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大愛共伴 三十年慈善的永續力

大愛共伴 三十年慈善的永續力

E-mail 列印
2023年慈濟慈善志業在馬六甲邁入第三十年。秉持「尊重生命」原則,超越宗教、種族、膚色,志工陪伴個案直到安生、安身、安心、安學、安居。這種拉長情、擴大愛的濟助精神,是慈濟與社會大眾愛無量的結合。

1 966年證嚴上人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臺灣慈善濟貧工作。慈濟慈善從花蓮出發,點線面擴散,飄洋過海來到馬六甲。1993年,臺商劉銘達(濟雨)及簡淑霞(慈露)夫妻積極投入濟貧教富的慈濟志業,以自己上橋製衣廠作為推動活動的場所。

◎慈善濟助 關懷不輟

當時第一個關懷的慈善個案,是眼盲、挑水自力更生的貧戶鄭金龍老先生。2016年往生,慈濟陪伴二十三年,為阿公舉辦緬懷會,邀請村民參與,阿公的歌聲、吹口琴聲、爽朗的笑聲……溫馨重現,圓滿阿公一生。

第一個機構關懷是馬六甲馬接峇魯敬老院。院友或是行動緩慢,或是癱瘓在床,導致身上、床邊、周遭有著無人清理的排泄物,院內異味刺鼻。志工每個星期前往打掃、洗床單、關心老人家,了解他們日食一餐,行動方便者以即食麵、乾糧果腹,行動不便者仰賴外人結緣便當。

志工不捨,找人負責院友的午餐與晚餐供應,慈濟補助伙食費。物換星移,人物凋零,慈濟人的愛延續至今,志工每個月關懷不輟。

慈善訪視、濟助貧病是慈濟功德會的緣起,更是慈善志業的根本。馬六甲志工不斷開拓濟貧個案,親身走入苦難,展開長期扶困、醫療援助、急難救助、教育補助、居家關懷等,在生活和精神上拔苦予樂,非隨手隨緣一次性的救助。

◎安生安心 善愛不變 

「在我最艱辛時,我女兒中風,自己薪資微薄,生活已是捉襟見肘,負擔不起醫藥費,我不知該怎麼辦,所幸慈濟給予補助,減輕了我的生活重擔。」克里門(化名)感恩地說。

2009年某天,懷孕的女兒朵勒絲(化名)血壓飆升,胎死腹中,且中風癱瘓、失明、失去行動及語言能力,靠鼻胃管灌食,丈夫棄之不顧,雙親擔起照顧之責。

克里門曾因車禍受傷無法做粗活,由太太當清潔工,另一女兒當書記,加上自己的福利金,每個月約一千多令吉(約合新臺幣七千多元)撐起一家八口生計。原本就生活拮据,無法負擔每個月數百令吉灌食的營養輔助品,是年5月慈濟開始補助營養奶粉,並替其他孩子申請慈濟助學金,減輕開學負擔。

每個月志工上門家訪,朵勒絲聽到志工的聲音會開心地笑,有時會傷心流淚,當聽到志工道別時會發出「哦!」的一聲,彼此的交心盡在不言中。當志工獲悉住家漏水,鋅片破爛,木材腐蝕,下雨時苦不堪。志工體恤雙親年紀大日夜照顧的辛勞,還要擔憂一家生計與陋屋影響生活等,慈濟出資協助修繕屋子,讓一家可以安居。

2011年5月朵勒絲往生,本該結案,但志工評估一家生活艱困,幾名孩子仍在就學,轉而以父親開案接續關懷,補助生活費,關心孩子們的學業。

11月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帶著兩個孩子前來領取助學金,克里門主動上臺道感恩:「志工每個月來關心、幫助一家,不曾要求任何回報。我是回教徒,但是沒有忌諱地告訴大家,我是得到慈濟幫助的家庭。請代我向證嚴上人道感恩,希望慈濟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幫助更多困難人。」當天他帶來慈濟竹筒(愛心撲滿),鼓勵一千多位家長與學生,用小錢來回饋社會。

2012年,克里門就讀護校的女兒畢業協助家計,志工才安心結案。2020年新冠狀疫情爆發,志工戴金龍(濟澤)撥電關懷克里門,獲知夫妻依靠孩子收入維持家計,受疫情影響孩子或失業,或工作不穩定,生活陷入困境,志工主動提供慈濟紓困援助申請訊息。

克里門知道慈濟募款不易,不好意思再尋求援助。他向志工黃秀萍(慈凱)坦承,「之前慈濟幫我女兒很久,我不好意思再提出申請。」志工持續電話關懷,不放棄勸說克里門放心申請援助,先度過眼前難關,未來有餘力再助人。

2021年7月15日,克里門鄭重穿上馬來傳統服裝峇迪(Batik),隆重地迎接志工。戴金龍代念上人慰問信,送上紓困金,克里門感動地說:「女兒生病時,慈濟幫助;沒想到疫情生活艱難時,再度收到慈濟援助。」當下,他掏出馬幣十令吉(約折新臺幣七十元)捐款,延續愛心,至今定期捐款助人。

◎點燃希望 翻轉生命  

印裔個案丹尼爾(化名)曾是收入可觀的駕油車司機,因嚴重哮喘而轉換幾份工作,收入劇減。靠著太太安妮特(化名)割膠微薄收入支撐家計,拖欠房租、水電,無力買奶粉,曾以咖啡給孩子充飢。

丹尼爾曾在家飼養土雞販賣、修理煤氣爐、送煤氣桶等,只是入不敷出。他說:「欠下的債務比繳清的更多,家還差點被查封,不得不申請大部分公積金贖回。」2013年經朋友介紹,丹尼爾與太太到慈濟馬六甲分會求援。志工上門拜訪,決議每月先補助生活物資,讓丹尼爾有空間調整目前的財務及規劃未來出路。

志工引導丹尼爾規劃好經濟,才能扶持成績優異的孩子上大學。此話點醒丹尼爾,他積極找份穩定的守衛工作,下班後再做自己的送煤氣生意。慈濟物資補助未足一年,丹尼爾主動要求停止,志工擔心他一天打兩份工,但也選擇尊重與祝福。志工唯獨不放棄的是,每年推薦孩子申請慈濟獎助學金,紓解開學經濟壓力,也藉每月到訪關懷,給予案家依靠。

孩子乖巧努力向學,2022年,大女兒在大學就讀,放假自己打工賺錢;次子在馬來西亞海事學院求學,打算畢業後找工分擔家計;三女兒辛西亞(化名)中五考獲8A的成績,申請到檳城理科大學藥劑系;兩名雙胞胎弟弟就讀中學,空暇幫父親送煤氣桶。

護送辛西亞到大學的那天,丹尼爾對志工興奮地說:「白天黑夜辛苦工作,終於等到心血回報。」辛西亞深知成績斐然,背後有一群人的努力,讓她可以安心讀書。她表示,自己十六歲開始打假期工,體會賺錢不易。感恩志工從小學開始提供獎助學金;新冠狀疫情行管令期間,也為她和弟弟申請慈濟平板電腦及二手桌面電腦,讓他們可以安心就學。

之後得悉辛西亞要前往外地大學就讀,父親無法負擔其手提電腦的要求,求助於志工。當志工送上手提電腦,辛西亞無法置信地說:「沒料到會得到全新、那麼好的手提電腦,謝謝志工的疼惜和愛護,我感覺自己的努力被尊重,被看見了!現在我沒有能力用金錢回饋,但我能好好讀書,以優秀的成績報答。」她理解慈濟善款來自大眾,是志工辛苦向他人籌募而來,自己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辜負大眾的愛。

志工黃麗琴(慮嫣)讚歎:「一家努力克服困難,孩子很爭氣。十年來志工扮演鼓勵與支持的角色。」

自開案至今,丹尼爾開始每月捐獻馬幣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七十元)回饋,希望透過慈濟,幫助貧困者。他並不時與親友分享慈濟助人故事,他說:「只要聽見被幫助的人能重新站起來,我就很開心,因我的捐獻做對了選擇,讓我更有力量。」

◎長情相伴 以愛化礙

2013年9月,四十多歲的蔡美華腦中風,半身不遂,身心陷入谷底。丈夫原是散工,為了照顧中風的太太,暫時失業,還有兩名就讀中學孩子,一家生活陷入困境。

10月前來慈濟借病床並求援,志工上門家訪,隨即提供一筆急難生活補助金,讓一家暫時度過困境。志工把握黃金治療期,送蔡美華至物理治療中心評估,聽從專業建議,慈濟從11月起補助每個月十二次的物理治療費,及往返交通費,並安排志工輪班接力,每星期載送前來慈濟義診中心進行針灸治療,盼蔡美華能再站起來。

右半邊無法動彈,左半邊又無力,手掌手指僵硬又痛,拿個水杯都需旁人協助,身為強勢的妻子與母親,生活失能,蔡美華無法釋懷,脾氣愈加暴躁,以摔東西來洩憤,經常找先生吵架出氣。

一對兒女對家中的氣氛、貧困的生活抱怨連連,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陷入惡性循環,負面情緒吞食全家人的心;這個家「舊」傷、「新」痛摻雜的滋味不好受,十多歲的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及傷害自己。

志工鍥而不捨帶孩子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真誠關懷的言行,逐漸融化蔡美華倔強的心,敞開心向志工哭訴心事。志工引導她放下執著,鼓勵她勤做復健。自此,她時刻運動肢體,右手無力沒關係,左手幫忙擡起右手活動。

慈濟義診中心志工黃雪花(慮靜)分享:「初次看到蔡美華坐著輪椅來,幾個月後她能以助行器行走,之後更進步到用拐杖。現在,行動自如,真的太感動了!」蔡美華開心地說:「間中又遭逢另一次的小中風,嘴角歪斜,右手手指蜷曲嚴重。現在整隻手可以動,可以提東西,不再愁眉苦臉。我以前是完全不會笑的。」

2014年6月,蔡美華身體逐漸康復,也申請到社險賠償金,一家經濟獨立後,慈濟便停止醫療費補助,但志工仍持續關懷一家,為孩子申請慈濟獎助學金鼓勵孩子向學。蔡美華持續前來慈濟義診中心針灸調養,志工並邀約她至慈濟環保站做環保當復健,鼓勵她重建社交生活。

平時白天先生和孩子上班,蔡美華一個人在家,志工邀約她參與慈濟長者學堂課程,與眾一起運動,一起學習。

至今,蔡美華每星期前往慈濟亞洲花園環保站做環保,參與長者學堂。她說:「當初做環保想著回饋慈濟。慈濟載送我做治療,幫我那麼久,一分錢都沒跟我拿,這種恩情要如何報答?現在是愈做愈開心。參與長者學堂當作復健,大家一起做,更有力量,生活多了些歡樂。」

十年過去,志工不因結束援助而停止關懷。志工的愛讓蔡美華學習轉念,突破病苦、心苦。從半身不遂者,如今可以自由走動,生活可以自理,還能做環保付出。她感恩志工和社會大眾的愛,讓她的人生重現希望。

不管社會型態如何變遷,慈濟慈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契合社會需要,恆持不變的是大愛精神;心懷感恩、尊重相待、以愛付出。志工以實際行動在苦難人需要時「走在最前」,同時持續陪伴「做到最後」,直到受助者能自立,更引導 人人善的本性,帶動愛的循環,成為能夠助人、回饋社會的付出者。

三十年來,慈濟在馬六甲慈善足跡不曾停歇,至今長期關懷援助的個案及機構超過三十八萬人。感恩社會大眾長期護持,大家的愛心捐款,是慈濟三十年來扶貧脫困,傳遞善與愛的永續力量。

圖左 :志工每個月探訪眼盲的鄭金龍阿公,與阿公話家常,一直到2016年往生,二十多年來身邊依舊看得到慈濟人陪伴的身影。[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1993年至今,志工每個月定期前往馬接峇魯敬老院關懷院友。[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克里門(化名)一家人於2013年的歲末發放中,拿出自製的字卡「Thank you Tzu Chi」表達心中的謝意,「謝謝證嚴上人創辦慈濟,讓志工在這塊國土上幫助有需要的人。」[攝影者:陳聯喜]
圖右 :克里門(化名)穿著馬來傳統服裝峇迪,隆重地向志工領取紓困金。[攝影者:黃秀萍]

圖左 :慈濟志工送來屠妖節禮盒,為照顧戶丹尼爾(化名)一家人獻上祝福。[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蔡美華(化名)定期前來慈濟義診中心針灸治療,原本眉頭深鎖,逐漸敞開心房開心地與志工互動。[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蔡美華做環保回饋慈濟與大眾的愛,身心也愈做愈健康。[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長者學堂課程中不管是做健身操,還是寫字畫畫等,中風患者蔡美華(左一)總是努力運用左手拉著右手完成一項項任務。[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