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拯救氣候行動 談宗教影響力

拯救氣候行動 談宗教影響力

E-mail 列印
在美國紐約有一倒數時鐘,說明今天(4/29)人類還有六年八十五天,來阻止全球氣候再上升1.5度。全世界聽見了這項消息,行動卻不見有力,宗教團體又如何關注地球危機及落實行動?慈濟馬六甲分會首辦交流座談, 相互切磋,集思廣益。

◎首次辦交流座談

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運用時間,點滴投注行動力,放眼未來更具價值的效益,守護地球行動,刻不容緩!

人類的行動,將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中,造成氣候暖化、冰山融解,更多極端氣候和災難發生,是目前全球的重要危機。

行動可以導致結果,也可以改變未來;配合世界地球日主題,馬六甲慈濟青年小組於2023年4月29日舉辦「氣候行動跨宗教交流座談會」,邀請馬佛青馬六甲聯委會主席黃建榮、華裔穆斯林協會(MACMA)委員趙弘豫,慈濟志工陳淑萍(慈原)和譚佳薇(懿愔)出席分享,由慈濟青年小組成員胡家健(誠暐)主持。

出席者約四十位,大眾一起聆聽分享和印證,宗教團體除了教導人們向上向善,也在關注地球危機和永續,並付諸行動!

◎宗教環保清淨觀

座談會分為兩大議題,第一項議題為「清淨在源頭,簡約好生活」,期待將環保落實生活,從外在到心靈,能夠更有效減少資源消耗、節能減碳。

有關環境保護,宗教是否處在被動角色?慈濟志工陳淑萍首先分享,證嚴上人藉事顯理,喚起人們對大環境和命運的反思,一直告誡弟子,對天地要保持敬畏之心,拯救地球要從調伏己心開始,因為溫室效應來自心室效應,地球氣候變化,最終受害還是人類,唯有回歸簡樸生活,才能減緩一切。

馬佛青代表黃建榮,透過周利槃特比丘掃塵除垢的故事,證明宗教和環境保護息息相關。他說,比丘一心一意在掃塵除垢的過程中,從清淨外境的塵垢,內化為清除內心塵垢,真正要淨化的是自心,因為心淨則國土淨。

華裔穆斯林趙弘豫則指出,在《古蘭經》中提到,環境是真主的造物,人類作為上蒼在大地上的代治者,應當遵循上蒼的命令,自我約束,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保護和維持大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回收行動面面觀

馬佛青透過時事,接引年輕人一起來關心氣候變遷行動。例如號召義工走入災區賑災、配合衛生部到防蚊黑區宣導及做環境清理,參與淨灘活動等。透過關懷服務、奉獻社區行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然而過程中也不免面臨挫折,例如大眾只照顧好自己的家,認為周遭都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導致義工上門宣導時常被拒於門外。黃建榮認為唯有透過教育和佛法宣導、見證和分享,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個人和環境、家庭息息相關,無法自掃門前雪。

「人人祈求風調雨順,但不是單靠祈禱就有成效。」陳淑萍透露,環保清淨在源頭,要從「5R」開始,從拒用、少用、重複使用、維修,最後才是資源回收。她舉例:一間工廠未推行資源回收前,廠內每月丟棄的垃圾可累積至二十趟載送,落實行動後,每月只需載走三四趟垃圾,教育足見成效。

然而,生活物質的豐富和過於享受,是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一。她說,拯救地球須從家庭教育起步,或透過小獎勵,可以鼓勵更多人一起行動。

華裔穆斯林協會常常出錢出力,和其他組織聯盟參與環保行動。趙弘豫說,一件事情看似好的,推動起來卻不容易,在於文化差異、教育資源缺乏、恆持的行動、面對社會壓力的勇氣等。他說,宗教信仰的根本在於「勸善戒惡」,建議透過教育宣導、合作夥伴、社交媒體、激勵措施、推行環保項目、設立環保法規等,鼓勵更多人響應。

◎雙向交流影響力

在雙向交流環節,有參與者問,氣候暖化課題在前,宗教如何發揮影響力?

黃建榮透露,甲州馬佛青共有十五家佛教團體,超過十家設有佛學班,他們可以在課程中宣導環保教育,成立小小回收站,從小灌輸孩子環境保護的重要。趙弘豫建議善用人物影響力,如政府、宗教司;每星期五的宗教課,也可邀宗教司納入環保課題分享。

也有參與者擔心,推動環保減碳,是否和現今的經濟利益產生衝突?趙弘豫和主講人分別說明,如今有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此類型經濟模式,可以減緩過去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的高消耗、高污染,被破壞,轉成永續發展經濟。

◎素食與環境永續

第二項議題是「蔬食與環境永續 」,短片播放顯示,如果一份晚餐是一塊中等的牛排,其碳足跡相等於駕駛一輛汽車行駛約三英里路;如果換成一塊大牛排,再加上一些配菜,其影響將擴大一倍。有趣的是,如果將牛排換成魚,可以減少八倍的碳排放量;如果牛排換成豆子或扁豆,碳排放量將接近零。

減少葷食可以減少碳排放量,趙弘豫詢問在場參與者,印象中穆斯林多久吃一次牛肉?他揭曉,真正傳統的穆斯林,其實是半素食主義者,尤其低收入戶,大概一年只吃一次牛肉。

而且《古蘭經》也印證,素食是聖人的聖行之一,還可以從五大方面完成伊斯蘭教使命,例如:一保護宗教、二保護生命、三維護下一代,享有健康生活、四透過素食來保護環境和大地資源,因為大地資源是維持生計的財產、五保持理智的思維和想法,避免過度食用。

黃建榮則說,佛教提倡慈悲,慈悲是護生,吃素是護生行動。在佛學班和生活營,他們營造氣氛,準備精緻可口的素食,讓小朋友和大人期待和喜歡素食,也製造機會讓親子一起準備美味素食。希望透過潛移默化方式,感覺素食也很好吃,並接受成為日常餐飲的一部分。

慈濟青年小組代表譚佳薇認為,現今很多數據已經證明茹素好處,可以減緩地球暖化,還可以克制口欲。許多流感疾病自畜牧業而來,例如在疫情時期,慈濟人以身作則,積極推廣素食來阻斷感染源,遏止病毒傳染。

而且年輕人推廣素食,有創新力也有影響力,不但迎合現代人愛逛市集的心態,推出無肉市集;還勇於接受新想法新觀念,用各種語言和創新方案,將素食觀滲透不同族群,用嶄新觀念看待素食。

◎契理契機破隔閡

一中年女性提出疑問:「佛教倡導慈悲,但是素食館卻有葷食料理名稱,例如素叉燒、素魚片等等,是否會讓人起心動念,變得不慈悲了?」

黃建榮先肯定對方提出疑問,再以「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觀念分享,素食館先用善法,讓抗拒素食的人願意嘗試,再慢慢調整為全蔬食。趙弘豫補充,這也是在打破人人的心理障礙、起信心說,沒有葷食也沒關係,營養一樣全方位。

諸主講者皆認為,要打破對素食的迷思與隔閡,教育和溝通很重要,而且要因材施教,像這次活動是很好的場合,製造機會相互溝通、打破盲點。黃建榮也提醒說,分享觀點的同時,切勿忘了同理彼此,特別是長幼輩,年輕人只要契理契機、提出良好態度好好溝通,相信長輩也會明白、尊重和接受說法。

◎開拓思維破迷思

華裔穆斯林協會特邀十位成員出席交流座談會,主席鍾玉藍表示,平時看見許多人隨手一個塑膠袋,或把垃圾混雜在一起,感到非常痛心,倘若塑膠流到海洋,海洋生物因此死亡,更不是她樂見之事。她有感知識教育對解除地球危機很重要,卻不知從何下手。

她感恩和慈濟合作五年,近期因頻密交流,更加了解慈濟努力在推廣環保,特別是素食救地球,正中她下懷。她特別感謝慈濟舉辦交流座談,讓環保知識廣傳出去。

「原來穆斯林也在提倡環保和素食……」志工賴韋妗和楊明富(濟擇)是慈濟環保布展的導覽員,今特別抽空出席活動。賴韋妗非常感謝有這次活動,吸收新知識也打開眼界,刷新對各宗教的了解,可以融入往後的分享內容。

楊明富則透過趙弘豫的分享,再聯想到,推動環保不能只靠政府力量而已,還有家庭、社會需肩負起的責任,重要是政府一定要貫徹實行,家庭、社會需要遵從指示。

年輕的馬佛青代表林文浩,這次也有了新的認知,認同環保教育須從小開始灌輸,而他就是最好的見證,只因從小就響應資源回收行動,每月帶資源去慈濟環保定點回收。

趙弘豫感謝慈濟和馬佛青有系統策略地將環保推展出去,並發揮影響力。他說,環境課題較少引起穆斯林的關注,但是在《古蘭經》,卻不是新的課題。

「今天是很好的交流方式,讓大家更接近穆斯林;而且若非今天活動,我不會更全面仔細了解《古蘭經》教義的素食及環保觀,並完整地呈現給大家。」他感謝過去已故學者的研究和整理,讓他獲取豐富知識,簡約的生活行動也更加有力。

青年小組胡家健則認為此次交流座談,參與者年齡不一,卻是打開思路、改變思維的機會,了解環保是宗教團體應時代危機,而衍生出來的醒覺運動。它不是特定族群或團體的責任,而是地球公民的責任,欣喜看見良好反應,期待來年辦得更好。

圖左 :馬佛青代表黃建榮(左二),透過小故事證明宗教和環境保護息息相關,藉環保清淨外境塵垢,真正要淨化的是自心,因為心淨則國土淨。[攝影者:饒于莉]
圖右 :華裔穆斯林趙弘豫(左一)透過《古蘭經》教義,與眾分享伊斯蘭教也在關注環境保護課題。[攝影者:饒于莉]

圖左 :慈濟青年小組舉辦跨宗教交流座談會,在環保課題加強理解,也增添信心。[攝影者:饒于莉]
圖右 :華裔穆斯林協會主席鍾玉藍(中)感謝慈濟舉辦交流座談會,加強宗教之間相互理解。[攝影者:饒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