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環保當復健 中風硬漢逆增善緣

環保當復健 中風硬漢逆增善緣

E-mail 列印
慈濟照顧戶胡永春(化名)形容自己中風,就像是「中彩了,卻領不到錢」一樣,男性尊嚴被打落谷底。然而「禍兮福之所倚」,他靠著自身鍛練及身邊朋友幫助下,將逆境轉為增上緣。

◎無常現前

住在馬六甲瑪琳社區 的胡永春,平時喜歡鑑賞古董,屋內專有一房間收集不同年代的古物。從事屋子裝修工程的他頂著日曬工作,三餐外食,休息甚少,積極打拼只為了肩負起一家之主的責任,給予印尼籍華裔的妻女安穩的生活。

2017年11月,他和一店家談好,承包對方的屋頂維修工程,卻發現自己走路或騎單車時,身體傾斜一邊,到政府醫院求醫時赫然倒下,醫生判斷五十七歲的他中風了,心心念念的數十萬維修工程費也隨之告吹。

中風後,行動自如的四肢變得不聽使喚,硬漢子只能臥床、全家重擔轉移到外籍妻子肩上,到小販中心從事一至兩份清潔助理工作,早出晚歸,令他不捨且痛不欲生。

「一個原本正常的人只能躺著,長達七八個月的時間,大小排泄都無法自理,必須等待太太來幫忙,這種情況真的很難受,所以我更加要努力做復建,讓身體快點康復……」回憶起傷心事,感性的胡永春邊說邊哭。

◎謝謝你們

胡永春有一位很熱心的同業朋友顏德成,經常到不同地方當義工,也常常看見胡永春騎電單車,載妻女到附近茶餐室買早餐,後來一段時間不見面,他主動上門探訪,鄰里告知他已搬遷。

後來,顏德成藉商借工具來關懷胡永春,沒想到他說:「你要的東西我有,但是拿不過去,因為我中風了。」

顏德成循著住址上門探望,發現躺在床上的胡永春,連翻身都沒有力氣。眼觀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個人能力有限,於是他想到尋求當時的政府州議員幫忙解決生活困難,同時也到慈濟馬六甲分會,代朋友尋求援助。

社區志工陳立蕙(明梨)、譚靜娥(慮淑)等人上門拜訪,理解胡永春需要物理治療,卻沒有能力,加上醫院排期甚久,志工不忍對方失去行動能力而沮喪,也不願對方錯過黃金治療時期,先邀請物理治療師上門做復建,再幫忙申請到社險康復中心(SOCSO Rehabilitation Centre)繼續做復建。

此外志工也發現,全家只靠案妻在一家餐飲店洗碗、收盤、洗菜等,賺取日薪四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二百七十六元)收入,不足以維持夫妻倆和中學女兒的日常開銷,因此志工同步申請緊急援助,讓勒緊的生活先緩一緩。

佳音很快就捎來,胡永春可以去做復建了!2018年8月,四位男眾志工合力把胡永春扶坐在輪椅,再合力擡下樓,由救護車送他去社險康復中心;沒想到一個多月後,他拄著四腳拐杖上樓,半年後還拋去拐杖,學習腳踏實地走路,身體功能恢復健的程度,令志工又驚又喜。

當初擡著他下樓的志工陳延北(惟延),特別將歡喜化作文字記錄:「看到他能在兩個月時間裡,身體有這麼大的改善,志工也替他高興。回想今年8月3日,他是坐在輪椅上,由四個人從樓上搬下,而今能自己上下樓,那都要歸功於他很堅持、很有毅力及用心做復建。」

「他不停地感謝慈濟和志工,說若沒有慈濟的幫助,今天也不會站起來;還有康復中心醫護及工作人員對他的幫助與關懷,令他重生。」

不只這樣,2019年1月6日,首次參與歲末發放的胡永春,被現場熱鬧氛圍感染,心情也隨之開朗。當志工遞過一張感恩卡時,他在卡上寫道:「感謝你們,一直無微不至地幫助我,讓我從一個不能走路的中風病患,到現在已經可以自理了,真的謝謝你們。」他還勇敢發願,康復後要回饋社會、幫助其他人。

◎環保復健

其實早在胡永春從康復中心回來不久,持續關懷的陳延北和陳青鶴(慮曼)夫妻倆發現,對方陷入低落情緒,因為內心很急,希望好得快,奈何右邊身軀還不夠靈活;想要繼續復建,又怕痛而不敢接受中醫針灸。

已有起色的手腳,如果不繼續保持動力,將會退步。志工提議每月環保日,載他到社區的環保點或環保站去動一動。因為在慈濟團體,不乏有志工從做環保(撿拾回收資源、分類資源等)行動中,勤練身體和肌肉平衡及協調能力,還有步行能力、雙手靈活動力,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志工希望他藉此機會,繼續做復健。

答應做環保的胡永春,發現資源分類不只可運動,同時也在淘寶,學會辨認物品的價值,例如白紙和雜紙,前者比後者更有價值,因此要仔細分類;而且重複使用紙張,或用手帕代替面紙,就是挽救大樹、減緩地球暖化的行動之一……而且每一次都有許多志工關懷備至,偶爾還邀得一家三口的參與。

此外,志工也免費為他安裝大愛電視臺,並鼓勵他從《人間菩提》節目中聆聽證嚴上人開示,讓佛法化解心中的憂愁。他感受到上人的慈悲,哪個國家發生災難,他一定主動向志工表示要捐款救災。

他也漸漸從節目中,看見志工做環保的事蹟,從中受到啟發;2019年8月主動做起組屋回收。起初,他只是沿著組屋行走,把可回收的物品一點點帶上樓,放置在戶外走廊,等待環保日或志工上門拜訪時一一載走。

他視這組屋回收行動為一增加復健的機會,行動時雖會在意他人異樣眼光,但是關愛家人的心大於一切,他說:「他們要說什麼,任由他們去說,最重要我們可以變好、能夠做工,不必再依賴他人,生活能夠自理。」

但是這樣的情況維持並不久,因為勤於打工的妻子患病了,為此,他放棄做環保,專心照顧妻子,直到2021年8月14日太太往生。

打從一開始,聲稱「看見他變好,比中彩票還要開心」的朋友顏德成,是他生命中的貴人;除了慈濟援助生活費及物資補助之外,顏德成向胡永春伸出援手約有兩年時間,他每月送去馬幣兩百五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千七百元)給胡永春,並聲稱母親得知他的情況,讓他給予補助。

殊不知當時顏德成的母親病了,在顏德成分享和鼓勵下,五位兄弟姊妹每月合資幫助胡永春,藉此為老母親祝福,沒想到胡永春漸有起色,母親也順利恢復健康。

後來感性的胡永春得知真相,感動得泣不成聲,顏德成也說道,這是胡永春福報大,生命中有許多貴人;他們只是盡一分綿力,讓這筆小錢可以維持三餐的粗茶淡飯,雖然間中胡永春多次回拒。直到看見他比較穩定了才停止,後來胡永春妻子的身後事,顏德成也助一臂之力。

◎再結善緣

太太往生後,女兒也長大離開了家;生活失去重心的胡永春,一人面對四面牆,吃睡和看電視以外,日子實在難過!

慈濟志工如常每月來關心,除了佳節不忘帶來應節食物如粽子、月餅、新年禮包等,鄰里志工譚靜娥每月還幫他繳付水電費。大夥兒明瞭,復健需順從患者自身意願,旁人只能作引導。而胡永春看著原本漸漸可以伸縮的右手,因缺乏運動而僵硬曲起,他擔心身體功能漸漸退步,下定決心再走出去,為了自身康復而付出!

每天下午三點,他彎曲的右手提著袋子,邁開沉沉的步伐,走一步、頓一下;組屋樓梯只有左邊扶手,為了支撐身體,他倒退式下樓,天天徒步到附近商店,走走停停,有店家將回收物包裹好留給他,也有街坊將大袋子留給他裝回收物。

只是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將回收物提上一樓;樓下車房的屋主願意讓出車房空間,讓他置放環保物,附近居民也會把回收物帶過來給他,於是天天早上他都會坐在石墩上,將紙皮疊好,寶特瓶用大袋裝好,分門別類集中一起,方便志工過來回收,資源載走後還將環境打掃乾淨,還原給屋主。

經常負責載送回收物的志工鄭興喜(惟喜)說:「每個月一次,卡車幾乎滿載;最近一次接近農曆新年,半個月就要過來一次,也是滿滿一卡車的回收物。」

胡永春說:「走出來做環保,除了復健打發時間,還可以幫助別人,別人(鄰里)也在幫助我,而且可以認識更多人,讓我培養快樂的心情去面對困難挫折,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

還有一次,住在同樣地點、不同組屋的另一位慈濟照顧戶,與人打招呼時,臉色蒼白不適的模樣,被正在樓下整理回收物的胡永春發現,看志工譚靜娥過來,趕快請她和志工陳立蕙,一起陪伴該照顧戶到義診中心求診,結果情況危急,召了救護車送往醫院。

於此,長期關心胡永春的陳立蕙發現,胡永春漸漸找到了生活重心,也發揮助人本色。

家中有位中風哥哥的譚靜娥,也把胡永春當作借鏡,經常分享故事來鼓勵哥哥下床動一動。

「中風後的復健之路,就像回到嬰兒學走路,一步步不要急、不要害怕跌倒,但是要量力而為……」

「不要一直躺在床上,躺在床上是生病的人,假如沒有生病,就不要這樣做,要和生命鬥爭……」胡永春用自身經歷鼓勵中風患者勇敢踏出去,而對於身體還健康的人們,他宛如過來人。

他再次強調,努力打拼生活很重要,還要照顧睡眠、照顧血壓,同時飲食也要照顧,盡量少油少糖少鹽,避免身體三高;任何一項條件沒照顧好,就會有中風的風險……

圖左 :接獲提報後,志工陳立蕙上門關懷胡永春一家三口。[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志工載送胡永春到附近社區的慈濟環保點去付出。[攝影者:陳延北]

圖左 :顏德成先生(右)與慈濟志工一起接力關懷胡永春。[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新年期間,小小車房囤積了胡永春撿拾及鄰里送來的半個月回收量,裝滿一卡車。[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志工邀請物理治療師上門為胡天來做復建。[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胡永春透過環保來增加復健機會。[攝影者:陳延北]
圖左 :得悉胡永春面對白內障問題,志工載他到慈濟義診中心,接受眼科醫生檢查。[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