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大洋洲 澳洲 澳洲慈濟30周年 暨布里斯本新會所啟用

澳洲慈濟30周年 暨布里斯本新會所啟用

E-mail 列印
嶄新的慈濟澳洲布里斯本聯絡處在2022年11月19日舉辦「啟用典禮」,同時歡慶「澳洲慈濟三十周年」,全澳志工二百二十人齊聚一堂,一同以視訊方式恭迎證嚴上人蒞臨參觀新會所

內文:
嶄新的慈濟澳洲布里斯 本聯絡處在2022年11月19日舉辦「啟用典禮」,同時歡慶「澳洲慈濟三十周年」,全澳志工二百二十位齊聚一堂,一同以視訊方式恭迎證嚴上人蒞臨,參觀新會所。

◎嶄新會所啟用 以視訊邀請上人蒞臨

與慈濟淵源深厚的瑪特醫院高齡九十七的安琪拉修女,來到新會所與上人親切互動。身為東西方的精神領袖,安琪拉修女與證嚴上人兩人惺惺相惜。

經由連線,兩人面對面,安琪拉修女說:「Good morning Master. I am delighted to be here my friend. It’s a big day today, you may be far away but I still believe you are with us. 證嚴法師早安,我的朋友,今天來到這裡我感到很歡喜。今天是個大日子,雖然您很遙遠,但我相信您的精神與我們同在。」

從大門口、書軒、大愛幼兒園、多功能教室、廚房、兩側迴廊以及感恩堂,慈濟志工們一棒接一棒,以視訊方式歡喜迎接上人來新會所參觀,讓上人詳細地了解新會所的面貌,也讓志工團隊有機會親近上人。

全澳洲慈濟人向上人發心立願——「追隨上人,恆持慈濟精神,傳承法脈,守護宗門。」並以感恩的心情,聆聽上人對新會所的祝福。

◎慈濟三十周年 暨嶄新會所啟用典禮

全澳六百名嘉賓齊聚於布里斯本感恩堂,一同見證慈濟布里斯本歷史性的一章。新會所從2016年開始策劃,並於2021年開始重建,經歷了Covid-19疫情,有些會眾多年未踏進慈濟會所;第一次來到新會所,都充滿了雀躍與讚歎。

牙醫師劉士鳴從2002年布里斯本聯絡處,還在商場租店面時便開始參與義診,他說:「這麼多年來,看到慈濟團體的演變,志工愈來愈多,團隊愈來愈茁壯,覺得很感動。這麼多發心的師兄師姊,能夠到今天有這樣的成果,也是大家的努力。」

志工洪傳賢因有電視臺的工作經驗,長期協助慈濟表演的舞臺燈光,他說:「來澳洲已經三十多年,看到慈濟一步步成長,真的很不簡單。從一個小小簡陋的會所,簡單直接無法控制的燈光,到現在有那麼好的燈光設備。

慈濟人尤其是這一代慈濟人非常非常用心,新的建築跟舊的真的不能比,可以看到他很多用心的地方。不管是燈光、建築或設計,真的是讓人非常的感動。這次的opening ceremony啟用典禮,我覺得慈濟在澳洲又跨了一大步,我相信慈濟將來在澳洲會做的很好。」

◎一路堅持走來 資深慈濟人篳路藍縷

布里斯本慈濟三十年前,從臺灣移民家庭在人生地不熟、語言也無法溝通的狀況下,在當地逐步紮根。慈青們以音樂手語劇的方式,把三十年來的歷程帶上舞臺。志工詼諧的短劇,「慈濟Tzu Chi,到底是Tai Chi 還是Sushi? 」引來臺下不少笑聲。

語言的隔閡,因為誠意而不再困難,文化的差異因為堅持而能超越,凝聚眾人的點滴愛心,慈濟在澳洲逐漸開花結果。

從志工招募到人文學校的成立,親切的志工以〈歡迎你來做慈濟〉,以及慈少與慈幼們表演〈許一個希望的未來〉,來展現志業發展的里程。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布里斯本志工們莊嚴演繹〈德行品〉,並自詡為「掘井人」挖掘自身與他人的愛與良善。

◎慈濟理念精神 百年建築蘊藏其中

志工傅新寅、盧威程與布里斯本慈濟志工們在會所重建期間,盡心盡力於每個小細節,讓這個百年建築有最細緻的呈現。盧威程說:「新會所的設計發想,是從2016年3月開始,當時原有會所已經到物命良能的極限,很多東西損壞,需要維修。」因感到教育志業可以多花力量去推動,而出現重建會所,並加入幼稚園及書軒的概念。

新會所從功能設計及外觀設計的改變,前後共出現超過十次的設計版本,會所佔地一千二百平方公尺,在如此小的基地面積,要將不同的功能納入設計,是一大挑戰,尤其希望融入慈濟人文與自然採光的概念。

在設計新會所時,希望新建築物物命良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例如佛堂雖然不大,但在需要時能夠打開,容納更多人;省電省水的綠色建築,讓自然風可以穿透建築物,增加空氣循環,並設置雨水回收。

最大設計概念是將東西方融合,外觀相對西式的設計,很多玻璃,很多迴廊與陽臺的設計,比較屬於澳洲當地的設計概念;內在則由佛堂內經典靜思人文的「人」字形木製屋簷設計,展現東方之美。

◎慈濟靜思書軒 是接引新志工的橋樑

會所負責人傅新寅面對會所落成的心情,娓娓道來,當初第一個設計是以布里斯本靜思堂為出發點,原始是人字型屋頂的設計,但是回想起來慈濟是要走入人群,走入社區,這個道場要能夠跟周圍環境融合而又要有特色。人字型的道場,因此不太適合於這個社區,所以很感恩上人的包容,讓這裡成為一個社區道場。

從剛開始很多鄰居很擔心,建築物的設計會不會帶來不好的印象,到後來有鄰居經過,並且進來讚歎有這麼好的建築物。「我們期待靜思書軒與咖啡廳,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介紹慈濟的理念與精神,以及慈濟人對於社區的幫助,希望慢慢讓更多本地菩薩一起精進於慈濟菩薩道。」

建築師John Neylan及其團隊,在設計及建築過程中非常用心,與志工傅新寅及盧威程花了許多時間討論設計概念,也受邀回花蓮面見上人。他說:「這個重建概念,一開始是比較小型的,慢慢地在成形過程中,上人多次引導,讓建築物加大,以發揮它最大的良能。」

因此它從一個小小一層樓的建築,轉變呈現目前所能看到的。John Neylan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去花蓮的時候,上人說:『你是當地人,你知道什麼在當地最好,所以請建築適合當地的。』我認為上人非常地明智。」

這棟百年建築,為布里斯本慈濟帶來許多新的能量,新落成的「靜思書軒」將為社區帶來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交流空間,而大愛幼兒園將孕育未來許多幼苗,為社會帶來良善的力量。

圖左 :澳洲布里斯本聯絡處嶄新會所的靜思書軒。[攝影者:盧威程]
圖右 :布里斯本聯絡處嶄新會所外觀[攝影者:盧威程]

圖左 :布里斯本聯絡處嶄新會所莊嚴的感恩堂,內藏人字形屋簷。[攝影者:盧威程]
圖右 :布里斯本聯絡處嶄新會所大愛幼兒園的遊戲區。[攝影者:盧威程]

圖左 :志工們歡喜迎接會眾。[攝影者:施彬彬]
圖右 :回朔布里斯本慈善歷史小短劇,外語人士常說不清慈濟的英文發音,是Tai Chi? 還是 Sushi?[攝影者:施彬彬]

圖左 :來自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會眾,一同參與並祝福布里斯本慈濟會所啟用,受訪會眾劉士鳴為圖中央藍衣男士。[攝影者:施彬彬]
圖右 :布里斯本慈濟志工們表演〈掘井人〉。[攝影者:施彬彬]
圖左 :布里斯本副負責人盧威程及妻子盧以欣歡迎來賓,彼此互動熱絡。[攝影者:黎邵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