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第一任雲林輔具窗口 孫世海與眾成就

第一任雲林輔具窗口 孫世海與眾成就

E-mail 列印
運送輔具時,人力、物資,也會遇到無法預期的困難,但決定要做就不難,一定想辦法把「困境」化為「順境」,這是雲林輔具平臺志工孫世海的理念,抱著隨時補位的心境面對每一天,去幫助有需要的家庭。

平常就在服 務,不能等到假日才送,運送輔具也是慈善工作,中壯年的志工都在上班,團隊成員大多是年長者、及肩負重任的隊長;隊長,大都滿身勤務,時間上很壓縮。

有時候,一天有好幾個個案申請,眼看團員奔波忙碌,調不出時間,但又為了鄉親需求,孫世海會自動補位運送,這分助人的熱忱,與他小時候一段不為人知的環境有關,來到慈濟被啟發本具的善根,還有生命中三位「善女人」的成就,而影響他甚大的第一位善女人是母親。

◎ 家境貧苦 感念母親教導

「小時候,父母離異,我跟著媽媽住外公家,在台東的鄉下,家裡很窮,沒申請電力,媽媽幫人種田,生活很苦。」處在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環境,沒有鄰居。

打赤腳走路上學的孫世海,沒錢買鉛筆,撿人家丟棄的原子筆管削一削把剩下短短的鉛筆塞在裡面,寫到不能用;放學後還要放牛吃草,回家天色已暗,點媒油燈照亮,常常無法完成作業。

隔天到學校,被老師打。「因為功課沒寫完,我曾經被打到屁股、大腿、小腿都瘀青,我很害怕上學,媽媽很心疼。」學業成績一直跟不上,更畏懼學習,「進入慈濟,聽到上人提到甘肅省一公分鉛筆的故事,從刻苦生活學會惜福,我感受很深。」也因貧苦環境造就孫世海有「喜愛助人」的個性。

他知道脫離貧窮,一定要上進。於是國中畢業後報考軍校。「媽媽教育我受國家栽培,沒花家裡的錢,又有薪水,更要懂得幫助人。」母親這句話他不曾忘記,深刻體會媽媽靠種田維持家計的辛勞;在軍中,他最喜歡跟著部隊出來幫農民割稻。

◎做得甘願 手心向下是福

讀軍校成績優異,一路升階,升為營長,在成功嶺上帶學生。軍令如山,軍紀似鐵,養成剛毅個性,「現在想起來,以前對學生要求嚴格,脾氣不好,幸好有進入慈濟。」48年次的孫世海,在軍中服役二十多年,無階可升,於是在2000年6月退伍。

2001年初,他四姊夫是中壢區培訓幹事,拿來見習報名表說:「填一填,依表單日期去上課。」孫世海心想服役二十多年,幾乎與社會脫節,所學的槍械修理、作戰計畫……在社會上根本用不到,一定要找事情做,「沒想到,軍中修理的功夫,現在稍微可應用在輔具上。」

收回的輔具,有的只使用幾天、有的時間較長,都要清消入庫,「仔細檢查輪子是否還能滑動,輪椅的輪胎硬了就汰換……這樣下次被需要時才能及時送出。」孫世海蹲下換輪胎、擦乾淨,沒幾分鐘就完成,人胖怕熱,滿頭大汗地說:「輔具清潔入庫,但送出時仍要擦拭,才能讓人用得舒舒服服。」

床巾帶回家洗、再噴清香劑,曬一曬太陽,用照顧家人的心做,「都是我自己洗,太太忙居家照護工作,凡事做得甘願就不辛苦。」以前在軍中,孫世海換下的衣服有人洗,皮鞋、皮帶扣有士兵擦得亮晶晶,被服侍慣了,退伍,回歸平淡生活,放下身段,甚麼工作都要會做,才能適應現實的生活。

但也聽到許多軍官退下來之後,心境未即時調整,閒在家裡很快就老邁、往生。所以他接到見習報名表,二話不說立即參加,隔年2002年在桃園受證慈誠、2003年妻子楊玉梅受證、接著在2004年孫世海受證委員。

◎找回真如 不做後悔之事

一旦善念被啟發,打開心門點亮心燈,這條菩薩道可以走得寬又廣。培訓時,開始到花蓮慈院當醫療志工,受證後承擔慈院志工幹事,「上人說醫院是修行的道場。病人示現苦相,警惕自己行善行孝要及時,一年當中,回花蓮慈院好幾次,也承擔慈院志工講師,甚至到玉里慈院支援。」

行善行孝,是證嚴上人要弟子們做到最基本的事,「我有四個姊姊,我是唯一的男孩,媽媽跟我住,孝養媽媽是我的責任。」孫媽媽九十歲罹患巴金森氏症,頭部、雙手都會抖動,日漸嚴重到無法自己吃飯,每天早餐,孫世海用湯匙慢慢一口一口餵媽媽吃稀飯,讓媽媽感受有兒子孝順的美好時光。

孫媽媽往生的前半年得了失憶症,後來連自己的兒子幾乎不認得,「很感恩我家師姊,照顧我媽媽很辛苦。」楊玉梅很孝順婆婆,但照顧到後來仍需要輔具幫助,才能減輕照顧的負擔。

那時候,慈濟還沒有輔具平台,但中壢區已有回收二手輔具,孫世海去找負責志工彭振維,「感恩彭師兄送來病床、輪椅借用,減輕媽媽的痛苦與不方便,接受這樣的幫助,我來到雲林,看見很多老人家,很需要輔具,我盡自己的能力來做。」

◎妻女牽引 雲林輔具開跑

母親走後不久,出現在孫世海生命中的第二個善女人是女兒、第三位善女人是妻子。2017年女兒嫁到雲林縣古坑鄉,全家搬離桃園市中壢區,跟著來到古坑鄉定居,成為雲林人,才有因緣在雲林深耕。

妻子做居家照護工作,個案也有輔具需求,常說:「我的案行動很困難,需要輪椅,幫忙找找吧!」「好,當然沒問題!」妻子要他去尋找,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回桃園去找熟識的資源,經常在雲林與桃園之間來來回回。

「我與彭振維師兄很熟,都去桃園載,他建議雲林能有平臺就較方便。」孫世海從雲林、桃園,來回幾趟之後,希望愛心有效益,便將慈發處環保輔具系統、申請借用的運作,帶回雲林推動。

推動需要團隊力量,2020年5月孫世海到雲林合和互協會議提案,說明原由。志工們聽了一致贊同表示:「這項勤務不只環保又可減輕案家的經濟負擔、方便照顧生病的家人,是給需要者很好的福音。」

民眾到公部門申請輔具,有時候需要等待,志工很快在同年7月開始籌備,9月成立「雲林環保輔具平臺」連結環保志業,在2021年元月正式運作,隸屬中區。

◎不辭辛勞 造福有需要者 

一開始,雲林沒有現成輔具,也沒庫房;需要到草屯、桃園去尋求資源。若有回收,載到草屯志工洪錫財的倉庫,他有一套清潔消毒、維修的功夫。然後,才運到中區窗口黃裕仁家的庫房存放,一樣在草屯鎮上。孫世海說:「因為要給人可以用的,還要用得安心。」

當接到勤務,孫世海開一輛一千二百CC小貨車上路,車子是基隆志工吳文讚發心贈送,可謂是「快遞車」;吳文讚出生雲林,贈一輛小貨車回饋故鄉給志工造福人群。有時候輔具數量多,再配合斗南環保車一起出動,都是志工林銘鴻當司機兼搬運手;後來還有志工趙昌聖、宋麟祥加入,默默付出。

電動病床、氣墊床很重,有的重達百公斤以上,林銘鴻常是孫世海的最佳幫手,兩人不辭辛勞送至案家安裝,同時教導如何使用,提升他們的照顧品質,也能促進患者生活自立與健康。

不久,做出口碑,輔具需求量遽增,不再是少數幾個人的事,需眾人共同成就。在雲林聯絡處荷花池旁挪出一個空間做為輔具庫房,2022年6月間動用五個和氣志工一起清理,把輔具分類擺放整齊,也算小有規模;同年7月成立合心團隊,由五個和氣志工配合運送,展現合和互協的精神,讓助人的愛心更有力量!

◎盡心盡力 讓長者能安心

「輔具平台也是修行法門之一,服務對象大多都不認識,從他們身上讓我學習慈悲,能做是福。」孫世海體悟最深刻的是,接到長照機構通報一位八十歲體弱的老太太,由先生照顧,家中只有兩老,老人照顧老人,先生歲數比她多,也扶不動她,他們的兒子十多年前意外往生,女兒嫁到他縣市,離家很遠。

老太太會喘,無法睡在床上,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躺在藤椅過日子。「當接獲此通報,我趕快聯絡北港區志工,立即送達,也請訪視志工同行關懷了解,回來開案。」

這位老太太兩週之後往生,「看到這樣,我都希望及時幫助,減輕病患的痛苦。最起碼,這兩週讓老太太可以躺下來好好睡覺。」或許她安心、放下了,不再受苦折磨,雖然沒有幫助很久,慈濟與她結下善緣,電動病床載回來了。

運作已上軌道,孫世海將雲林輔具平臺窗口傳承給趙昌聖,除陪伴也協助;自己承擔斗南和氣隊長任務,照樣執行運送輔具勤務。他謹記:「上人說幹部卸任並不是放手,而是要更上一層樓,除了傳承經驗,也要和現任的窗口一起面對,因應當前的狀況,共同進步。」

◎把握因緣 做慈濟不退休

接和氣隊長是一個挑戰,勤務多相對可以學習更多,平時協助整理雲林聯絡處環境,成為孫世海的日常,「長期維護園區的陳明源師兄兩年前走了、湯日芳師兄年紀也大又身體不好,剛好我回來,在中壢園區就時常在割草,有經驗。」

搬來雲林時,看到園區草很長,主動跟合心余天助說:「我可不可來割草?」「很好啊!可以啊!」孫世海自己買一部割草機,天天慢慢做,也做了六年了,近兩年學會修樹工作,讓大家回到雲林的家感到溫馨。

過著「多做多得」的日子,相當充實,因妻子、女兒的牽引,在眾人成就之下,孫世海成為第一任雲林輔具平臺窗口。除了維護園區,仍持續幫忙輔具運作,讓一股善的能量延伸社區,因有愛的支撐,輔具讓臥病在床、行動不便的患者能夠安養歲月,生活得有尊嚴!

圖左 :運送輔具時,人力、物資,也會遇到無法預期的困難,趙昌聖開車載孫世海運送之後,又要前往南投輔具庫房進貨。[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2023年起,孫世海承擔斗南和氣隊長,除了維護園區,還持續幫忙輔具運作,時常手機不離手的通知、聯絡。[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楊玉梅師姊(左)因為做居家照護工作,個案也有輔具需求的因緣,而成就了同修孫世海(右)承擔輔具窗口。[攝影者:孫世海]
圖右 :斗南和氣的三任隊長右起,林献章師兄、宋麟祥師兄、現任的孫世海師兄,以及行政副隊長趙昌聖師兄,一起分享承擔的心得。[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家住古坑鄉離雲林聯絡處不遠,孫世海幾乎每天報到,自己常利用時間清潔輔具。[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輔具回收時,都已做清消,但要送出之前,仍要擦拭乾淨,讓使用者可以舒舒服服使用[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雲林聯絡處荷花池旁挪出一個空間做為輔具庫房,2022年06月間,五個和氣志工一起清潔輔具、分類整齊,隨時可提供需要者使用。[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基隆志工吳文讚出生雲林,發心贈一輛1200CC小貨車回饋故鄉給志工造福人群。[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