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關懷雲林榮家 慈少孩子體悟善與孝

關懷雲林榮家 慈少孩子體悟善與孝

E-mail 列印
「為什麼我可以對別人的爺爺、奶奶態度很好,對自己家人卻是口氣比較差?」

「阿公、阿媽年紀大了,各方面退化很快速,所以要常常跟他們做遊戲互動當復健,讓他不會那麼快就退化。」」

「回去之後,要把握時間 跟阿公、阿媽多多聊天,就像我在這裡對待其他的阿公、阿媽一樣。」有幾位雲林慈少班的孩子這樣自問著。

6月11日是本期課程圓緣,特別安排在上午前往斗六榮民之家(簡稱榮家)與長者們互動。十八名慈少孩子與十二位隊輔爸爸、媽媽,唱歌跳舞、帶動按摩操及騎獨輪車表演,共唱懷舊老歌鄧麗君的成名曲〈小城故事〉,引起阿公、阿媽共鳴,回味一下年輕時流行的歌謠,藉課程啟發孩子的孝心與善心,讓孩子落實行善行孝於生活中。

◎帶活動秀特技 帶給爺爺奶奶歡樂

因國內疫情之故,慈少班榮家關懷已暫停兩年,此次關懷大多數的孩子第一次參與,起初顯得生澀陌生,經隊輔爸爸、媽媽引導鼓勵,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尤其兩位慈少主持人李季薇和吳毓婷,十多歲的國中生,講臺語也「不輪轉」(臺語),為了更接地氣,還是努力學用臺語主持。

志工李麗華媽媽和李青娀媽媽唱著:「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懷舊老歌,帶動現場氣氛,榮家爺爺、奶奶雙手跟著打拍子。

另一首〈不老歌〉:「人生七十才開始,八十滿滿是……」李麗華告訴長者們:「不管實際年齡已八、九十歲,證嚴上人說要把五十歲寄壽量銀行,所以,大家現在都二、三十歲而己,我們的心態要健康、要正向。」

「要活就要動」,現場慈少孩子帶動「十巧手」,牽著阿公、阿媽的雙手,拍拍敲敲、打打捏捏,將手心、手背、指尖、虎口及眼部、耳朵一起按摩,讓身體更健康。

接著,由兩位自小學即開始學獨輪車十餘年的蘇玄樺(姊姊)和蘇子軒(妹妹),現場表演「獨輪車」特技,騎向前,再向「後」騎,雙人搭手繞圈,輕盈俐落的身手,操控自如。「哇!」現場阿公、阿媽很驚喜,掌聲不間斷。

從小參加北港兒童班,國中參加慈少班的禪定隊蘇玄樺,因為課業關係,疏於和家裡的阿公、阿媽互動,榮家之行,他深深體會到:「阿公、阿媽年紀大了,各方面退化很快速,所以要常常跟他們做遊戲互動當復健,才不會那麼快就退化。」蘇玄樺告訴自己:「回去之後,要把握時間跟阿公、阿媽多多聊天,就像我在這裡對待其他的阿公、阿媽一樣。」

智慧隊的蘇子軒,從小學五年級就跟著姊姊由兒童班到慈少班,除了表演獨輪車,也和阿公、阿媽一起唱歌跳舞,「阿公、阿媽行動不方便,沒辦法一起跳,但是很捧場,一直幫我們打節拍,他們唱歌非常好聽,我聽了也陶醉在其中。」

活動一個半小時,這一群年輕有活力的慈少孩子,已漸漸融入與阿公、阿媽近距離親切互動,幫他們搥背按摩、聊天。其中一位奶奶笑得合不攏嘴讚歎說:「看到他們,好像看到自己的阿孫。」手牽著慈少孩子,希望大家下次能夠再來看看他們,與他們互動。

◎榮家關懷 反思行善與行孝

從國小五年級到現在高二,持續參加慈少班的禪定隊周育俊,疫情前以學員的身分到榮家關懷,現在以學長身份陪伴學弟、學妹。

「來榮家之前,蠻害怕學弟、學妹因沒經驗,無法炒熱氣氛或害羞不敢跟長者互動。」活動現場卻讓周育俊感到很意外,「大家卯足全力,勇於表現自己,去互動、聊天,看了很欣慰,希望藉活動讓他們更加成長,這股活力,不管是帶營隊或關懷長者,都可以游刃有餘。」周育俊很有信心的說。

「因為疫情隔了兩、三年沒到榮家,今天看到爺爺、奶奶,像是許久未見面的家人一樣。」許智崴有種特別親切的感覺,用微笑、話家常方式,牽起奶奶的手一起動一動,在爺爺、奶奶耳朵旁輕聲細語對話,和他們打成一片。

榮家奶奶感動的說:「我有一個孫子也和你一樣讀高二,在外地讀書……你們年紀相仿,就像我的孫子一樣……」奶奶許久沒見到孫子,把許智崴當成自己的孫子般看待。

「榮家奶奶跟我講了很多她小時候的故事,書讀沒多久,因為戰爭被迫停學……在日治時期是如何艱辛過日子……」享受著跟爺爺、奶奶互動的快樂感覺,也讓許智崴覺得:「現在可以上學真的很幸福。」

「為什麼我可以對別人的爺爺、奶奶態度很好,對自己家人卻是口氣比較差?」參加幾次榮家關懷活動後,許智崴反思:「以前長輩叫我做事情,我經常跟他們大小聲,態度不好,也不耐煩,來過榮家之後,我知道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和家人溝通、用講的,聲音也會放軟一點。」

經由參加榮家活動,許智崴改善自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相處對話方式,落實在生活裡,用行動來表現,誠如證嚴上人說過孝敬父母,不僅物質奉養,還要服從、尊重,才是既「孝」且「順」。

◎孩子微光成炬 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班主任程宗熙回憶,初期慈濟營隊轉變至今慈少班的因緣,自己有四個孩子,要參加慈濟營隊都要回到花蓮,名額有限僅一、二位,希望也能有屬於雲林的營隊,「自己的孩子好,別人的孩子也要好,因而發起辦慈濟營隊。」

2002年才有現在雲林聯絡處這塊地,開始在雲林聯絡處辦營隊,初期克苦克難,軟硬體不足,邀約三重羅美珠師姊幫忙,從北區邀一群慈少,當晚孩子就陸續趕到雲林聯絡處報到,如此的動員力,讓程宗熙非常感動,觸動內心,當下決定雲林也要有慈少班。

「考量慈少是國、高中生,跟國小孩子年齡較相近,由他們來帶動兒童班或兒童營隊,互動效果比較好。」程宗熙表示這是當初成立慈少的想法與因緣。

要如何訓練這一群孩子?程宗熙向當時臺北三重志工羅美珠取經。透過營隊模式,給孩子一個舞臺與表現的機會,培養的過程,安排榮家等機構關懷,將平常訓練的才藝、帶動唱,上臺表演;這過程,孩子們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

程宗熙眼神堅定的期許:「希望來參加慈少的孩子,可以懂得孝順父母,也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像螢火蟲一樣做微光的貢獻,微光成火炬,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圖左 :斗六榮民之家頒發感謝狀,由慈少班學員長吳家毅代表接受。[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李青娀媽媽唱老歌〈小城故事〉,引起榮家阿媽共鳴,阿媽唱得特別大聲。[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許智崴牽著阿媽的手一起動動手、動動腳,阿媽看了慈少孩子就像看到自己的孫子,很開心。[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除了唱歌跳舞,伍泓銘還帶長者一起做健康「十巧手」,捏捏耳朵,讓耳朵穴道暢通。[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蘇玄樺(右)和蘇子軒(左)兩姊妹跟隨爸爸學獨輪車十多年,表演技巧純熟,臺下掌聲不斷。[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隨著口號節奏,如果你要吃麻吉呀,請你用力的捏一捏,志工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為長者搥背、按摩。[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慈少班課程圓緣,下午參觀雲林聯絡處瘋狂科學家特展,為活動畫下圓滿句點。[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程宗熙爸爸請孩子們一組一組示範食的威儀,二位孩子動作標準到位。[攝影者:蔡宜達]
圖左 :慈少班於活動圓緣時,頒發全勤獎給四位全勤孩子蘇子軒(左二)、蔡博軒(左三)、吳家毅(右二),周育俊(右一),以茲鼓勵。[攝影者:吳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