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愛的叮咚聲 在滿納海此起彼落

愛的叮咚聲 在滿納海此起彼落

E-mail 列印
「滿納海學校不光是一個學校,它是一個給希望、給未來、給愛的一個學校。」在靜思精舍主堂裡,慈濟志工胡光中指著螢幕上一張張相片,述說著圖片中一則則故事。

2023年2月3日至6日,靜思精舍主堂內及人文講 堂附近,總見一群年輕身影穿梭其間,無論是靜心聽課或是相互談心、休憩活動,為平日的悄然寧靜增添一分蕩漾青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營隊,在睽違多年後,終能再回到慈濟人心靈故鄉--靜思精舍籌辦,人人都得以親身浸潤於靜思家風中。

◎辦學之路

是什麼樣的愛,可以跨越八千公里,在土耳其發大願,陪伴敘利亞難民一起看見未來的希望?薪傳營邀請兩位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及余自成蒞臨現場,述說這跨越宗教和種族的愛……他們以阿拉伯文代表「沙漠中的泉源」的「滿納海」故事,分享愛如何在滿納海泛起漣漪。

「這個地方原本沒有學校可以讓敘利亞難民讀書,因為慈濟到了,幫助他們,這個學校就像沙漠中的泉源一樣……」胡光中說起滿納海學校成立因緣及校名含意,這所學校如沙漠中泉源一般,給予難民們希望。

從街頭上找孩子、到府尋訪、工廠找小童工為滿納海「招生」,胡光中提及當時為尋求更多孩子求學機會,無論是受教者的尋尋覓覓或是提供教育硬軟體的溝通洽辦,志工們都日以繼夜不停奔波盡己一分心力。

離鄉背井的難民,生活困苦、語言不通,逃亡到土耳其求職不易,生活已無以為繼,遑論供給孩子學費,與予受教機會。胡光中指著螢幕上一張相片,說著:這位老先生好像在指責我的樣子。當時,擔心難民挨餓受凍,慈濟志工在當地發放物資及毛毯,相片中老人卻拿著領到的毛毯反問志工,要將毛毯賣給他們。他說起當時心情:我一聽到,很難過、很生氣,既然不需要,為什麼要拿呢?胡光中也急於物資來之不易,心疼沒有將大家的愛心用在對的地方。

「假如有錢,不要買毛毯給我,不要買吃的給我;我們可以餓肚子,但是我的孩子不能沒知識。」老人深切請求:請幫我,讓我的孩子可以讀書。然而,尤有甚者,有些孩子還是家中頂梁柱,小小年紀就肩負養家活口責任,讀書更是遙不可及。

因此,一戶戶找、一家加工廠尋,苦口婆心遊說,運用智慧引導。有了學生還要有場所,與政府、學校洽談,利用一些學校下午不上課借用教室,終於2015年1月,在伊斯坦堡蘇丹加濟市成立第一所滿納海學校。

慈濟滿納海學校,陸續成立八所,招收三千多位敘利亞失學兒童就學,於2018年正式更名為滿納海國際學校,並得到美國教育機構認證。除此之外,更影響土耳其政府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同樣以「滿納海模式」模式,幫助三十五萬到四十萬名孩童受教育。

◎感恩回報

「三年之間,家人全部都死了,這個世界只剩下她一個人,她兩條腿也沒有了。」胡光中細說著敘利亞難民的遭遇,影像中看到娜吉娃眼神從悲傷及對人性失望,透過慈濟及學校、老師的幫助與陪伴,兩年後的她,不一樣了。一張展現笑容的相片呈現在薪傳營學員面前,胡光中泛起欣慰之情,懇切問起大家:沒有愛的孩子會有這種臉嗎?

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兒童,有多少人也同樣因著這分愛,人人步步朝向陽光與希望前進,卻不是大家都能順利就學。「就算讓孩子免費來讀書,但他來讀書,誰來養家?」胡光中提及,敘利亞難民家庭,有些僅是六歲孩子就要打工。胡笙.漢姆查(HusaınHamza)就是在志工們穿梭於多家工廠後,所找到的為養家而失學的孩子。。

「你不要給我九百塊,給我七百塊,我要用那兩百,買我自己的未來。」胡笙不為工廠老闆加薪留人所誘惑,他願以原來的工資換取讀書機會。如今胡笙已從當年七年級生,成為工程系大學生。

一路走來,看見孩子步步踏實踩上希望路途,胡光中無限欣慰並說起曾經的三十年後的夢想,盼望孩子們能記住當初一群藍衣白褲,牽著、陪著他們的一群人;更期待愛的種子萌芽,長出更多果實,讓愛延續。「我沒有想到,其實我不需要等到三十年。」近年來,臺東的風災、花蓮、臺南的強震,孩子們都說:「我要陪著你們站在這裡。」他們即使力量再小,仍願意盡己之力,幫助苦難的人。

「這個竹筒我存了好多年,是要買電腦的,可是我全部捐給臺灣。」一位只有一條腿的小男孩,穆罕默德·祖海爾·謝科(MuhammedZuhaırSheko),翻轉手心,奉獻出所有積蓄。「你要陪著我,陪我走回家的路。今天臺灣發生地震,我站在這邊陪你。」小男孩單腳矗立在胡光中身旁,說出暖暖心意。

而2019年3月東非三國熱帶氣旋,造成當地嚴重災害。滿納海學生們,往竹筒裡投寫上「五塊」、「一塊」的紙條,胡光中開心分享,錢雖不能用,卻代表「他沒有,但是他願意付出。」

繼而疫情嚴峻,慈濟為臺灣捐疫苗,滿納海孩子也不落人後,要共襄盛舉發揮一分愛心。「這一塊錢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可是沒有比那些需要它的人有價值。」孩子為臺灣的疫苗捐出珍藏著爸爸給予的一歐元,爸爸哭了:「這個孩子只有一塊錢,他把唯一的一塊錢捐出來了……」他感動孩子受到愛的教育薰陶:「沒有想到他有學到了,跟人分享與愛別人。」

「你們知道我喜歡聽什麼聲音嗎?」胡光中分享,當他問起滿納海時,他們回答:「你喜歡聽愛的聲音。」孩子們已經與志工們有滿滿的默契,同時再次為烏克蘭難民響起叮咚銅板聲,孩子、家長們共捐出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二個硬幣,這也代表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二個愛心。愛的叮咚聲,持續在這塊土地上漫延……

◎珍惜所有

第一次參加薪傳營的大葉大學余嘉穎,在營隊裡面,除了感受到很多人的愛,她更表示,從營隊豐富的課程分享,她收穫滿滿;而其中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志工胡光中所分享,關於敘利亞難民的故事。「慈濟幫助他們再回到學校上課,讓我會想要好好珍惜現在上課的日子,不會再翹課……」從中,余嘉穎也深深體會到證嚴上人的愛是無私的,不分宗教、不分國界,去關懷、幫助他們。

自於聖約翰科技大學畢業後,賴冠蘋就未再參與慈青活動。直到去年受畢業學長姊邀約前往參加慈青三十慶典,她當下雖是猶豫,卻因內心很渴望沉澱下來,找回當初成為慈青的初發心。「當時,看見很多慈青陸續培訓受證……」賴冠蘋因為這一幕,幾經思考後便決定報名這次薪傳營,回到心靈故鄉。

「這次的課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胡光中師伯的分享。」她認為,慈濟在土耳其幫助敘利亞難民兒童,為他們建立學校,幫助他們能夠再受到很好的教育充分表現大愛無國界,更無宗教之分。「我們看見師伯,他是一個虔誠回教徒,也卻有一顆大愛的心。」

透過分享,跟隨著慈濟志工的腳步,薪傳營學員們看到世界苦難,關心天下事,感受到一切都是環繞在一分善與愛。誠如負責此次慈青薪傳營共修精進的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賴郁文表示,「愛在滿納海」是因為要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不只是要愛身邊的人,是要拉長情擴大愛,看見世界的苦難。「要有國際觀、世界觀……」

「我們都太有福了,覺得苦難離我們很遠,跟我沒有關係。這其實是危機,因為當還在安逸的時候,其實才是風險。」賴郁文很期盼同學看到全世界仍存在很多黑暗的角落,人人都應該要盡一分心力。

圖左 :余嘉穎也深深體會到證嚴上人的愛是無私的,不分宗教、不分國界。[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左)及余自成蒞臨靜思精舍主堂現場,述說這跨越宗教和種族的愛。[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胡光中說起滿納海學校成立因緣及校名含意,這所學校如沙漠中泉源一般,給予難民們希望。[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賴冠蘋:「我們看見胡光中師伯,他是一個虔誠回教徒,也卻有一顆大愛的心。」[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賴郁文很期盼同學看到全世界仍存在很多黑暗的角落,人人都應該要盡一分心力。[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