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慈濟孩子心已定 承擔傳承為使命

慈濟孩子心已定 承擔傳承為使命

E-mail 列印
「我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公上人,無論師公上人到哪裡,都要成為師公上人的護法,要這樣一直走下去……」6月17日,在證嚴上人授證後,符璦君於人人靜心祈禱中,默默許下心願。年紀雖輕,但她方向已篤定,發願生生世 世都在菩提中。

2023年6月15至19日,來自馬來西亞的符璦君在臺灣花蓮慈濟靜思堂參與「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第一梯」接受「師公上人」授證並給予祝福。

◎貼媽媽心 當小志工

紮著兩根髮辮,笑容可掬的符璦君今年二十九歲。原來她早在十三歲便穿著慈濟志工背心,跟隨母親梅寶蓮做慈濟。當時四十多歲的梅寶蓮不幸患上乳癌,病痛不但沒讓她消沉,反而激發她想為人群服務,於是加入慈濟大愛行列。乖巧的符璦君和哥哥及大姊很孝順,陪伴在媽媽身邊參與大大小小活動,包括環保、機構關懷、訪視、歲末祝福等。「只要媽媽想做的事,我們都會支持,看她做得很法喜,所以就跟著去了。」符璦君分享。

符璦君不諱言,媽媽是家裡的精神支柱,媽媽生病對家庭影響頗大。她慶幸在慈濟,了解無常隨時會出現,也學習面對生死,讓她比同齡的孩子還要早熟。「起初會問,怎麼會是媽媽?過去覺得媽媽對我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其實不然,無常會讓一切都沒了。因為感受到媽媽隨時會離開,所以想趁她還在時多聽話、多貼心,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時光。」符璦君說起心中一分不捨。

在善的環境薰陶下,符璦君變得更懂事,常懷感恩之心。尤其靜思語「缺角的杯子換一個角度看它仍是圓的。」是她的一帖良藥,使她經常換位思考、不輕易生氣,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我會開始感恩父母和別人對自己的付出。以前只看到自己所沒有的,現在會看到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媽媽在牆壁上貼一張白紙,要求我們每天在上學前寫上三件感恩的人事物。」符璦君把思緒拉回到那個年代,述說起當時媽媽用心良苦教導他們學習感恩。「開始就隨便寫,感恩太陽、感恩有飯吃、感恩空氣很好、今天可以上學……」語畢,她忍不住笑了出來!

符璦君在念中學時,透過大愛臺得知在慈濟有一名為「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慈青)的團體,也很渴望成為其中一份子。2013年,當她進入拉曼大學學院(現在的拉曼理工大學)讀大一時,一直期盼參加慈青團隊的因緣將成熟。一回,在學校食堂看見一位穿著慈濟制服的志工,她歡喜不已,趕緊向對方表明心意。自此,符璦君不僅活躍於慈青活動,也承擔聯絡人。

媽媽漸進式接引家人吃素,在符璦君十五歲那年,媽媽要求家人茹素七天,她嘴裡吃著菜,心裡卻想著香脆的炸雞,並和姊姊約好結束後馬上去享用炸雞。當符璦君迫不及待來到快餐店,咬下滿心期待的一口時,卻發現沒想像中快樂,充其量是吃肉的欲望作祟。她領悟:「原來吃素並不難。」十八歲加入慈青團隊後,獲知上人呼籲茹素,符璦君省思:「既然是善舉又做得到,為何不聽從師公上人的話呢?」她便茹素至今。

◎隨波逐流 如夢初醒

雖然清楚行菩薩道是人生方向,殊不知踏入社會後,忙碌的生活符璦君差點忘了初發心。那時她在一家大企業上班,同時以半工讀的形式進修碩士學位,生活緊張忙碌不在話下。「最要不得是以為自己還年輕,將來有很多時間做慈濟,即使認同師公上人的理念,卻希望優先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是因為心中沒有法。」符璦君慚愧表示。

猶記得在2013年,她以慈青身分遠赴臺灣參加全球慈青營隊,當時在上人面前發願,畢業後會回來慈濟承擔,「扛天下米籮」。儘管媽媽偶爾會提醒:「什麼時候要兌現對師公上人的承諾?」可惜奔波勞碌的符璦君漸行漸遠,直至2019年發生一場嚴重車禍方如夢初醒……

「車禍時,我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出來救更多的人。』當告訴媽媽車禍的事時,她並沒有安慰我,只說了一句『師公上人已經叮嚀你回來了!』」 符璦君毅然決然辭職,實踐初衷,即從事對社會更有意義的工作,於是回到母校拉曼大學學院當講師。她換工作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有更多時間做慈濟,朝受證的目標前進。

符璦君回歸社區當志工,不僅參與難民CBI計劃,亦承擔社區副組長。她坦言,事業和志業兼顧的過程不簡單,心裡時時掙扎、難取捨。她感恩母親一路陪伴,當其善知識。符璦君自我鼓勵:「不能一直把忙碌當藉口,一定要繼續做慈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可是慈濟的援助和關懷行動從未停歇。符璦君體恤年長的慈濟志工是高風險群,於是發揮年輕人的力量,挺身而出參與各種紓困計劃和支援行動,包括:防護面罩製作、COVID-19 CBI、K1K守望相助紓困計劃、Food Care社區關懷計劃等,她說:「師公上人說,這時候年輕人就應該走出來,尤其自己的工作沒受到影響,是有福氣的人,更要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我也怕病毒,但對的事,做就對了。」

2022年,住在沙巴州的母親被診斷心臟衰竭。符璦君明白「行善行孝不能等」,因而把父母接到吉隆坡同住,方便照顧。她沒因此減輕在慈濟的承擔,符璦君說:「記得師公上人說過,業力現前時,願力要更大。」

◎穩住初心 發願承擔

符璦君於2021年完成培訓課程,並順利被推薦受證,可惜疫情導致無法如期回臺接受上人的祝福。2023年6月14日,盼望已久的日子終於到來,她踏上心靈故鄉之土,圓受證的夢。

參與「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第一梯」,一連五天的課程,讓符璦君受益匪淺,彷彿打了一針強心劑,安住搖擺不定的心,越發清楚為何而承擔。她說:「承擔時難免起煩惱心,心還是不定。這次回來,看到師公上人非常孱弱,真的是用生命在教我們要精進。上課後,我深切感受到要有重量的承擔,才不會讓我在紅塵滾滾中隨波逐流。」

在清修士黃思浩的「安隱樂處,大依止處,動盪中的穩定」課程中,她領悟到淨化人心是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師公上人說佛法生活化,我們要把頭髮梳整齊,在外時注重戒律等,一舉一動無不是在說法。」

如今身為慈青學姊的她期許自己,向上承擔、向下傳承,加倍用心陪伴年輕的慈青夥伴,往下扎根,一代傳一代。

圖左 :符璦君(左二)明白「行善行孝不能等」,把父母接來吉隆坡同住,方便照顧。(符璦君提供)[攝影者:陳思妤]
圖右 :在清修士黃思浩的「安隱樂處,大依止處,動盪中的穩定」課程中,符璦君領悟到淨化人心是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攝影者:鄧亦絢]

圖左 :符璦君(左)感恩母親梅寶蓮一路陪伴,當其善知識。她自我鼓勵:「不能一直把忙碌當藉口,一定要繼續做慈濟。」(符璦君提供)[攝影者:陳思妤]
圖右 :符璦君(前排左二)在社區參與難民CBI計劃,關懷難民家庭。(符璦君提供)[攝影者:陳思妤]

圖左 :參與「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第一梯」,彷彿給符璦君打了一針強心劑,越發清楚為何而承擔。(符璦君提供)[攝影者:陳思妤]
圖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符璦君(左)在行動管制令期間發揮年輕人的力量,挺身而出參與各種紓困計劃和支援行動。(符璦君提供)[攝影者:陳思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