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辛巴威的善種子

E-mail 列印
「沈善涵,『善』第四聲,『涵』第二聲。學華文,發音得正確,與人溝通才能通暢。」在靜思精舍新講堂,德惇師父在閒談中,導正來自辛巴威共和國的學生沈善涵及李若娜,正確的中文發音。

沈善涵及李若娜,在202 2年4月,來到花蓮慈濟大學華語文中心學習中文,經過十個月的學習,生活上已能用中文表達,但發音仍有待更精準。

在辛巴威慈濟志工朱金財的遴選推薦下,沈善涵與李若娜是第一批回來臺灣慈濟教育志業進修的學生。月前在慈濟大學已經完成華語文學習階段,再進階到慈濟科技大學學習專案與行政管理、計畫書撰寫、媒體運用等專業技能,及慈濟人文養成。

◎簡單 就能富足

「我們在這裡,精舍師父教我們很多東西,有很多學習的機會!」沈善涵的英語文法式的中文表達,已能清楚表達語意。

「在環保站,德潔師父教我們如何資源回收,循環再利用。」剛好德潔師父也在新講堂,補充說:「農曆年期間,同學們在精舍,參與了好多工作。」

「同學們參與每一件事都很認真,用『心』體驗與學習。」德潔師父細數同學參與導覽、做淨皂、摘桂花等,都能體會箇中道理。

「看到上人修行的小木屋,了解上人在小木屋苦修,讓他們體會到『屋寬不如心寬』的道理!」

「人要知足,就會快樂!」他們在辛巴威的家,都是如小木屋般的土角厝,也因此他們的體會特別深刻。

「在精舍,也到菜園學習。我想回到辛巴威,也可以把家鄉土地變成菜園,就有更多食物!」沈善涵想著家鄉缺乏食物,種菜是改善生活的好方法。

沈善涵與李若娜也跟著德潔師父去採收桂花,桂花摘採是有些學問。

「一串串的桂花,得要看花瓣開得有多少?可不可以採摘?判斷的方法,就是看開花的比例,花瓣開得比例多,就可以摘,而且摘的時候是一束束的摘。」德潔師父說。

「簡單的解說後,他們就懂了,而且沒有錯摘!」

「聽到,不一定是真的理解,唯有『做』,才能真正體會,這就是上人教導我們要『聞、思、修』!」德潔師父讚歎同學的用心。

「在辛巴威,沒有花!」能親手摘桂花,沈善涵特別興奮。

「臺灣和辛巴威的生活,有何特別不同的地方?」問她們

「辛巴威與臺灣,文化不一樣,氣候不一樣。辛巴威沒有那麼多雨,臺灣很潮溼;臺灣還有很多地震,很可怕!」沈善涵在辛巴威沒有經歷過地震教育。

「食物不一樣。臺灣吃的量及菜色都太多,在我們國家,食物是很簡單。」李若娜對於臺灣食物的多元,特別有感,也還未完全適應。

在辛巴威,每天的食物,幾乎都是玉米餅(sadza)。

◎入我門 不貧

「沈善涵與李若娜很優秀,她們是經過嚴格的遴選後,第一批送回來臺灣學習,希望他們學成後,回到當地協助推動會務,也可以確保他們的就業無虞。」朱金財對她們有很高的期望!

朱金財,在當地已深耕二十五年,經歷過國家不安、政局動盪、社會紊亂、治安敗壞等等的挑戰,但仍守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

「辛巴威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所以慈善工作的福田很大!」朱金財的人生觀大不同,他有感於自己的使命。

辛巴威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型態,婦女特別辛苦。家庭成員多,沒有充分的就業機會,往往造成世代貧窮的惡性循環。如同,沈善涵家有九個成員,李若娜家也有八個成員。

朱金財眼光看得遠,開始培育年輕的一代。

「我們有計畫性的培育年輕人,在辛巴威設立的二十六處社區供食點,每一區約有二十位年輕人參與培育。」朱金財希望培育年輕志工,才能將慈善工作推得更遠,做得更深。

「當志工,要連續三個月出席全勤,一週至少要參與五天。」朱金財訂定志工制度。

由於當地失業率有八成,不少年輕人失業,沒有太多事可做,所以來會所當志工,交通、住宿、餐食都是免費,社會經濟環境成就朱金財接引菩薩的「逆向」招生法門。

「入我門不貧!」因此,不少年輕人投入社區志工的服務行列。

「他們輪流每個星期到會所來,在這裡每天的勤務很多,由資深志工帶領,藉由參與勤務,在做中學習與培育。」

◎反轉手心學助人

「師伯還帶我們去修理水井!」沈善涵跟著朱金財出勤,也學會了修井的工夫。

「在辛巴威,女人真的當男人用!」朱金財說。

「還沒認識朱金財師兄前,我沒有想過要幫助別人,因為我常常想,『我也要被幫忙』;那時的我,不可能去幫助別人!」沈善涵檢視自己接觸朱金財後的改變。

「我後來懂了!幫助人的方法很多,幫忙不一定要給錢,陪伴獨居長者聊天、做家事,也是幫助人。」

「要口說好話,不好聽的話,會讓別人不開心。懂得讚美別人,那怕別人做得不是那麼好,我們也要讚美,因為我們相信,別人會改變。」

「幫助別人,不是要別人感恩我,而是我的心靈可以成長,也可以幫助別人改變觀念!」沈善涵深深體會「自助助人」的精髓。

「我們跟著師伯去推素,推廣吃蔬食的好處。因為在當地的肉很貴,大多數的族人沒錢買,所以鼓勵族人不要吃肉,也可以省錢。」李若娜笑稱朱金財這一招推素方法,真的有效。

「我回辛巴威可以教他們如何存錢幫助人,那怕每天只存一毛錢,累積起來也可以幫助很多人。」李若娜說,現在每天都存五元或十元不等。

「一理通,萬理徹!」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及善行,但沒有善知識的導引,也無法形成良風。

訪貧、煮熱食供餐、幫助孤老打掃家裡、理頭髮、陪伴聊天等社區服務,這些年輕志工,樣樣學,樣樣通。

◎志業永續 人才為上

慈濟科技大學為協助慈濟基金會培育專業與人文兼具的人才,特別規畫「勇往職前 兼善天下」計畫,目前除了辛巴威的學生外,還有來自莫三比克、尼泊爾、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十二位青年學子,參與培訓,猶如小型的聯合國。

一年的學程,同學間不但可以為未來投入志業與職場作準備,更可以在「同期學習」間相互交流,學習跨國的文化,也拉開國際視野,培養胸懷天下的氣魄。

「期待他們經過一年的培訓,未來能真正力行慈濟人的使命——『右肩挑起如來家業,左肩擔起慈濟精神。』」是項計畫推手,慈濟科技大學郭又銘副教授說。

◎做慈善 會上癮

多年來,在辛巴威的臺商投入這片福田,還是只有一人——「朱金財」。

「臺商大多撤離了!」朱金財說:「還好,我有好多本土志工!」佛典裡,「已度、當度、未度」,是朱金財在菩薩道上的目標與方向。

「百分之八十的失業率,您這輩子做得完慈善工作嗎?」問他

「我已向上人發願,我下輩子要在當地成為黑菩薩,接引同膚色的族人,就更容易了!」朱金財非常堅定的表達心意。

「做慈善,會上癮!」朱金財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境,苦眾生之苦,再苦也歡喜甘願!

圖左 :李若娜(左)期許將在精舍學到的種菜技巧,帶回當地農場,讓蔬食更美味。[攝影者:邱瑞連]
圖右 :慈濟志工在辛巴威馬斯溫戈省鄉村鑿井(挖井、掘井)及安裝手壓幫浦,讓鄉親方便取水。完工後舉辦啟用儀式暨大米發放。朱金財(濟昉,右)介紹慈濟如何在辛巴威傳播大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