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慈濟 是生命的一部分

E-mail 列印
「可能對我們海外回來的弟子,師公飯是特別好吃的飯;我們平常都不會吃到。」她表示,這道就是簡單的醬油、麻油和薑炒成的一鍋飯,卻包含了無限的意涵。今天品嘗了師公飯及鹹豆腐之後,李馨恬滿滿感動分享了自己的心 得。

充滿活力的李馨恬,在她年輕面容上頂著兩支整齊的小辮子,一見就是慈濟的孩子回來了。因為姊姊的接引,李馨恬和姊夫將繼媽媽之後,於這一次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的「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第一梯」成為受證慈濟人。

◎延續慈濟精神

「桌子上有一盤豆腐,那就是我們所稱的『鹹豆腐』……」6月17日,研習會學員長,來自馬來西亞的顏興都於午齋時,向大家解說這一代表慈濟走過篳路藍縷的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及守志奉道的靜思家風的傳統餐食,「師公飯配鹹豆腐」的故事。

1966年,上人創設慈濟克難功德會,不接受供養,也不允許精舍師父們回俗家拿取物資,師父們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齋堂內,顏都興帶著感性與磁性的聲音透過喇叭字字傳揚……五毛錢可以買到四塊豆腐,每一塊都切成薄薄一片,再以鹽巴醃漬;只要一小塊鹹豆腐就可以配一碗飯,四塊豆腐就可以供大家吃一個月。學員們龍口含珠、鳳頭飲水,靜靜品嘗面前一塊塊以文火慢煎好幾小時的鹹豆腐。

而證嚴上人平日操持繁忙的慈濟會務,為貧苦憂心,總是茶飯不思;靜思弟子們見狀,便為上人烹炒簡單開胃的醬油炒飯。當上人行腳在外時,也以簡單的醬油炒飯果腹。有位慈濟委員的孩子,告訴媽媽也要節儉過生活,以省下的錢捐給師公證嚴上人從事慈善救濟助人。「這孩子便稱這醬油炒飯是『師公飯』。」

這一餐是為了讓這次參與研習會的新發意菩薩們了解上人的悲心大願和精舍師父們恪守佛心師志的決心,雖然日子如此辛苦,大家還是發揮慈悲大愛精神,堅持持續慈善工作。

◎傳達慈濟人文

從慈少班、慈濟大學慈青至今在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教書的李馨恬,今日可以體驗師公飯她感到很滿足。「炒飯很好吃,大家都喜歡吃,對我們來說,這是一道美食,可是對早期的精舍師父來說,他們醃豆腐是因為沒有錢,要省錢,精舍生活是非常克難的。」李馨恬認為,大家應該要了解其背後的意義。她更感念慈濟從五毛錢做慈善開始,身為靜思弟子仍要記得慈濟的根本,也要學習師父們的精神。

從慈少開始接觸慈濟,繼而慈青、見習到受證,李馨恬認為好像都是隨著因緣,一切再自然不過。「就是很單純,就是覺得師公上人做的事情是好事,就跟著做就對了。」她分享,既然因緣都那麼深了,就不要斷掉這分緣。十多年來都沒有退轉心,慈濟已經變成她生命中一部分,她堅定表示,如果沒有慈濟,她的人生會很不一樣,人生就變成沒有什麼意義了。

畢業於慈濟大學兒家系,目前在社區承擔親子班課務窗口的李馨恬,因為現今工作領域所教學生與親子班學員年齡、領域相近、契合,她特別著重人文教養課程,想要傳達慈濟人文,讓學員了解上人的理念,將上人的法轉化成有趣的教學,讓同學更容易懂並能夠接受。每個孩子都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李馨恬深感只要在他們的心田裡播下一顆善的種子,因緣成熟了,他們就能長成大樹、開花結果。

圖左 :香積志工用心煎出早期的鹹豆腐,每一塊都切成薄薄一片,再以鹽巴醃漬。[攝影者:王怡文]
圖右 :這一餐是為了讓這次參與研習會的新發意菩薩們了解上人的悲心大願和精舍師父們恪守佛心師志的決心。[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學員們龍口含珠、鳳頭飲水,靜靜品嘗面前一塊塊以文火慢煎好幾小時的鹹豆腐。[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學員整齊列隊入齋堂。[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李馨恬,「身為靜思弟子仍要記得慈濟的根本,也要學習師父們的精神。」[攝影者:何維美]
圖右 :十多年來都沒有退轉心,慈濟已經變成李馨恬(左)生命中一部分。[攝影者:何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