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印度志工從地湧出 期待擔綱挑大樑

印度志工從地湧出 期待擔綱挑大樑

E-mail 列印
「我是慈濟在菩提迦耶的第一顆種子,是上人的好弟子。」每次向初相識的志工自我介紹時,士楊(Vivek Kumar)總是如此開場。精通印地語和英文,又到臺灣學過中文,讀寫都不是問題,是新馬慈濟志工團隊和本 地人士,相互溝通時很重要的橋梁。

2021年3月與慈濟結緣的他,疫情期間,見苦難的菩提迦耶賤民村落,因封城緊縮,生活陷入困境,向慈濟基金會求援,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第一顆種子 隨時隨處說法

慈濟志工的行程沒日沒夜,士楊也跟著到處奔波。新馬志工通曉英語,但本地村民會說的不多,許多時候需仰賴他以本土語言溝通;有了他,跟商家需要議價也容易多了。

他以自己是慈濟人自豪,志工入村訪貧關懷時,他總跟著並順道帶動「竹筒歲月」,不論其發心的金額多寡,向著投盧比入竹筒的鄉親,恭敬地一鞠躬,這是他對所有發善心者的標準動作。士楊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村民受感動而願意領取竹筒日存盧比,他也將領了竹筒的村民姓名記在筆記本上。

有一次,志工入村勘查需要修繕的照顧案,他把握因緣拿出竹筒,向喜歡圍觀的村民募心募愛,激勵大人小孩都來投愛心。一位長者緊跟著志工,似乎是希望尋求援助,卻始終不願拿出銅板或鈔票投竹筒。士楊說動了他,他從裹裙一角,拿出私房錢,跟士楊換成小鈔,一投就是十盧比,而且再也不提需要幫助。

未婚的士楊,很喜歡小孩,村裡的小孩也喜歡跟著這位大哥哥,總見他身後跟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小朋友,他會叮囑孩子和家人日行一善,孩子心清淨,幾位十來歲的孩子答應他,願意加入行列。小孩子在一起,難免起口角,譬如志工7月11日幫塞納尼學校(Senani Samaj Seva Ball Jagrup)辦運動會時,在一旁的孩子玩著玩著,卻「相撲」起來,難分難解。他見狀過去,幾句話就讓他們握手言歡,抱在一起。

有士楊在的地方常有歡樂聲,他也很會擺「pose」,粗曠身形加深邃輪廓,很有模特兒的架式,更有演戲的細胞,活動需要他上場,馬上就能掌握精髓,隨時隨處說法。祈願他持續勇猛精進,讓菩提迦耶的慈濟生根茁壯,大庇此地眾生俱歡顏。

◎第二顆種子 愛留故鄉

「阿瑪爾(Amar),明天早上七點需要一輛嘟嘟車去市場。」、「教育組早上八點出發,去如心法師的阿難愛心小學和蓮花學校,有六個人。」、「慈善组會去災區帶受災者去找供應商,三點出發。」、「明天早上九點醫療組要帶照顧戶去迦耶(Gaya)就醫,名單如下……」不同於臺灣多數人習慣使用Line,新馬志工是用WhatsApp和Telegram這二個通訊軟體傳遞訊息及活動照片,並透過WhatsApp告知本土志工阿瑪爾,請他協助安排嘟嘟車。

因這裡沒有捷運或計程車,公車少之又少,且總是擠滿了人,最多能搭載五個人的嘟嘟車就成了出入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不同的時間點,讓嘟嘟車準時到旅館門前,載志工來回,阿瑪爾是志工和嘟嘟車司機間重要的聯絡人。

不單如此,同樣通印、英、中三語的他,也是不可或缺的翻譯人才。「我的中文不是很標準,因為教的老師是印度人。」阿瑪爾比較習慣跟志工用英語溝通,但跟他說中文也是可以理解,只是說起來帶著印度腔,但已經很好了。他是在兩年多前因著好友士楊的遊說,不斷向他「灌輸」說著慈濟助人的事蹟,選擇放棄在新德里較優渥的待遇,回到故鄉承擔起慈濟的職志合一。

阿瑪爾有一顆善良柔軟的心,再怎麼操勞都不會抱怨。協助翻譯時對方如果答非所問,露出的表情令人發噱。與新馬志工互動這幾個月來,年長的志工視他如子侄,他也覺得跟志工有一家人的感覺,再辛苦他都願意和家人一起分擔分享。他很想像士楊一樣有個中文名字,而不是音譯的阿瑪爾。「我覺得你的中文名字可以取『太陽』,因為你像太陽一樣給人溫暖。」新加坡志工陳秀珠(明迎)這麼認為。

馬來西亞志工黃釋玉(慮淨)則說:「你應該叫『寶貝』,很多志工都把你當兒子看。」一旁的黃嫊桃(明嫊)聯想到尼泊爾本土志工的名字,或許可以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幫菩提迦耶的本土志工取名。不管怎麼稱呼,阿瑪爾最不變的身分就是上人的好弟子,待哪日回臺灣,親手接過上人授證的法號,會是生生世世與慈濟人相認的印記。

不但要跟著慈善、醫療和教育各組東奔西走,士楊將真善美的拍攝工作交給了他。拿起手中以前從沒摸過的相機,他試著記錄志工在菩提迦耶的足跡。「我很感恩文輝師伯,他教我很多。」阿瑪爾念念不忘馬來西亞真善美志工楊文輝教他如何取景,如何把握剎那,留下永恆。「阿瑪爾拍得很好!」臺灣來的真善美志工葉晉宏稱讚他,有他幫忙跟拍,讓許多珍貴鏡頭不會漏網。

「我不會離開菩提迦耶,我要留在這裡做慈濟。」阿瑪爾篤定地說。媽媽往生時,他因為還在新德里工作,沒來得及在臨終前陪伴媽媽,是他心裡難以抹滅的遺憾。哥哥因為腿受傷而跛腳,人生轉了個大彎,如今和爸爸在摩訶菩提寺外擺攤做小生意。孝悌的他,希望能跟他們多相處,更想盡己之能,讓苦難的村民能夠翻轉。

◎理念相同 同行菩薩道

原本是本地一位善心的畢里吉(Brij Bihari Kumar)醫師助理的恩德拉吉(Endrajeet Paswan),因為慈濟人,轉換了人生跑道。畢里吉醫師固定在村裡為無錢就醫的村民義診,施醫施藥,恩德拉吉很喜歡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助人。

新馬團隊認識了畢里吉醫師,隨之認識了他,邀請他加入團隊。他看到那麼多慈濟人來到菩提迦耶,熱切地幫助村民,覺得很有意義,與自己的心念不謀而合,沒有考慮太多就跟著成為一員。不過他還是跟老東家維持著很好的關係,當有鄉親需要給畢里吉醫師,透過義診給予建議時,他會在旁協助,因為藥品的位置,他一清二楚。

恩德拉吉主要搭配醫療組,到村裡做健檢、健康宣導,和陪伴鄉親就醫,協助與醫師和診所溝通。不若士楊的靈活,也不像阿瑪爾易於與志工互動,林金燕(慮燕)護理師和陳秀珠眼中的他「是個『古意』人」,不過他很願意學習,也很有耐心,遇到個案行動不便,他都會主動攙扶上下車,給予協助。

牧羊女村(Bakrour)、思龍加村(Silaunja)和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等幾個村裡的醫療個案很多,他來來去去本地或迦耶市區的診所和醫院協助就診。看完醫生需要打針、提醒準時用藥或追蹤關懷,也都是他的工作之一,很忙,但恩德拉吉還是甘之如飴。因為,能和一群好人一起工作,他覺得這是人生難得的機會,他要好好把握。

除了他們,還有一位一定要提的本土志工,雖然他因為有正職,偶爾才穿上志工背心,但他可是志工很重要的夥伴。他就是嘟嘟車司機們的窗口拉賈(Raja Babu)。

「再回來看到他,我覺得他的面相都改了,變和善了。」相由心生,馬來西亞志工黃嫊桃形容再次見到拉賈的印象。志工初來乍到,起初是由馬來西亞志工郭糧鳴安排交通,拉賈則是固定載送志工的司機。剛開始,他對新馬志工感到很「莫名其妙」,因這群人從國外跑來,不是來觀光朝聖,也不是像其他慈善團體,蜻蜓點水給予村民一些物資就離開了,竟然是要常住在這裡做慈善工作。

跟著志工進進出出,看到志工是真心在這裡助人,原本只是雙手抱胸、冷眼旁觀的拉賈被打動了。發放的物資很重,志工又多是白髮蒼蒼,重物拿不上嘟嘟車車頂,他開始出手相助,愈做愈歡喜,也正式成為了慈濟在菩提迦耶的第一個會員。志工很習慣他的出現,尤其大隊人馬要出門時,他是領頭羊,有他在安心許多。

七、八月是菩提迦耶旅遊淡季,有了慈濟固定的行程,拉賈和幾位嘟嘟車司機有了穩定收入,他很是歡喜。那麼到接近年底旺季時,他會不會忙著做生意,而不再協助志工了呢?拉賈回答說:「不會,你們有需要的時候,我還是會幫忙。」幫忙慈濟人就能讓更多貧苦鄉親得救,他願意同行為善。

還有更多心存善念的人,陸續加入志工隊伍,「普令一切,發菩提萌」,在新馬團隊鍥而不捨的努力下,菩提迦耶的慈濟志業一定會愈來愈「膨膨大」,「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令功德樹鬱茂扶疎增長。」

圖左 :本土志工恩德拉吉(穿志工背心)協助醫療組至牧羊女村做健檢,幫忙確認村民名單。[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不論發心的金額多寡,士楊(右)恭敬地向著投竹筒的鄉親一鞠躬,這是他對所有發善心者的標準動作。[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士楊(左)勤於募心募愛,讓長者拿出私房錢來投竹筒。[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恩德拉吉(右)原本是畢里吉(Brij Bihari Kumar)醫師(左)的助理,因為慈濟人,轉換了人生跑道。[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林金燕護理師(前)、志工陳秀珠(左二)協助一位需要醫療的法師就診,阿瑪爾(右一立者)和恩德拉吉(左後穿志工背心者),幫忙跟法師說明醫生的診斷。[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本土志工阿瑪爾(左)接下士楊交給他的相機,承擔真善美功能,捕捉慈濟在菩提迦耶的志業足跡。[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阿瑪爾的爸爸和哥哥在摩訶菩提寺外擺攤做小生意,志工開心與他們合影,祝福他們生意興隆。[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嘟嘟車司機窗口拉賈從冷眼旁觀到因被志工感動,主動協助搬重物並成為會員,連面相都變和善了。[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士楊排解孩子們的紛爭,讓他們握手言和,互相擁抱。[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