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精舍巡禮 體會克難精神

精舍巡禮 體會克難精神

E-mail 列印
「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靜思精舍,大家都聽得懂臺語嗎?」德念師父貼心地詢問著海外的慈濟家人。

「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於6月21日至25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共有來自海內外二十個 國家五百八十八位學員(含陪伴人員及隊輔)參與。第二天(6/22)下午,學員們回到靜思精舍,由精舍師父們帶著大家巡禮。來自加拿大、澳洲、美國的學員,由德念師父帶領來趟精舍巡禮。

◎體會克難精神 發揮多元功能

首先介紹的是大殿,大殿是第一期蓋起來的,它有一個名號「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那為什麼要取為「克難」?因為蓋完成時旁邊沒有其他房子,所以它發揮了多元的功能。早上起來在這個地方做早課,早課做完,白天這裡就是辦公室,辦公後大家回家了,清一清、掃一掃,這個地方又是當寮房,所以可以形容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做慈濟沒有別條路可以走,就是要喝下四神湯。怎麼喝呢?」德念師父接著說:「對事要知足,彼此要感恩,做人要善解,互相要包容,喝下去之後就不會信兩種教—比較跟計較。」

精舍小黑蚊很好客,趕緊拿出薄荷油給每位學員擦拭,看著學員的雙手被咬了好幾個包,德念師父說:「我從來沒被蚊子叮過,因為我有地中海型貧血,被叮代表你們的身體都很好。」並強調小黑蚊在傍晚出來的會有毒,但請大家放心,花蓮的小黑蚊沒有毒。

◎靜思精舍巡禮 學習靜思家風

第一次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巡禮的美國慈濟志工姜芳曉,雙手放掌眼神專注,用心聆聽德念師父的分享。當初只是想找一個可以信任的團體捐款,一個因緣在《世界日報》看到佛教慈濟基金會,因為有「佛教」兩個字,讓她放心地相信。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句話讓姜芳曉印象最深刻。當她聽到德念師父分享時,腦海裡就會浮現上人當年在小木屋拜經,屋頂發光的種種景像,只要想到上人就會莫名地感動。也不知為什麼?德念師父輕輕一說,馬上就把她帶到那個情境裏面。

「這兩天在靜思堂,聽到不同的師父來授課,內心法喜充滿,尤其是今天早上德佺師父授課『法在生活中』,現場問大家怕不怕困難?有沒有堅定心?我是全場回答最大聲的。」姜芳曉語意堅定地說著。

Wanigatunga Kamai Kithsiri來自澳洲雪梨,2004年就開始參與慈善關懷,迄今已十九年了。他一開始是參與蔬果和麵包發放,雪梨的慈濟志工將一般商店閉店後要扔掉的麵包,收集起來發放給有需要的家庭。

也是第一次回到花蓮靜思精舍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這裏有很多事情在同步發生,同時在運作,看到很多人在精舍付出,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他所了解的南傳佛教,是不會有像精舍師父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如果還在那種環境裡面,提出這樣的修行方式,應該不會那麼容易被接受。但,他卻非常認同這樣的精神。

對於精舍師父們花那麼多的心思,去了解每一件事情的運作及背後的意義,還跟大家解釋為何要這樣做,也用這樣的方式來說法,讓他內心深受感動。

在精舍學習慈濟的靜思家風後,Wanigatunga Kamai Kithsiri自我期許:「回去後要多承擔自己的職責,在澳洲主要是負責關懷二十二個案家,我會把它做得更完善、更好!」

學員們在這一趟難得的精舍巡禮中,更了解靜思家風,更體會到上人的悲心,也更堅定信念去承擔慈濟志業。

圖左 :「慈濟沒有別條路可以走,就是喝下四神湯。怎麼喝呢?」德念師父接著說:「對事要知足,彼此要感恩,做人要善解,互相要包容,喝下去之後就不會信兩種教—計較跟比較。」[攝影者:林玉珍]
圖右 :在精舍學習慈濟的靜思家風後,Wanigatunga Kamai Kithsiri(右一)自我期許地說:「回去後要多承擔自己的職責,在澳洲主要是負責關懷二十二個案家,會把它做得更完善,更好!」[攝影者:林玉珍]

圖左 :Wanigatunga Kamai Kithsiri來自澳洲雪梨,2004年就開始參與慈善關懷,迄今已十九年,一開始是參與蔬果和麵包發放,雪梨的志工將一般商店閉店後要扔掉的麵包,收集起來發放給有需要的家庭。[攝影者:林玉珍]
圖右 :Wanigatunga Kamai Kithsiri參與澳洲當地的慈善工作。(照片:Wanigatunga Kamai Kithsiri提供)[攝影者:林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