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把愛找回來 前往加德滿都再續慈濟緣

把愛找回來 前往加德滿都再續慈濟緣

E-mail 列印
4月11日拂曉,星月依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陳吉民(濟連)、方繡凌(慈綿)、王綺楨(慈惟)、李麗華(慈徹)、廖月紅,吳南凱(惟果),以及本土志工馬尼(Mani),尼爾(Nirdesh Shaky a)醫師,杜西(Tulsi Narayan Matang)一行九人,從藍毘尼會所出發,準備前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要從陸路過去,內心充滿好奇,不知沿途的路況和景色如何?偏遠鄉區的民生又是如何?

◎顛簸崎嶇行路難

起初還是很好駕駛的柏油路面,離開布德沃爾(Butwal)後,開始進入連綿不斷、塵土飛揚的黃泥山路。一路上坑坑窪窪、高高低低,車子顛簸不停,有時震動得厲害,坐在車內還會被彈起來,好像在坐蹦蹦車,但連續如此,久了並不好受。

尼爾醫師告訴大家,因這條路是加德滿都通往南部的交通要道,很多印度的物資都是從這裡到加德滿都,所以會有很多大型運輸卡車來回穿梭。漫天黃沙滾滾,四望荒野漫漫,真不知這一路都會是如此嗎?

經過二個小時的折騰,六點三十分,終於來到一處商店集聚的地方,讓大家可以稍稍下車身心寬暢一下。叫了熱茶和咖啡,快速喝完又繼續趕路。一路上很多地方都在修路,車子翻山越嶺,過了一山又一山,繞了幾個山頭還是山。令人不禁想起大詩人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眾神的國度崇山峻嶺,真是考驗。

一路顛簸,不只是坐在車裡的人翻騰難受,連車子也負荷不了,車的後門有點鬆脫,會自動鬆開,這樣行李就會滾落下去。為了安全起見,司機決定在路邊的修車廠修理,這一耽擱就是一個小時。

八點五十分繼續上路。再開了二個小時,來到一個叫奇特旺(Chitwan)的市鎮,或許因此處有尼泊爾第一個國家公園,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因此有幾家衛生設備較好的餐館。

大家決定停下來,把早餐和午餐一起解決。餐後已是中午時分,繼續往前行,路面開始有柏油路,兩旁的屋子都比藍毘尼好很多,有一些學校的硬體設施如同國外,看來是獲得慈善機構的援助。

接近下午三點,車子再繞過幾個山頭後,深谷下面的溪流逐漸狹窄,馬尼向大家說明,「溪流由大變小,再看到小小的溪流,就是到達加德滿都的邊界了;越過眼前的山,另一邊就是加德滿都。」目的地在望,且能脫離折騰人的山泥路,大家興奮不已。當車子開在柏油路上時,大家對柏油路有了新的體驗和感恩。

山路蜿蜒,車子上上下下、左彎右繞地轉過幾座山,才終於看到峽谷裡密密麻麻的屋子,加德滿都就在這群山環繞的峽谷裡。「這裡離飯店不是很遠,但需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因為一路上都是繁忙的交通,路窄車多,行進緩慢。」尼爾醫師說。下午五點,終於抵達Heritage飯店,平安的完成這近三百公里的征途。

◎故人新知相見歡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多國慈濟人前進馳援,從地湧出許多新發意菩薩。八年來,本土志工馬尼、尼爾醫師、杜西和攸尼斯(Unish Khyaju)一直跟他們保持聯繫,舊地重逢,格外欣喜。

雪隆慈濟志工李麗華看到曾經培育過的種子,有說不出的高興,「賑災時與這群年輕人有很多互動,想當年他們還是青少年,如今有的已經成家、有的事業有成、有的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他們也回應說已經盼望很久了,終於見到志工又回來了。

大家在飯店共進晚餐敘舊,飯店老闆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非常高興。他說大地震時,見慈濟人來撫慰災民、賑災發放和醫療義診,當時他也有加入救災的工作。知道志工來加德滿都辦聯誼,要「把愛找回來」,他感動不已,立刻帶志工們去看另一個大禮堂,告知可以免費使用這個場地。

有老闆的助緣真是太好了!晚餐後,六位新馬志工、四位尼泊爾志工、十九位巴克塔普爾(Bhaktapur)志工,加上杜西的太太和受他影響要成為未來菩提種子的二個女兒杜可兒、杜星兒,三十二人在大禮堂圍成大圓圈溫馨分享,場面感人。

二十五歲的Rojan Shrestha(羅揚)目前已經工作一年了,在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auge test system當監工,同時也在進修第二年碩士班。他回憶大地震發生時,沒有人來幫助,直到慈濟人來了,幾天後就進行糧食發放給那些極需要的災民,令他感受到「人家來幫我們,我們也應該幫助人家。」後來慈濟幫他申請獎學金,讓他完成學業。如今他已準備好了,隨時加入慈濟,多年的期盼,終於如願了。

李麗華像慈母般疼惜著早年陪伴的種子,今天(4/11)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些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有些還圍在她的身邊,讓她重拾記憶。她分享說:「今天我們回來了,就不會再離開,我們要圓上人的願,在尼泊爾深耕,回饋佛國,改善佛陀故鄉人民的生活。」

◎曲終人不散續緣

在杜西邀約下,Ramesh二個星期前去藍毘尼當志工。他表示,第一次認識慈濟就感覺這是一個很棒的慈善團體,他自費參加了三月下旬慈濟辦的幾場學校運動會,感受當志工的歡喜,希望能進一步參與慈濟活動,多了解慈濟。

地震時,Bimul(比穆爾)和Deepak(迪帕克)正好在馬來西亞工作,很擔心家人的安危。他們的老闆正好是慈濟人,經常都帶著他們和杜西一起參與慈濟活動,聽到老闆說不用擔心,慈濟人已經在那裡幫助鄉親了,這才讓Bimul安下心來。他們在馬來西亞分會參加過二天培訓課,還跟精舍的師父們合照。

迪帕克分享,地震後他跟著慈濟人上街募款,宣導「竹筒歲月」,很多人都熱心捐款。當時慈濟在馬來西亞舉辦了一場為尼泊爾災民的祈禱會,很多尼泊爾人都出席,大家熱淚盈眶淚,感動不已,當時的場面令他終身難忘。

現在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Hishina Shakya(西辛娜)提到,她是因當年慈濟在她家附近設立帳縫區,因而認識慈濟。「那時大家都很憂愁,是慈濟帶給我們歡笑。志工臉上都掛著笑臉,到現在都難以忘懷,也學習到慈悲的力量。」那時還在就讀中學的她深受感動,就邀約家人、朋友加入當志工,李麗華的模樣一直在她的記憶裡。再度看到同樣笑臉的慈濟人,她非常高興,她說:「我也會學你們一樣,去幫助更需要的人。」

Beshnu(畢斯努)是從馬國老闆那裡認識慈濟,二個月前去到藍毘尼當志工,當他看到志工在藍毘尼的付出很是感動,感受慈濟人是真正慈悲與大愛的實踐者。他特地帶了一份禮物要送給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接過之後,悄悄的打開來看,感動不已,淚水直在眼眶裡打滾。那是一個相框,裡面是上人的法照,畢斯努說:「話不需要太多,上人代表我們的心。」

第一場溫馨聯誼圓滿落幕,大家依依不捨的互道晚安。曲終人不散,該是因緣成熟了。明天還有一場志工聯誼,志工雖然風塵僕僕,身累但心不累,歡喜的期待緣續不斷。

◎知心相契認識慈濟

12日,結束潘達兒童之家(Phenday Care Children's Home)的探訪,經過一個多小時走走停停的路程,志工們於六點半抵達馬尼的家,今晚的聯誼就在他經營的momo(水餃)店舉行。現場已經有二十七位志工,大家正在觀看《證嚴上人說故事》的影片。這些志工來自社會各階層,有社工、退休的教授、醫科教授、NGO負責人、電機專業人士、會計師、司機、畫家和學生等等。

尼爾醫師首先用尼泊爾語介紹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指出佛陀的教誨,是要大家走入人群行菩薩道。

馬尼補充說,「慈濟人在發放時九十度的彎腰,讓受助者感受到被尊重,還要感恩他們示現苦相,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他指出,很多的災難都是人為的,慈濟人做資源回收,再把它重新製作成物品,讓物資獲得重生,減少資源的浪費。他拿出身上一隻綠色的原子筆,告訴大家是用回收寶特瓶做成的,還有慈濟人的背包也是。

陳吉民醫師站出來,說他的褲子也是寶特瓶回收的產物,有些志工是第一次參加聯誼,對環保回收能製作成這些產品表示好奇,對此讚歎不已。

◎助人的快樂更長久

陳醫師接著介紹自己是醫生,去年卻在尼泊爾呆了一百五十天,「我為什麼離開馬來西亞來這裡當志工?」回想二十六歲從醫學院畢業,工作二十多年,五十歲那一年思考:「賺錢是我要的嗎?當醫生有做不完的工作,天天都很忙,隨時都要待命,隨時都有緊急情況需要及時的救人。」他於是決定,給自己放個假,每三個月就去旅行一次。

就這樣遊玩了一年,卻發覺去到哪裡,環境都是一樣,找不到當初的快樂和樂趣。直到有一次朋友邀他去爬山,但要他做慈善,去那裡建廚房和發放食物給貧苦的人,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讓他至今難以忘懷,那是他最快樂的一次旅行,體會到做善事助人的快樂更長久。

「一個名牌手提袋,讓你高興二個星期就忘了;但助人的高興,卻是永久的。」那時幫一個小孩子讀完中學,使他體悟,改變人一生的唯有教育。

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年代的臺灣,人民普遍沒有錢,每天去菜市場,省下五毛錢不會影響家人的餐食,三十位婦女這樣做,賣菜的也這樣做;如果一百萬人日存五毛錢,就有很多錢。陳醫師回憶一位大醫生曾對他說:「我們只知道賺大錢,卻忘了小錢也能行大善,一天吃八分飽,省下二分可以助人。」

尼泊爾夾在中國和印度二個大國之間,如何讓下一代過上好的日子,是上人心心念念想要做的。從去年四月,慈濟人又回到佛陀的故鄉,需要加德滿都的志工重新歸隊,因為本土志工了解在地的文化、尼泊爾的國情,未來藍毘尼要建二個生產房,因很多婦女在家生產,衛生條件很差,造成產婦生產後的種種疾病,希望有個清潔衛生的環境讓孕婦安心生產。

「因貧而病,因病而貧」貧窮主要的根源是疾病。一個人病了,影響整個家庭,所以慈濟開設義診所,後來蓋醫院,而且不收保證金。醫院蓋好了,沒有醫生、護士願意到那裡去工作,因為在城市裡當醫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成為百萬富翁,所以慈濟後來成立護專和醫學院,也就是慈濟科技大學和慈濟大學的前身。「愛無邊界,不論是什麼宗教、種族,大家擁有共同的信念,就是大愛。」陳醫師結語道。

◎願為大樹予人清涼

2015年地震時,Netra Roka(奈特拉)剛讀完十年級,馬尼邀他一起參與發放,去到很多地方,還分享慈濟的四大八法,他很感恩有機會回到臺灣面見上人,當了慈青。回來後,就跟著馬尼不分晝夜,不論去到哪裡,只要能幫助人的,他都去做。

二十二歲的Sanjeev Magar很高興能加入慈濟做志工,因為幫助別人,自己更加快樂,就如今早去到帕比塔孤兒院(Pabitra Samaj Sewa)發放物資,心裡無比高興。

Sanjeev平時喜歡畫畫,馬尼餐廳牆上的字畫,都是他書寫的靜思語。希望每一位在這裡用餐的民眾,都能接觸到淺顯易懂的道理。

五十六歲的醫學院教授Dr. Ang Tshering Sherpa(昂次仁博士)是第一次參加慈濟的聯誼,感到非常歡喜,慈濟人的友善與熱情,讓她更想進一步了解慈濟。聽到陳醫師分享慈濟的醫療志業以及在藍毘尼深入社區的衛教,她覺得這是每一位醫護人員的使命。小她一歲的夫婿Er. Tenzi Sherpa(丹增博士)是電機專業的教授,覺得認識慈濟是夫妻的榮幸,如果慈濟在加德滿有活動,他們一定會參與。

世界和平協會主席Dr.Bandhu Koirala有五十多年運作慈善團體的經驗,也是本地一家慈善團體的負責人。1985年他的機構在尼泊爾就多達五十多個分支會,他的交遊廣闊,如果有需要,他願意作為橋樑,協調偏遠地區的工作。

已經是灰衣志工的Ravi Shrestha(拉維)高興地說,看到慈濟人回來了,就有一股幹勁。這期間,他跟弟弟Gambhir Shrestha成立了一個車隊做運輸服務,只要慈濟家人到達加德滿都,他們都會負責載送慈濟家人,迎來送往,歡喜地與每一位家人結善緣。

加德滿都的第二場聯誼,雖然場地不是很大,但充滿溫馨,大家很期待未來參加培訓,成為慈濟種子,在加德滿都生根、發芽、從小樹長成大樹,庇蔭樹下乘涼的人。

圖左 :志工們在飯店老闆免費提供的大禮堂,圍成大圓圈溫馨分享,場面感人。[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志工Beshnu(右二)他特地帶來上人法照當禮物要送給慈濟。[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從藍毘尼前往加德滿都,途經塵土飛揚的黃泥山路。[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李麗華(右)分享說:「今天我們回來了,就不會再離開,我們要圓上人的願,在尼泊爾深耕,回饋佛國,改善佛陀故鄉人民的生活。」[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尼泊爾志工在馬尼的店裡觀看《證嚴上人說故事》的影片。[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世界和平協會主席Dr.Bandhu Koirala交遊廣闊,如果有需要,他願意作為橋樑,協調偏遠地區的工作。[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醫學院教授 Dr. Ang Tshering Sherpa(土黃衣女士)非常歡喜慈濟人的友善與熱情,讓她更想進一步了解慈濟。她的夫婿Er. Tenzi Sherpa(右二)是電機專業的教授,覺得認識慈濟是夫妻榮幸。[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Ravi Shrestha(站立者)和Gambhir Shrestha成立了一個車隊做運輸服務,只要慈濟家人到達加德滿都,他們都會負責載送慈濟家人,歡喜結善緣。[攝影者:方繡凌]
圖左 :馬尼(左立者)告訴大家原子筆、背包都是用回收寶特瓶做成的;陳濟連醫師介紹他的褲子也是寶特瓶回收的產物。[攝影者:方繡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