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博覽館巡禮 探索慈濟教育志業

博覽館巡禮 探索慈濟教育志業

E-mail 列印
「慈濟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和研究所都有規劃。」黃韻宇老師表示,上人非常重視禮節教育和品德培養,在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制服。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目標是培養禮儀,在校園裡,校 訓秉持著「慈悲喜捨」的核心理念。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被教導如何行走、用餐,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禮儀,以及如何與老師相處。他們還會參觀養護機構,讓孩子們見苦知福,進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於6月21日至25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第一天(6/21)晚上,來自海內外二十個國家的五百八十八位學員參觀了靜思堂志業博覽館,共分為十個展示站,第九個站是教育志業,由慈大附中的黃韻宇老師和葉宜鑫老師導覽。她們曾經是慈中的校友,並在求學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老師們對學生的關愛,這感動使她們最終回到慈大附中成為老師,將所學的知識和得到的愛心無私地傳承和奉獻給孩子們。

◎卓越智慧開先鋒 發揮生命其良能

「慈濟科技大學是慈濟護專昇格而成,與我們的醫療志業有著密切的關聯。」葉宜鑫老師站在教育志業展覽前,向學員們分享道:「2015年8月1日,教育部核準通過,慈濟技術學院正式更名為『慈濟科技大學』,成為宜、花、東地區的第一所科技大學。」

回首當年,證嚴上人看到東部醫療人才招募不易的情況,為了培育出具有慈悲為懷的護理人員,經歷了無數艱辛,於1989年在花蓮成立了慈濟護專。「創校之初,我們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關心東部地區,特別是原住民青少年的教育和就業問題。」葉宜鑫說道。三十多年前,東部地區許多不幸的原住民少女受到不法團體的利用。上人心懷慈悲,希望改變這些少女的命運,同時建立一個讓她們擁有志向的人生。

慈濟大學在臺灣的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培養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方面。其中,醫學系的模擬手術大體捐贈更是為醫學教育的培育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大體老師奉獻了自己的身體,讓慈濟醫學院的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葉宜鑫老師分享了這個由來,它起源於慈濟大學創校之初,因為醫學教育需要解剖的大體,在上人提倡「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呼籲下,開啟了大體捐贈的風氣。從1996年的大體解剖教學開始至今,已經邁入了第二十七個年頭。

李鶴振是少數生前與未來要進行解剖課程的醫學生見面的大體老師之一。他於1997年2月因胰臟癌末期,醫生宣告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當時他住進了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安寧病房),並簽署了大體捐贈同意書。葉宜鑫分享了李鶴振無語良師在生前以平靜的語氣對醫學生們說的遺言:「有一天你們真的能在我身上動刀子的時候,也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

◎發心立願事竟成 化感動知起而行

海外學員們用心聆聽導覽者的分享,深受感動。印尼學員吳秀慧表示,在印尼許多人因為得到慈濟的幫助,而成為慈濟志工,這是一種福氣。她相信孩子們能夠進入慈濟學校接受教育,將來會更懂得感恩與珍惜,並且能夠為社會奉獻。從小培養孩子們心中的善的種子,等到他們長大後,他們會成為優秀的人。教育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要種下這個種子,只有智慧和感恩才能做到。

另一位來自印尼的學員胡賜福,對於上人為了守護生命,尤其在沒有任何經費的情況下建立醫院的發心與願力感到非常感動。胡賜福表示:「這種守護生命的精神更在慈濟教育體系中得到實踐,學校的孩子們擔當起守護生命的那種精神,真的很了不起。」此外,他在展場上看到了印尼慈濟志工蘇霏安的照片,蘇霏安因為臉部歪斜來到臺灣接受手術。蘇霏安在七歲時罹患罕見的「纖維性骨腫瘤」,導致臉部外觀被腫瘤擠壓變形。經過多年來多次手術,包括神經外科、眼科及耳鼻喉科跨科的慈濟團隊的專業治療,蘇霏安終於成功變臉。「我非常佩服慈濟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無私付出專業。現在蘇霏安的外觀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並且他還在印尼繼續從事慈濟的工作。」胡賜福充滿喜悅地說道。

另一位印尼學員洪慧珍看著展板上介紹上人如何開創教育志業,她回憶起2000年聽到上人講述《地藏經》的時候,並不清楚上人的身份。直到她去雅加達後才確定上人就是慈濟的創立者。她曾渴望能夠加入慈濟,但當時緣份尚未具足,直到2017年,洪慧珍終於加入慈濟。她說:「這期間很辛苦,我相信這是我與上人在前世有所約定,因此我才能如此堅定地成為上人的弟子。我相信此行能親眼見到上人,一定會非常感動。」

臺灣到海外,慈濟的慈善賑災、醫療義診的腳步所及之處,教育關懷也遍及到各個角落,包括援建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弱勢助學、靜思語教學、品格學堂、環保教育等等。這些努力讓慈濟人文教育的清流,以滴水穿石的力量逐漸改變社會。

圖左 :導覽者是慈大附中老師黃韻宇(右)及葉宜鑫(左),她們都是從慈中校友轉化身分成為慈中老師。[攝影者:蔡素杏]
圖右 :葉宜鑫說老師(持麥克風者)說:「慈濟的教育是完全化的,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所,注重人格的養成。」[攝影者:蔡素杏]

圖左 :印尼學員洪若銓聽了導覽,原來教育志業和醫療志業息息相關,他對於慈濟的醫療志業也很感動,在臺灣是第一間不收保證金的醫院,還能生存到現在,證明上人的智慧是超越了一般人。[攝影者:蔡素杏]
圖右 :學員吳秀慧分享,在印尼很多人因為慈濟的幫助而有感恩心,他們希望成為志工來付出,並能夠進入慈濟學校接受教育,這是一種福氣。[攝影者:蔡素杏]

圖左 :印尼學員洪慧珍去雅加達後,才確定上人就是慈濟的創立者。了解後渴望能夠進入慈濟。[攝影者:蔡素杏]
圖右 :印尼學員胡賜福在展場看到印尼蘇霏安的照片時,感受很深,蘇霏安來臺灣慈濟接受手術後,翻轉他的人生。[攝影者:蔡素杏]
圖左 :2004年印尼蘇霏安經發現轉診至臺灣花蓮慈院,包括神經外科、眼科及耳鼻喉科跨科的慈濟團隊,歷經多年來多次手術,才讓他變臉成功。[攝影者:蔡素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