。

「我們陪伴孩子從小一直到中學,當他們踏入社會工作以後,就要靠他們自己。我們一直都希望能有一個好的環境,或好的價值觀支撐他們,讓他們走在對的方向。」感性的父母,道出了他們對孩子的祝福,及積極為孩子鋪路的心情。

◎耳濡目染 愛的循環
 
今年(2022年),打從一開始上實體課,親子班有一家五口,風雨不改來上課,他們是學員李維亦和妹妹李維安,在爸爸媽媽陪伴下出席,還有坐著輪椅的外婆,也高高興興一起來。

當天圓緣,李維亦同步結業,其母親特別請假一天在家,練習〈讓愛住我家〉這首歌的手語,學著、學著心中不禁感慨:「孩子長大了,開始捨不得。」

李維亦乖巧聽話,多年前從親子班看過一則影片,講述因為人類口欲,讓小雞找不到媽媽的影片,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此李維亦有一個小心願:人類只要多吃素,少吃肉,一天最少一餐素,市場上就可以不用賣那麼多肉類,人類也可以不要殺那麼多動物,更多動物就可以找得到爸爸媽媽。

李維亦經常要求外婆煮素食,起初老人家說:「我不會煮。」但是漸漸地,耳濡目染下,她用粟米粒代替肉碎在粥裡,炒麵也不再出現肉片,同樣的美味,兩個外孫,可開心了!

爸爸李仁斌和太太慢慢走到孩子身邊,用手語呈現對孩子的祝福,在主持人帶動下,孩子上前擁抱爸爸媽媽,溫馨滿滿。李仁斌和太太不約而同說,感謝親子班營造一個善環境,讓愛進駐心中,一家更和諧。

「祝福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正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爸爸李仁斌說。

今年課程推出的蔬食APP活動,志工以實際的行動推素及茹素,透過疫情的大哉教育帶給每個家庭一些省思與行動,為疫情盡一分心。從6月至10月,親子班大人和小孩共募集八千兩百餐蔬食,等於種了五百四十六棵樹,用吃攜手守護地球,愛護動物。

慈濟親子班課程設計從生活中學習,透過故事,引導親子們逐步「覺察」自己需要修改的習性,「醒悟」如沒有改變會帶來什麼結果,以及「行動」帶來的改變力量。透過共玩共學同樂,享受愉悅的親子時光,大人、小孩齊成長。

圖左 :佘晶泳(中)與母親顏貝芬(右一)透過遊戲拼出正確的靜思語。[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蘇祖達父女透過遊戲,吸收知識和資訊,他肯定寓教於樂方式,有助提升孩子的學習力與注意力。[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鍾奕(左二)感恩父母親七年來,陪伴一同上親子班,也看見自己與父母親的成長。[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母親楊惠真陪伴孩子謝臻威參加親子班,見證孩子的成長。[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父親李仁斌(左一)和太太(左二),在課程中和孩子一起製作月餅,親子共樂。【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李維亦(右二)和妹妹李維安,一家五口參加親子班,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力。[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2022年11月13日是慈濟馬六甲分會,親子班今年最後一堂圓緣課,親子與志工們歡喜合影留念。[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今年(2022年)親子班課程推出蔬食APP活動,從6月至10月,大人和小孩共募集八千兩百餐蔬食。[攝影者:許薇盈]
圖左 :7月親子班課程,帶領大人和孩子一起參訪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