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與佛相遇摩訶菩提寺 親身感悟無量法門

與佛相遇摩訶菩提寺 親身感悟無量法門

E-mail 列印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6月25日,印度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響起〈無量法門〉唱誦聲,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的十九位慈濟志工,沿著正覺大塔(Mahabodhi Temple)四 周,二字一步,繞佛繞法。

這裡是2002年被列為世界遺產,是佛陀悟道成佛之處,寺內莊嚴的佛陀像高坐法臺,身披橙黃大袍;寺後全世界最古老的菩提樹枝葉繁茂,金剛座就在樹下。為保護聖蹟,周圍立起石欄杆,但不減其神聖。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道場的僧侶在此做早晚課,誦經聲不絕於耳。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來到此處,不免令人想起史上第一位到印度取經的先行者,東晉末年高僧法顯法師,逾耳順之歲西出陽關,穿走廊翻高山越沙漠度險河,九死一生才從山西平陽抵達古印度(天竺),取經求戒律,前後歷經十四年回返故土,已年逾古稀。

比起法顯法師晚,於二世紀西行的玄奘法師,出發時雖不到而立之年,孑身孤影決心求法,堅苦卓絕,雖有險惡終不退,往返十八年。他們帶回海量典籍加上後來的譯經,為佛教留下珍貴典籍和資產,還有記錄取經見聞的《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對弘揚佛法功不可沒。

繞佛繞法三圈後,志工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樹下,找到空地,禮敬後,打開《無量義經》誦讀。當念到「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腦,致法清涼……」時,微風吹拂,枝葉輕搖,送來陣陣清涼。當下那一刻,伴著經文,彷彿佛陀正在此地為大比丘眾說法:「菩薩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像聽著上人晨語開示經文意涵,「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時光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空間又如在靜思精舍,妙不可言。

◎翻轉佛國 無生法忍

志工來此,不只是朝聖。繼去年在尼泊爾藍毘尼展開的「尼泊爾願行」,「翻轉佛國」的行動後,今年二月初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率領團隊再訪佛國,促成因緣,3月11日,新馬志工開始進駐菩提迦耶,同步邁開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尼連禪河畔的牧羊女村和思龍加村是最先受惠的二個村莊。

履行對上人的發願,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一梯接著一梯前來,在簽證及個人時間許可下,在尼泊爾和印度兩國進出,少則二星期,多則二個月、三個月甚至更久,只因諦觀藍毘尼和菩提迦耶低種姓人民處境不堪,「生憐憫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

重返佛國,7月1日將屆滿一周年的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領眾繞佛繞法。因為要領眾,他更收攝身心,專注腳步,大聲唱誦以起示範,誦經時亦是如此。「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忌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布施心……」走入佛門最怕念經的他,坦承雖然經文中許多文字仍有不解,但每念到這裡,會格外提醒自己要多行善布施,莫犯「貪瞋癡慢疑」。

為報佛恩與師恩,去年他毅然結束經營三十年的事業,全心全力投入志業,「最好是帶著家裡的師兄、師姊一起來最安全,最好也把孩子帶來。」沒有事業和家業的顧慮,他和同修李國香同師同道、同進同出,全心全意在志業上,他鼓勵其他法親也可比照。

在佛國布善種子,不是這二年才有的念頭,多年前邱建義曾尋覓週遭,看看有沒有人可前進佛國,卻遍尋不著有緣人,「沒想到真正進來的人是我,以前不懂什麼是『一大事因緣』,現在我明白了。」他說來多少天不要去算,總之這一年來他就是很踏實。

和邱建義一起領眾的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在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中,對經文中「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格外有感受,「善用無量義經》所講的,是諸眾生真善知識、大良福田,不請之師,用《無量義經》妙法的精神,在菩提伽耶帶動,很快看到成效,覺得上人以《無量義經》為我們的精髓,的確是最好最妙的法門。」

他鼓勵大家不管有多忙碌,最好能夠每天誦讀,感受是經威神之力,都會有所感悟,「保證讓你收穫滿滿。」蘇祈逢謹遵上人教誨,引領慈濟人一步一腳印走在菩薩道上,不論這裡的環境如何,他要「無生法忍」,信受奉行,「為佛教為眾生」。

◎深入經藏 行菩薩道

曾二度前往藍毘尼,在新加坡主要承擔訪視的慈濟志工洪德謙,是第一次走進摩訶菩提寺,一踏入時油然而生入聖地的清淨感。因補位肩負真善美留影之職,他有機會更仔細觀察這裡的環境與人物,看到法親家人凝聚的道氣,他用心拍下每一個身影。做了功課而來,他指出,塔西有一小湖,湖中有佛陀成道時曾遇暴風雨,眼鏡蛇王化身雨傘為佛遮風擋雨的塑像。園區四周滿布著佛陀開悟前後在此活動的雕刻,若是有時間,可以好好參修。

同樣來自新加坡的李德福,在誦念中憶起從前種種,覺昨非而今是,他慶幸自己十一年前有幸走入慈濟,能在佛陀成道處繞佛繞法,更是過去他不曾想過的。「進慈濟讓我的人生變得不一樣,我要虔誠做到最後一口氣。」他篤定表示。

初來乍到有些水土不服的雪隆慈濟志工陳雅玉,不願錯過來寺的機會,「能夠來這麼莊嚴神聖的地方,感覺自己很有福,感恩慈濟,感恩上人。」說起行前因此地衛生條件不佳、家人出意外的諸多考驗,她不禁淚眼婆娑,「想來的心念一動,祈逢就感應到,把我『抓』來。」願力大過業力,孩子後來支持她來,先生也欣然同意,「我要把所做回向給他,給佛國子民。」她付出無所求,珍惜因緣,把握當下,「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她今生就要修好緣,再來人道為眾生付出。

四月來過一趟,遇上高溫,李權嬌回去後猶豫著:「天氣這麼熱,我還要過去嗎?」不過因此地不管是慈善、醫療或教育組的活動安排,都會盡量中午前後的高溫,她說服了自己。雖然剛開始的普查,村民對這群「不請之師」不理不睬,甚至對本土志工發脾氣。隨著志工的以誠以情,打開了心門,現在只要一走到村口,村民就會熱情打招呼。

李權嬌《無量義經》手抄本除了有英文版,還有玄機,原來她的經書中多了二片菩提葉。小小一片是第一次在樹下誦經時,樹上飄落下剛好掉到她手上的《無量義經》,今天拾獲的更大些,「應該是給我一個啟示我要越做越多吧!」

其實當年受證後,經書被她珍藏在書櫃中,直到來菩提迦耶才真正打開。因有參與入經藏,從第一次讀時很多字因不懂只能跳過去,再次讀來更加熟悉。踏上佛國留下足跡,更深入理解經文涵義,「讓自己走在菩薩道上更有信心,可以走得更長更遠更久。」

◎為佛國付出 我要再來

因中文不是很好,在雪隆跟著志工讀中文版時,對今年培訓雲嬿婷來說並不容易。今天有英文版,讀得讀著,深入經文中的描述,內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peaceful」。這種平靜的感覺,讓她覺得很放鬆,像在讀故事般,想再深入。

年輕時就很想做慈善工作的她,是自己找上慈濟,三年來發現來到慈濟可以做的慈善工作比她想像更多。喜歡小孩的她,主動申請來為佛國付出,沒想到很快就接獲蘇祈逢副執行長通知。覺得菩提迦耶還有許多需要陪伴的工作,雖然七月初得短暫離開,「我還會回來!」不只要再回佛國,雲嬿婷還要鼓勵其他人把握因緣,勇於來此付出。

還要再來的,甚至不想離開的陳姳樺,笑說自己的長相很印度,吃得下睡得著,很適合留在菩提迦耶,她是馬六甲分會第一位來的志工。「這裡讓我看到很多,就覺得很不捨。」親身入苦去感受的不捨,令陳姳樺不禁哽咽,紅了眼眶,「雖然幫不到什麼,就是想盡一分小螞蟻的心力。」慈善、醫療和教育,哪裡用得上她,就往哪裡去,她只求能多做一些:「他們真的很需要被愛和增加知識,讓他們有更好的認知,生活有所改變。」

陳姳樺從李權嬌身上,學到訪視的智慧,「我真的成長在這裡,我想留下來。」人少事多,每一個區塊都需要合和互協,她全力配合。「上人祝福我吧!」一年可以在印度停留一百八十天,她希望能充分運用,「只要能付出,就很法喜。」就如誦讀《無量義經》到最後,湧起的「靜寂清澄」微妙殊勝,是她過去從不曾體驗過的。慈濟走入人群的「行經」,正合她意:「我對了,我找對方向。」

對準「翻轉」的目標,陳姳樺和團隊把握因緣在另一個心靈故鄉──佛陀成道的菩提迦耶,「把握大愛的情義,喜捨潤漬蒼生」,一步一步踏實往前行。

圖左 :正覺大塔西側有一小湖,湖中有佛陀成道時曾遇暴風雨,眼鏡蛇王化身雨傘為佛遮風擋雨的塑像。[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新加坡慈濟志工洪德謙(左蹲者,右為本土志工阿瑪爾)補位承擔真善美,他曾前往藍毘尼,為翻轉佛國付出心力。[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恭頌《無量義經》後志工合影。(前右一為今年培訓的雲嬿婷,前右三為馬六甲分會第一位來菩提迦耶的志工陳姳樺。)[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李權嬌(前右)的《無量義經》中,有第一次來時,菩提樹剛好落下的小菩提葉;今天撿到大片一點的,她認為是「自己要越做越多」的啟示。[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菩提樹和金剛座被保護在石欄杆內,有各國僧侶在此誦經、朝拜。[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為翻轉佛國,新、馬、臺慈濟志工結合本土志工來到菩提迦耶,推動慈善、醫療、教育和人文志業,6月25日前來摩訶菩提寺精進。[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佛陀成道的摩訶菩提寺是世界遺產,要通過二道安檢才能進入園區。[攝影者:洪德謙]
圖右 :慈濟新加坡、新加坡副執行長邱建義(右前)、馬來西亞雪隆分會蘇祈逢(左前)領眾唱頌〈無量法門〉。志工沿著正覺大塔四周,二字一步,繞佛繞法。[攝影者:洪德謙]
圖左 :善用《無量義經》妙法的精神,是諸眾生真善知識、大良福田,不請之師,在菩提伽耶帶動,很快就能看到成效。[攝影者:洪德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