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薪傳營法語普潤 聞者法喜得善利

薪傳營法語普潤 聞者法喜得善利

E-mail 列印
「因為眾生的根機無量,佛陀才要說法無量……」靜思精舍德諦師父以淺顯方式說法、種種譬喻,讓每位慈青學員及隊輔、工作人員,清晰理解藥草喻的精神要義。

「2023年第二十七屆慈青幹部薪傳營」於2 月3日至 6日,於花蓮靜思精舍舉行。來自全臺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同學暨學長、學姊,在慈誠懿德爸爸媽媽陪伴下,一起靜心安住於僧團生活中學習、修養身心。

◎捨得 大愛人生

四天營隊充滿溫馨互動與知性、感性的學習空間及內容。除了同學們活潑生動的演繹,將今年營隊主題「慈青四攝法入心 承擔使命信願行」以「藥草喻」三草二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活動內容更包含慈濟人力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的足跡及種種法語和生命故事分享,期待這精心規劃的主題內容,令所有參與人員都有所體悟並視為做人處世之圭臬,修行菩薩道。

從學佛禮儀、精進四攝法,更進一步認識證嚴上人無時無刻關心天下的一天,人人「飲一杯智慧水」汲取法水與智慧,以師父們為典範,體驗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學習並實踐克己、克勤、克儉、克難……透過課程與實踐,深入精進「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

2月4日,進入薪傳營第二天課程,美國慈濟志工葛濟捨與太太孫筱培(法號慈喜)一本記錄他們生命故事的書《捨得歡喜—典藏版》,與慈青們分享,同時述說起慈濟在美國推展志業的大藏經。

曾經是外科醫生的葛濟捨於1980年留學美國後,定居美國。1984年棄醫與太太從商,經營成衣進出口生意;1991年,正值四十歲不惑之年,雖然財富不虞匱乏,他卻感到人生空虛,頓覺失去人生意義及方向……1994年在從紐約飛往臺灣的飛機上巧遇慈濟志工而認識慈濟,兩年後參加長島茶會,從此才跟慈濟接軌,開啟他另一段的人生。

四十六歲時,葛濟捨毅然決然離開商界,投入慈濟,更於1998年參加大陸貴州賑災後,看到眾生的苦難,體會知福、惜福、再造福的意義,對生命的態度與思想從此改變。於此之後,開啟他至今在慈濟近三十年的全職志工,曾擔任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執行長,深耕當地醫療服務,參與大大小小人醫會和國際賑災等全心投入各項活動,更推動美國慈濟進入聯合國,一步步走向國際……

「感恩上人成就慧命,教會我生命的價值在利益眾生,眾生的苦難讓我深刻了解生命的無常,以及付出的意義。」葛濟捨分享:在進入慈濟之後,才發現除了IQ、EQ之外,還需要有重要的SQ(Social Quotient),也深刻了解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意義應該是在為眾生服務,是在付出而非獲得。」孫慈喜也肯定葛濟捨進入慈濟後,有了大愛,開始為人群付出,人生有了很大改變,知道感恩、包容。

2017年出版《捨得歡喜—葛濟捨與孫慈喜的喜捨人生》之後,美國慈濟三所診所晉升為「聯邦認證標準醫療中心」,葛濟捨領導全美人醫會抗疫,協助社區耆老接種疫苗,進行「萬人萬素救地球」活動等紀錄,更完整補齊收錄在《捨得 歡喜》這本書,成就2023年1月出版的《捨得歡喜—典藏版》看見更完整的菩薩足跡。

◎修習 心念堅定

「如來說法實不虛,以智方便演說之,觀知諸法所歸趣,亦知眾生諸根機,隨其因緣說譬喻,種種無量味如一,聞者法喜得善利,究竟至於一切智……」學員在四天三夜的營隊課程間不時唱誦著由八句「藥草喻」經文編輯而成「第二十七屆慈青幹部薪傳營」的主題營歌,藉以提醒人人隨時要法入心,深入經文,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2月5日德諦師父以「法語普潤諸草木」為大家細說〈藥草喻品〉,師父指出《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三部合成《法華三部》,共十冊,二十八品,其中無量義經有三品:〈德行品〉、〈說法品〉及〈十功德品〉。而《法華經》以通俗易懂的七個譬喻故事,闡明甚深難解的哲理,稱為法華七喻,包含〈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

證嚴上人非常重視《無量義經》,這部靜思法脈很重要的經典,也就是平日精舍早課所誦,並禮拜《法華經》。德諦師父表示,慈濟透過經藏演繹,讓大家從品書、唱誦、手語及戲劇的呈現,了解經文意涵,體悟佛法精神,這是慈濟人特有的共修及研讀佛法經典的方式。

2023年,慈青三十一周年,德諦師父更期盼,慈青夥伴能在今年一起入法,一起演繹「藥草喻」。透過這次營隊,希望大家先了解藥草喻,人人都能一起浸潤在藥草園裡。

「如來說法,就是像雲雨普潤大地眾生,不管是小草或是大樹,你都有接收到水,而雨水都是同樣的味道,淡淡的。」德諦師父說明藥草喻中的三草二木等譬喻,如同佛陀及上人慈悲,都是平等對待每一眾生,然而人人卻因根機不同所接受到的法就不一。

「佛陀隨眾生根機說五乘……」德諦師父以五乘對應藥草喻的三草二木,人、天如同小藥草、聲聞、緣覺就如中藥草、菩薩有如上藥草、小樹、大樹,師父問起學員,就如上人要大家茹素,你能做到什麼樣程度?「請你自我盤點一下,你是在哪一乘?哪一階段?」一切都是在於自身的想法與做法。德諦師父期許,人人能慢慢地修行,漸漸修習,就能成佛。

四位清修士靜樂、靜蘊、靜定、妙青則以「清修一念志堅定」為題,與大家分享成就清修因緣及堅定的一念心。曾經為選擇清修之路而舉棋不定的靜定,直到一天夢見上人跌倒,而下定決心,圓為清修士心願。上人叮嚀她「在修行當中,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叫作修行,妳心一定要定。」而選擇靜定為法號的她,以上人法語「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從一粒種子開始。」勉勵大家,只要有信心,無論任何困難,都可以做得到。

清修士妙青則分享,無論多晚睡或天氣多寒冷,一定要堅持早起早課的作息;
早課、拜經能靜心,更能折服傲慢心,以謙卑與人相處,更提防起懈怠心。清修士靜樂則分享由職場轉入道場,都是把握每一個付出機會,在付出中學習到慈悲利己利他。清修士靜蘊則分享,上人對清修士的期勉就如同給慈青,利用課餘做慈濟;培養悲天憫人的胸襟;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三項期勉,並廣邀菩薩一起了解清修士。

◎溯源 生命盤點

「上人是幾年創辦慈濟功德會?」透過一頁頁簡報,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人稱阿板的凌宛琪在2月6日,營隊最後一天,與所有學員們互動分享「慈濟四大志業溯源」帶著大家乘坐時光機,走過慈濟四大志業歷史。1937年上人出生於臺中清水,1963年皈依印順導師;1966年,成立慈濟功德會,救助第一例長期照顧戶。1967年《慈濟月刊》創刊,1972年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1979年籌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1998年慈濟護專及大愛電視臺成立……

「溯源也是一種盤點,我們也要學著盤點自己。」而這趟旅程的出入口是心門。凌宛琪語重心長說著:「每一件事情都要去回顧那一分心念,到底自己是用什麼樣的心念往前走?」她期待透過分享,人人找到初發心,及未來的方向。「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不要忘記在心靈故鄉,有非常多資源,可讓大家找到自己生命的答案。」

曾經也是臺下座位中一員的凌宛琪,不禁憶起,參加薪傳營為她的人生帶來轉捩點。「在參加薪傳營後,才知道做事之外,背後還有佛法。」回到社團後,她透過薰法香聞法,及學長、學姊一路陪伴,在面對人生困境時,不孤單,更有佛法得以解惑。她分享喜悅,堅定說著:回到精舍、回到志業體,是一條不會後悔的路。「不論去到哪裡,要記得來時路;唯有回首歷史的過往,才知道這一切有多麼不容易。」而後,要為自己的生命找到答案,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透過各種活動、種種營隊,人人都能從其中課程或活動內容、分享者或是參與者……無論是身教、言教或境教,吸收滿滿的法、理,汲取豐富資糧,為自己找到答案,為人生疑難解惑……同樣地,在四天三夜的薪傳營,大家從課務團隊精心規劃的課程、活動也獲益良多,更有信心朝心中一念初心邁進。

來自馬來西亞,就讀中國醫藥學院三年級的王瑾璇,姊姊和媽媽都是慈濟人,她從小接觸慈濟,從親子成長班、慈少,也跟著家人做慈濟。因受疫情影響,她已經兩年未能回家,每遇假日,她都回到心靈的故鄉做志工。她歡喜分享:「這就像是第二個家的感覺,我還有一個心靈的寄託,就是慈濟。」

第一次參加薪傳營的王瑾璇,印象深刻的是在「與師父共飲一悲智慧水」時,德澧師父開示勉勵大家,招不到新生也不要太過焦慮;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只要大家願意為這個社會做出一點貢獻,或是做點好事,都是值得鼓勵,不要強制大家一定要加入慈濟。

聽完這段話令今年即將接任慈青社長的王瑾璇,如釋重負般開心分享:「我覺得,我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像一定要完成KPI的感覺。」她寬慰許多,並默默告訴自己,只要是大家出發點是要去幫助別人就夠了,就不必強硬要拉大家進來慈青社……

儘管如此,王瑾璇仍以一句人生格言惕勵自己:「活著就是要開心,就是要積極面對現實,有挫折就是面對,就是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在這次營隊課程中,聽到上人和師父的開示,王瑾璇更深深體悟,要好好把握當下,對的事,做就對了。

圖左 :德諦師父說明藥草喻中的三草二木等譬喻,如同佛陀及上人慈悲,都是平等對待每一眾生。[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四位清修士以「清修一念志堅定」為題,與大家分享成就清修因緣及堅定的一念心。[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在這次營隊課程中,王瑾璇更深深體悟,要好好把握當下,對的事,做就對了。[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溯源也是一種盤點,我們也要學著盤點自己。」凌宛琪期待透過分享,人人找到初發心,及未來的方向。[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人人與師父「飲一杯智慧水」汲取法水與智慧。[攝影者:楊宥慈]
圖右 :德浩師父分享「上人的一天」,認識證嚴上人無時無刻關心天下的一天。[攝影者:張凱晴]

圖左 :出坡體驗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學習並實踐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攝影者:楊宥慈]
圖右 :與學長姊溫馨座談,今年採以相同類似科系分組。[攝影者:楊宥慈]
圖左 :清修士妙青(左二)分享,早課、拜經能靜心,更能折服傲慢心,以謙卑與人相處,更提防起懈怠心。[攝影者:楊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