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一家七孩四殘障 人間苦難誰堪憐

一家七孩四殘障 人間苦難誰堪憐

E-mail 列印
在臺灣,農曆二十四日是慈濟每個月例行的發放日;來到菩提迦耶,新馬慈濟志工團隊將每月第一個星期日訂為慈善日,要在這一天將補助的物資送到照顧戶家中。

◎慈善日發放 本土志工來加入

團隊事前依據整理出的 十六戶名單,包括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五戶、思龍加村(Silaunja)二戶、牧羊女村(Bakrour)七戶和馬瓦巴德(Mahuabad)二戶,總計十六戶。

7月2日志工提供補助的物資折合一千五百二十盧比(約合新臺幣約五百八十元)的有一戶、二千盧比(約合新臺幣七百六十元)的十一戶、二千五百盧比(約合新臺幣九百五十元)的二戶,三千盧比(約合新臺幣一千一百四十元)的二戶,確認後先請本土志工士楊協助去跟雜貨店老闆訂貨。

每戶至少有大米二十六公斤、麵粉五公斤,油、糖各一公斤,鷹嘴豆和紅扁豆各一公斤,大豆粒一公斤、四種香料、三塊肥皂,以及一百克的茶葉等,若是人口數多的,大米和麵粉就會再增加。

另外恆河比哈村和牧羊女村可洛尼巷(Colony)各有一戶需要一千四百八十盧比(約合新臺幣五百六十元)和七百五十盧比(約合新臺幣二百八十五元)的鮮奶,將協調供應牛奶的村民送去照顧戶家。前二日星際旅館(Hotel Star)老闆普馬(Puma Sharma)協助修繕屋頂的柯莎爾(Koshal Kumari)家,志工發現他們其實也需要物資,因此又追加了一份物資。

早上八點志工先集合在餐廳開行前會議,討論發放時的注意事項,建立共識。決議這個月以募心募愛、推動「竹筒歲月」為主,下個月再推廣「靜思語」;且不要一次分享太多,村民比較能吸收。因語言問題,請本土志工協助即時翻譯,重點是先表達證嚴上人和慈濟基金會對佛國子民的關懷,再做推廣。此外之前有推動「米撲滿」,可以了解村民「二分助人好」進行的情形。

會議中志工恭讀上人開示:「佛陀當時見苦而發心,想要找到徹底解決困苦的方法;你我此時看到佛陀故鄉的苦,也要發那一念心,不是只做幾次發放就好,還要想辦法讓居民的心靈脫貧,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為改善困境而努力。」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提醒在座的本土志工士楊、恩德拉吉(Enderjeet)、迪帕克(Deepak Kumar)、阿莉亞(Aliya Rahman)及四位新加入的維卡什(Vikash kumar)、阿德什(Adarsh Saint)、拉傑什(Rajesh)和勞尚德(Raushand),要結合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幫助苦難的村民,所以需要他們一起加入。

共識會議後,志工分成五組,先去位於尼連禪河畔的雜貨店領取訂購好的物資。大家齊力將沉甸甸的物資,抬上嘟嘟車座位底下和車頂,加上二輛滿載的物資車,綁上慈濟旗的七部車,浩蕩長地分頭前往照顧戶家。

◎家貧肢殘 生活艱難

第三組志工來到牧羊女村這一戶由村長提報的人家,儘管事前已了解他們大概的情形,但親眼看到的那一幕,依然令志工震撼不已。

聽到志工在門前呼喚的聲音,靠近門口的瘦削年輕人慢慢地試著站起來,背靠著牆,緩步地移動到門外。另二位看起來二十來歲的女性,則只能用臀部移動,雙手略為支撐著,一步一步地從屋內「坐」到門外。

前者是今年五十四歲女主人馬爾蒂(Malti Devi)和六十五歲丈夫的次子,後者則是他的次女和三女。又有一位出現在眼前,他是之前志工曾在牧羊女村可洛尼巷辦健康講座時見過,左右腳腳掌外翻,用三輪車代步的長子卡姆萊什(Kamlesh Das),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家有一個殘障的孩子已經夠辛苦了,馬爾蒂一家卻有四位!或許有人會問說,生一個就不敢再生了,為什麼生這麼多個?但他們不是一出生就有異樣的,有的是在七、八歲,有的到十幾歲才開始出現四肢無力、肌肉萎縮崎形,以致無法站立的病症。

在鄉村,沒有人教他們節育,更希望生出正常的孩子,就這樣一個接一個來人間報到。二十八歲的長女出嫁了,目前還有十四歲、二十歲的二個女兒和二十一歲的兒子身體健康,卻是失學、失業,賦閒在家。志工鼓勵大一點的四女兒出去找工作貼補家用,另一位最好能回到學校,學習更多知能,改變人生。

他們雖然也曾動過小手術,嘗試求醫或用土方來治療,卻無濟於病情。四月慈濟人接到訊息後,曾邀請醫師前去評估,醫師指出這些病情是基因問題,無法醫治,眼前只能從補助先著手。

馬爾蒂的先生是建築工人,每個月大約有五千多盧布(約合新臺幣一千九百元)的收入,政府則補助每人每月四百盧比(約合新臺幣一百五十二元)的殘障津貼,家中也飼養一頭牛可生產牛奶,出售後能貼補家用。但若遇到牛懷孕了,少了一個月近三千盧比的收入,根本不夠一家一個月約一萬二千盧比(約合新臺幣四千四百五十三元)的用度。因此,從5月1日起,慈濟開始給予他們三千盧比(約合新臺幣一千一百四十元)生活物資的補助。

馬來西亞志工黃釋玉(慮澤)代表送上物資給馬爾蒂,志工隨著她進入屋內了解其他的需求。馬爾蒂告訴志工,孩子靠著手部和臀部移動,手腳因為過度摩擦都生繭了,希望能提供有輪子的輔助工具和手套來幫助他們移動。再者,屋外雖然有水泵,但政府到中午就斷水,需要有水管連接水泵到屋內,並設置一個蓄水槽,方便下午與晚上取水。

聽到馬爾蒂的敘述,馬來西亞志工李權嬌(明緒)蹲了下來,仔細查看她女兒的手腳,測試她的疼痛感受及反射力,也看到開刀痕跡。萎縮變形的手幾乎沒有任何力氣,即使是用雙手拿個筆都有困難,筆不斷從指尖滑落,不斷滑落的不只是筆,是他們無力改變的匍匐人生。

第一次參與訪視和協助翻譯的本土志工阿德什表示,他從未見過這樣的人家,深感他們需要協助,雖然他一時半刻幫不上他們什麼,但能跟著志工一起來訪貧助人,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他也樂於繼續投入。

先天的基因無從改變,但慈濟人來了,生活至少能有改善;帶回他們的需求,團隊將進一步協助他們。李權嬌指出,這個家庭因病而貧,病又難以治療,只能先求其溫飽,帶來的物資中除了基本的米油麵粉,也有香料好讓烹調有變化。沒來菩提迦耶之前,她有些懷疑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一開始也有不知該從何下手之感。不過憑著多年訪視經驗,親身走過、看過後,李權嬌感覺自己還是可以為苦難的人提供協助。

「來到這裡很值得,要把握因緣去做。」就如出發前李權嬌讀到的上人開示:「一個人的善心是很微弱的『極微光』,所以要不斷啟發、凝聚點點『極微光』,成為讓人無法忽視的光亮,讓『極微亮』成為無量,照亮天下暗角,引導苦難人打開心門走出來,也將自己的極微光融入群體而發揮良能。」

新馬志工如小螞蟻般不斷朝向須彌山攀爬,一步一步,堅持信心、毅力和勇氣,終有到達目標的那一步。

圖左 :綁上慈濟旗的發放隊伍,浩蕩長地從旅館出發,準備前去載物資,再送到照顧戶家中。[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共識會議後恭讀上人開示,蘇祈逢副執行長提醒在座的本土志,要結合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幫助苦難的村民,所以需要他們一起加入。[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志工曾在牧羊女村可洛尼巷辦健康講座時,見過馬爾蒂三十五歲的大兒子卡姆萊什(Kamlesh Das),他左右腳的腳掌外翻,出門靠三輪車代步。[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志工前往雜貨店領取物資,每戶的物資從一千五百二十盧比到三千盧比不等。[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馬爾蒂的次子、次女和三女,他們的手腳變形萎縮,四肢無力。[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共識會議上,士楊(左後著灰衣者)協助向新加入的本土志工說明,這個月以募心募愛、推動「竹筒歲月」為主,重點是先表達上人和慈濟基金會對佛國子民的關懷,再做推廣。[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黃釋玉(左)恭敬送上物資給馬爾蒂(右),希望物資能讓一家獲得溫飽。[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第一次參與訪視和協助翻譯的本土志工阿德什(左)表示,能跟著志工一起來訪貧助人,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他也樂於繼續投入。[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馬爾蒂家的外面雖然有水泵,但政府到中午就斷水,需要有水管連接水泵到屋內,並設置一個蓄水槽,方便下午與晚上取水。[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