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愛返佛國 新加坡吳南凱一大事因緣

愛返佛國 新加坡吳南凱一大事因緣

E-mail 列印
說到來藍毘尼付出,其實我(吳南凱)從來就沒有想到會來這個地方長住。從一個先進、高度發達的第一世界,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從一個快節奏、緊張,事事講求效率的國度,來到一個節奏緩慢,悠閒的國家, 一切都要重新調整。

不論是居住環境、飲食習慣,當地的人事物,都是新的體驗,須要重新學習。正如俗語所說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很多時候要改變環境,改變周遭的人事物很難,唯有自己先改變,人人心態改正了,大環境就能改變。

◎以同理心去塵沙惑

正如我們目前都在勸素、推素一樣,每一秒、每一天,有多少眾生因為我們的口欲而被殺,知道道理後,就從自己開始做起,相信了,再去說服他人吃素。

在藍毘尼,有些時候,我們會以新馬的價值觀,處事態度來處理事情,就會覺得樣樣事情不合我意,很多的埋怨和不理解。如果不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問題,煩惱依舊存在,所以上人讓新馬志工在藍毘尼這裡耕福田,就是要我們把那一點點,看不到、摸不著的塵沙惑給去除掉。

這裡的村民都很淳樸、善良,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最近的三十至四十年前,這裡一直與世隔絕,很少跟外面接觸,外面的世界也不會來這裡,因為尼泊爾是個內陸國家,沒有港口,運輸不方便,資本家根本就不會來這裡投資。大部分的老百姓是農夫,國人所受的教育不高,無法引進科技工業,尼泊爾的經濟,有25%是靠外國NGO的援助,所以尼泊爾在世界上是屬於貧窮的國家之一。

我們在家訪過程中,見到很多低矮的茅草屋,人要進去時還必須彎著腰、蹲著身體才能進去,簡陋的房子,四面透風,下雨時屋頂會漏水,人和牲畜共處一室,牛糞抹地板,牛糞當燃料,在我們看來那是很髒、很臭的,簡直不是人住的地方。

令我們不得不相信,上人說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時代生活的人,經過五十代,每一代人平均壽命是五十年,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年代了。他們的生活依舊沒有改善,雞鴨牛羊共處在一個大的空間裡。

開車行駛在路上,有時會遇到「牛霸」(只聽過路霸),牛群霸占了馬路,我們的車還要放慢速度,按響喇叭,牛霸才慢條斯理移到路邊,有時會看見一頭覺悟的牛,站在路中央若有所思,如如不動,我們的車就要繞過牠,繼續前行。

孩子天生就與動物為伍,動物是他們的玩伴,有時趕羊,有時放牛,大家和平共處。反觀我們的小孩,從小就與動物隔離,長大後,只知道動物是擺在餐桌上的食物,對動物的感覺就是生來給人吃的。

◎為什麼要去藍毘尼

為什麼要去藍毘尼?就要從去年(2022年)五月的一個週末說起,那一天執行長劉瑞士約了邱建義和我去東海岸公園喝茶,問我們是否有意願去藍毘尼付出,說上人心心念念就是要翻轉佛陀故鄉的貧苦眾生,要回饋佛陀的出生地,將正信、正念的佛法帶回佛國,讓佛法興顯在佛教的發源地。

各位夥伴,當執行長問你這個問題時?您會做何感想?相信大家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和理由。我的直接感覺是「一大事因緣」,這一生中沒有做過什麼大事,知道上人有願未了,身為弟子的就應該圓師父的願,做師父想做的事。明師難遇,感恩這一生能遇見上人,當遇見時,就有莫名的感動,想必是過去塵點劫前結下的緣,這下子遇到好因緣,就要把握,讓生命不空過。

上人說:緣就是基因,你、我配對到了,大家看到師父就很歡喜。師父給的法,也像捐髓一樣,會被排斥嗎?這要看人是否將法種在心中,用心除草、勤施肥,還有陽光、雨水的滋潤,才能長成大樹庇蔭眾生。

來到藍毘尼後才發現不是每個人想要來就能來,還要具備五個條件才能過關:
一、要有時間:有工作或要養家糊口的就很難,因為請假很難。
二、要有多餘的錢:因為做慈濟事如國際賑災、發放或義診,都是自費的。
三、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忍受三十八至四十度的高溫,和冬天極冷的天氣。
四、要有家人的祝福:如果沒有家人的祝福,能去也不能久留。
五、要有大願力:發心立願,為苦難眾生付出。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來人間是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讓眾生悟入佛知見,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七年宣講《法華經》,即是成佛的一乘實法,要人人行菩薩道。

有時在想,佛陀當年離家修行,就是要找尋解脫之道,要拔除眾生的苦,度化眾生。到底佛陀在涅槃前有沒有遺憾?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眾生的苦還沒有解除,不只身苦,心靈也苦。佛陀住世八十年,是有遺憾的,因為佛陀來不及教大家行菩薩道的方法,就涅槃了。

上人來人間也是一大事因緣,承續佛陀的遺願,教導人人行菩薩道,做利益人間的事。從1966年一個不起眼的比丘尼在花蓮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到現在慈善足跡已走過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在世界六十七個國家有分支、聯絡處,觸角伸到每一個角落,聞聲救苦,原來上人就是在履行佛陀未了的心願。

我們來人間也是一大事因緣,能得人身,有緣加入慈濟行菩薩道,就是要圓師父的願,做上人要做的事,佛心師志,信受奉行,聞法、說法再傳法,把正信的佛法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帶回佛陀的出生地。弘法利生,是我們佛弟子的使命。

◎期許為時代作見證

在藍毘尼有個地方,是很多佛教信徒和遊客必來朝聖的地方,那是佛陀誕生的地方摩耶夫人寺,每天不論是早上或是傍晚我都會到藍毘尼花園,摩耶夫人寺附近去散步,靜心養性。平時在新加坡生活節奏就很快,根本沒有時間讓自己心靈沉澱,在這裡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慈濟事,所以有很多的時間跟自己內心對話。

做為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很多時候都要親自參與與見證,用文字寫歷史,拍下動人的照片,寫下感人的故事,錄下一則則的影像,製作成影視新聞,讓人物活耀在螢幕上。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留美善,為慈濟立經藏。

做為筆耕,就是文字工作者,每天都要寫日誌,把每天志工在藍毘尼的足跡記錄下來,這裡天天都有感人的故事發生,也有感人的菩薩身影。

有一位媽媽每天都在藍毘尼花園,摩耶夫人廟附近向人乞討,我也經常遇見她,跟她打招呼,她開始時總是向我行乞,知道我不會給她錢時,反而是關心他們行乞中的一位男生,他因一場意外使得一隻眼睛失明,失去工作能力而淪為乞丐,帶他去看醫生而跟這位乞討的媽媽認識。

幾天前她的鄰居向我們提報她需要幫助,於是慈善團隊就去探訪,發現這位乞婦左手的前臂生來就殘缺,丈夫和大兒子幾年前往生,跟二十歲的小兒子相依為命;不幸的是小兒子從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臟有孔的疾病,無錢就醫,鄰居雖然出力相助,苦於大家都是窮人,無法籌集足夠的錢到大醫院去醫治。

這位媽媽說到傷心事就哭泣起來,志工發現這戶人家米缸裡已經沒有米了,於是趕緊買些米糧再送過去,乞婦感動地流涕不止,志工上前擁抱她,安慰她,從她的眼神裡看到有人真正地關懷他們,似乎看到希望。我們還請醫療團隊再跟進,深入關懷。

志工也感動滿滿,覺得生在新加坡做訪視是很幸福的,政府照顧著每一位國人,生活無慮。跟尼泊爾比較,真是一個天一個地,一個是應有盡有,一個是求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

◎信因果多惜福造福

另一個故事是發生在一所政府小學,我們在冬天進行物資發放給學生。物資裡頭含有書包、作業簿、文具,還有冬衣和鞋子。

那時氣溫很低,志工們都穿上厚厚的夾克保暖,看到一位小女生,全身正在發抖,志工上前去撫摸她的手,發現孩子的衣服是濕的,怎麼這麼寒冷的天氣,孩子還穿著濕的校服來學校。她的媽媽怎麼讓她穿著潮濕的衣服上學呢?志工百般不解,但也馬上做出行動,把要發給孩子的禦寒衣服讓她換上,還緊緊地把她抱在懷裡。

第二天,志工去她家訪問時,才知道這位小女孩是祖父祖母帶大的,父母已經往生,祖父母也已年邁,一切家務事,都由這位十二歲的小女孩挑起來,志工早前還責怪媽媽為何給她穿濕的衣服,而心生懺悔。

小女孩說因為校長說有團體要來送禮物,必須穿整齊的校服,家裡只有一件校服剛剛洗過未乾,沒有媽媽關照的孩子,就這樣穿上,冒著冷冽寒風去學校,讓志工看了很不捨。

再過幾天,志工一大早在她還未去學校之前,送來了米糧給她們,也帶了禦寒的手套給她和婆婆穿上,讓她感受到人間有愛。志工不捨地說,十二歲的小孩在新馬一帶,都是我們的掌上明珠,父母親都會疼惜有加,有些還有女傭伺候。

這裡的孩子從小就是土裡生,泥裡長,很小年紀就要幫忙媽媽照顧幼小的弟妹。有一戶家庭,媽媽剛生下幼兒,三天後就到田裡收割麥子,三天大的嬰兒就留在家裡給哥哥、姊姊照顧。

這些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關,要重視人生的依報與正報,能夠出生在新馬、臺灣,真的是前輩子修的福,所以大家要相信因果,多惜福、多造福。

◎一心一志愛傳出去

上人說要有因果觀,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生,卻有著不同的死。在生死之間有各自不同的生活。

生命的價值何在?真正的福,是造福人間,時時關照自己所做的有沒有錯,有沒有與人結好緣,對社會有沒有利益?

在藍毘尼做人文真善美,必須靠團隊的合和互協才能夠圓滿每一項活動,一天裡可能有幾項活動同時進行,一人無法身兼多職,就要靠其他志工的幫助,拍照片、寫紀錄,放在共享平臺,再從平臺裡截取新聞。每天都要傳日誌回臺灣,還要傳送照片,有文字有照片為證,才是報真導正。

其實做人文真善美是有壓力的,每天都過著如欠債的生活,白天隨團隊出外訪視,採訪新聞,有時到傍晚才結束。晚餐後就要開始寫日誌,有時身心疲困,大腦不靈光時,就寫不出來。在寫之前請還要經過一陣的反思、沉澱,才能開始寫。

從晚上八點寫到十點,體力開始不支,精神不能集中,無法完成當天的工作,但至少寫了一半,可以安心上床睡覺,明早早一點起身,五點起身,繼續昨天未完成的工作到八點。這三個小時比晚上工作的效率來得高,因為腦筋經過一夜的休息,比較清晰、清醒,就有成效。

其實本會同仁的壓力比我們還大,他們都在上人身邊,經常被問到藍毘尼的會務時,如果沒有日誌和照片回傳,就無法向上人報告藍毘尼志工在當地做了什麼事情,他們的壓力因我們而起,所以就要更精進。因為上人心心念念就是要翻轉佛陀的故鄉,我們是上人的手和腳,眼和耳,走在前線,把看到、聽到、做到的事向上人報告,再請示上人該如何做,才能翻轉尼泊爾苦難的眾生。

走在藍毘尼花園,每天路過就看到這一棵樹,一棵芒果樹,生得很茂盛,它是從一粒種子生起,經過幾年長成一棵大樹,再看看樹上長滿茂密的花,慢慢結成一粒粒的小芒果,再過一些時候,就變成累累的果實,每一粒成熟的芒果又有一粒種子,這樣繁衍復又生,生生不息。

譬如善與愛的種子在藍毘尼播種,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心一志,將愛傳出去,就能讓尼泊爾亮起來。上人說:人生如同學佛,若選擇了一條路,不論是快或慢,只要是正確的方向,一定要繼續向前走,否則一步差,步步皆難。

圖左 :吳南凱(中)與團隊下鄉關懷盲夫與乞婦照顧戶,來到藍毘尼愛不及,最窮困的家庭。[攝影者:杜西]
圖右 :第一場志工感恩會吳南凱(前)除了記錄,也承擔講師與本土志工分享。[攝影者:邱建義]

圖左 :吳南凱(右)與團隊探訪藍毘尼鄉下寡婦一家四口,透過本土志工的翻譯,了解照顧戶的辛酸。[攝影者:邱建義]
圖右 :在大家的努力下,帶出當地的人文真善美團隊,愛開枝散葉,吳南凱(右一)深感欣慰。[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社區學習中心電腦班開幕典禮,吳南凱(左)細細採訪當地青年求知若渴的心。[攝影者:黃瑞燕]
圖右 :社區縫紉班開班前,吳南凱(左一)捲起褲管與大家一起大掃除,一樣忙得歡喜。[攝影者:邱建義]

圖左 :尼泊爾團隊來到加德滿都舉辦感恩會,吳南凱(中)採訪嘉賓分享感動。[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2022年11月在義診現場,吳南凱留下大醫王、白衣大士與志工的足跡和感人故事。[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2022年12月1日藍毘尼第一場歲末祝福,在佛陀的見證下,吳南凱(左)更堅定自己的初發心與肩上的責任,企盼匯聚更多的愛照亮藍毘尼。[攝影者:攸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