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菩薩行者於當代 娑婆世界修正果

菩薩行者於當代 娑婆世界修正果

E-mail 列印
為後世盛譽「經中之王」的《法華經》,是佛陀晚年在靈鷲山講述的大乘佛教經典。佛陀認為人人都具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與智慧,佛陀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鼓勵大眾走入人群,以慈悲利他之精神修行菩薩道。

2023 年1月8日,「全球共善學思會」以「《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為題,探討在大乘佛教中極其重要之經典,如何通過現代宗教家與學者的詮釋與轉譯,深入影響社會各層面,在觀察與解決社會問題中,引領更多人投入善行,走入人群為天下付出。

◎法入心 法入行

參與專題發表單元中的第一位分享者,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也是現任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金光明寺住持、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以及南華大學宗研所副教授。

覺培法師一開始,就他再度分享《妙法蓮華經》的感想說明:「關於講述《妙法蓮華經》,已有過幾次的經驗,但每次講每次都得到振奮,振奮是因為,經中闡述人人皆可成佛。」覺培法師再說,面對娑婆世界,就如今天的主題,講的是「當代菩薩道」,「當代」就有太多的挑戰,也要面對不完的議題,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娑婆世界是修行者的淨土?還是穢土?」覺培法師希望大家先思考娑婆世界的現象。他說,有人說,當今是「五濁惡世」,如果是穢土的世界?修行人是否因而想要放棄修行,或另謀他方淨土呢?

即便是娑婆世界,也是五濁惡世,卻是釋迦摩尼佛的成佛之地。覺培法師分享,很多人想要出離五濁惡世的苦,但要如何出離?如何找到出離的力量?覺培法師以《維摩詰所說經》中,寶積長者曾問佛陀,淨土在何方?佛陀回,一切眾生界就是菩薩的淨土。因此,覺培法師認為,無論是在哪一道,只要是眾生界,就是菩薩修行的淨土所在。當今的菩薩行者,要積極面對、承擔,進而深入、體悟,才能修得正果,出離世間一切苦。

◎出汙泥 而不染

接著,法師再闡述佛陀開講《法華經》的緣由,就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在講述《華嚴經》、《阿含經》、《方等經》之後,又再講了《般若經》,最後開啟法華涅槃期。法華三部經,即是法華涅槃時期的主要經典。佛陀在入滅前宣講法華,還一一為聲聞、緣覺二乘人受記,就是闡明《法華經》的義理,是人人可成佛。因此法入心,是成佛關鍵。

覺培法師再以蓮花的特徵,分享《妙法蓮華經》的內涵。法師說,蓮花的特徵是花開顯蓮、花果並蒂,出汙泥(入塵),卻不染(出塵)。也就是即因即果,當下是過去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因此更要認真每個當下的耕耘。入紅塵而不染,需要智慧、慈悲和忍辱,才能於五濁惡世的污泥中粹練出蓮花。

所謂「妙」,就是要有「法」,以通透智慧入塵、出塵。覺培法師重申,要有通透的智慧,必要條件是,第一,必具備究竟十如是之諸法實相,徹底覺悟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終極本質。氣候變遷就屬於器世間的問題,所謂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是表相,要理解表相後的終極本質為何?從有情世間,呈現的如是相如是境,探討其背後的因緣。通透其因,菩薩道才不致行得辛苦。

◎入人心 度有情

第二,要深入人心,具備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法師強調,每個人都有性善的一面,也有性惡的一面,行菩薩道要能看到人人有善的本質,極惡之人也具有佛性,除了自己要不斷親近善法,還要帶領有緣人遠離惡法,入四聖,而非墮六塵。

第三,因材施教、會三歸一。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特徵、習氣也不同,因而特質也不同。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協助聲聞、緣覺、菩薩道,所謂的三乘歸為一佛道,最後皆能成佛。《法華經》的精神,即是不偏空,也不偏有,而是在於幫助衆生度過困境,因材施教,啟發眾生的善,引導其達到究竟解脫。

第四,善巧方便,即是開權顯實的「權」與「實」。 就如同《法華經》中的「七譬喻」,教化衆生要善用各種法門。菩薩幻化一切,不外乎是要度化一切有情眾生。

◎破我執 轉法華

第五,破我法執,清楚「空」、「假」、「中」的一心三觀。既然世間一切都是幻化而成,修行要修得「道種智」。明白世間一切是空性,也知道眾生的習性各有不同,度眾生,就須使用各種法門。菩薩行於人間,處處都是方便法,也都是佛法,「空」、「假」、「中」能具足一切智,也因了知眾生差異,而具足一切道種智,才能修圓「一切種智」。

第六,發菩提心、實踐四安樂行。法師解釋,實踐四安樂行,就是修「身」、「口」、「意」和「實踐」安樂行。在生活中隨時自我檢視,既然已發正等、正覺菩提心,就要安住,並不斷降伏累世習氣,調伏難調難伏的剛強性格。並且要自度度他,以四弘誓願為「誓願」,願助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覺培法師最後以菩薩道是成佛必經之路、「善轉法華、不被法華所轉」為結語,也為他精闢的見解,和深入淺出地發表,畫下暫時的句點。同時法師也祝福與會大衆,新年快樂、智慧如海。

◎識因果 得清涼

「全球共善學思會」此次為第六次舉行,且是首度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現場參與者,除了主辦和協辦單位,以及各界法師、學者代表之外,還有關注佛法議題的人士參與共學,並透過網路直播連線,與大眾共享。

從事運輸業的黎家欽先生,原本計畫利用假日,一早就來國家圖書館看書,無意間看到「全球共善學思會」正將舉辦發表會,他對「《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這個主題很好奇,就在現場報名參加。

黎先生說,他對佛法認識不多,今天是第一次參與關於佛法的專題發表。在聽了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分享,醫療除了救人,也會製造環保問題,以及危害無辜衆生,令他印象深刻。也讓他在未來面對任何議題,會再想得更深入些,去思考因果觀及佛法的角度。

黎先生還提到,「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的分享,開啟了他不同的視野,他覺得佛法透過藝術的詮釋,能更大衆化,讓更多人認識。

因同學的轉告,而早早就報名參加的邱語璇女士則分享,疫情後,她的生活和心情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常常覺得很煩躁。今天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透過《法華經》的學習,她會先學習到自我覺察,因為每個果都有因。

邱女士還說,因為生活上的突發變化,讓她想在佛法中找答案,一開始起心動念,就有因緣來參加這場發表會,真是不可思議,每一位專家、學者和法師的分享,都為她的心靈開啟了一扇窗,更為她近期煩躁生活,帶來了難得的清涼,她覺得自己很有福,開心極了。

圖左 :2023年1月8日由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國家圖書館與聯經出版公司共同舉辦之「全球共善學思會」於國家圖書館三樓國際會舉辦,並藉由網路報名方式廣邀各界參會。[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全球共善學思會」此次為第六次舉行,且首度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各界法師、學者代表之外,還有關注佛法議題的人士參與共學,並透過網路直播連線與眾共享。[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全球共善學思會」邀請到諸山長老、法師,與來自各學術屆的專家學者代表與會,就在研討會正式展開之前,法師及學者們先行進行交流。[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除擔任講師分享研究成果,「全球共善學思會」講師之一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在會議廳貴賓席上,也用心聆聽台上貴賓的分享。[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分享的《法華經》演繹,開啟了與會黎家欽先生的視野,覺得,佛法透過藝術的詮釋,能更大衆化,讓更多人認識。[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分享,醫療除了救人,也會製造環保問題,以及危害無辜衆生,讓與會者黎先生印象深刻,瞭解任何決策皆須審慎透徹。[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從事運輸業的黎家欽先生,一早來國家圖書館看書,無意間看到「全球共善學思會」正將舉辦發表會,對「《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的主題很好奇,就在現場報名參加。[攝影者:曾玉麟]
圖右 :邱語璇女士說明,每一位專家、學者和法師的分享,都為她心靈開啟了一扇窗,更為她近期煩躁生活,帶來了難得的清涼,她覺得自己很有福,開心極了。[攝影者:曾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