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親師生共好 班級經營會更好

親師生共好 班級經營會更好

E-mail 列印
2023 年7月慈濟大愛幼教老師成長營,於7月8日至10日在臺中市大里靜思堂舉行。第二天7月9日的第二堂課,由李靜秋老師以「相親相愛有妙方」為題,為來自全省七家慈濟大愛幼兒園及兩家托嬰中心,共一百零八 位老師分享。

◎家長是教育合夥人 親師關係重在和諧

「如何在幼兒園營造相親相愛、自然、舒服、大家共好、互相幫助的氣氛?」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二十三年的李靜秋老師,話匣子一開,立即吸引大家的目光。李老師說:「許多狀況無法讓人相親相愛,卻必須嚴肅以對。」她就家長、共好夥伴及天賦異稟的孩子,分享班級經營與實際的練習。

李老師強調,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家長可以透過各種管道,獲得許多對教育的想法,所以家長對教育有他的堅持。因此,李老師認為家長是「教育合夥人」,教師與家長必須互相溝通與協調。

在公立幼兒園服務二十三年的李靜秋表示,學校必須收一定比例的特教生,加上潛藏的特教生,因此她發現特教生越來越多,每學年、每班幾乎會收二至五個。有長久教學經驗的李老師,稱他們是「天賦異稟」的孩子,她認為「如何塑造穩定的環境」,是讓孩子學習的首要條件。

◎見樹又見林 互助成就共好

李靜秋特別提醒學員,遵守「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倫理守則」與「中華民國幼兒教育專業倫理守則」,會發現「尊重接納、公平正義、負責誠信及關懷合作」四個核心價值。李老師強調,發現孩子不當的行為,必須看到其背後的成因,才能解決問題。

近日媒體報導幼兒園餵藥案,在眾聲喧嘩的時代,有民間團體的老師提出,「不要餵藥好了!」但是幼教法明文列出,老師有餵藥的規定。所以經營者、老師及家長的角度不同,所發出的聲音都會在網路上發酵。因此,如何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顯得非常重要。

「這必須先建立信任關係。」李靜秋以自己服務的學校為例,開學前建立班級網站,介紹班級及教學的狀況,以及老師的教學信念,讓家長方便看到老師的班級布置、課程規劃及相關的互動。其次「展示學校運作,讓家長了解安心」、「從家長的角度說明」及「危機處理」三大方向著手。李靜秋強調,在校不論發生任何事件,一位老師必須先安頓幼兒,另一位儘快求援。而教室發生危險時,一定要先照顧到老師的身心狀況,才能安頓好孩子。

大愛幼兒園的口碑,由家長、志工的參與而建立。相對情緒化的言詞,需經過沉澱再以書面的回應為佳。在多元文化的社會,透過尊重,與家長的教養觀取得平衡;透過圖片、活動報告、學習檔案等的呈現,讓教育透明化。

李靜秋特別提醒,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到學校時必須先檢查他的身體,如果家庭真的有問題,老師一定要通報,以自我保護。若遇到窮追不捨的家長,最好放下堅持,不要跟他結下不好的緣。工作夥伴間,主教與助理善用專長搭配課程,唯有彼此尊重,才能處理突發狀況,如此透過互助成就共好。

◎天賦異稟的孩子 走入他的思緒

雙重課程目標,就是促進該領域知識跟經驗的獲得,同時催化相關的語言學習和思考發展。李老師舉例說明,看到靜思語,同時學到靜思語的道理,也學習文字的意義。同樣的道理,幼兒閱讀,如果也能身體力行,這就是雙重目標的課程。

對自閉症的孩子,李靜秋老師提醒,「要讓他了解你的明白。」找出他的行為模式,建立正向的儀式,再者透過多元學習,發掘他的天賦,時常給予愛的抱抱。

李老師就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為例,上過體能課後,以「上廁所、洗手、刷牙漱漱口、完成了」的順序,先口頭說明、提示重點,再書面呈現重點。特殊的孩子要增加不同形狀的標示重點,透過肯定的語句、具體而看得見的即時獎勵,促使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重要的是,必須與家長分享,鼓勵家長一起幫助孩子成長。

◎班級經營 首重作息

李靜秋融合教學理論及實務經驗,分享班級經營。她首先從作息的安排,進入師生的互動。她強調,如果教學方法對孩子是友善的,相對的對老師也是友善,反之,就不一定是好方法。

正式的課程以外的稱「空白課程」,李靜秋說,它在班級經營裡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教學環境布置,即為「空白課程」;複雜的布告欄,恐影響孩子的學習,讓效果大打折扣。

環境的動線與標示,必須減少繞道或排隊;圖書盒上的標示,需能引導孩子閱讀後,順利回歸到書架。李老師說,作息之預告,在班級經營中很重要,尤其對特教生而言。例如同樂會以愛心標示;要打針時,一定要預先讓學生有心理準備。互動時好好說話,不要說「不」,多用「你需要幫忙嗎?」「如果你(怎麼做)會更好。」等正向的語言。

◎破除原模式 建立新模式

李靜秋老師擬訂了四個案例,讓學員利用身心寬暢時討論。她強調換位思考、整合孩子重複的問題、打破負面模式及建立正向儀式,就背景因素、立即前事、行為問題、行為後果及行為功能等四項進行討論。

第十七組,就案例一進行討論。案例一的情境是:小熙在用餐時,常是班上最後幾個吃完的孩子之一。除了嚴重的挑食外,他會一下子摸桌子底下,接著摸桌子邊邊;一下子摸手帕,再摸一下餐盤裡的食物。當他在老師提醒下吃了一口,卻又開始直視前方,忘記咀嚼,發呆三分鐘以上。

楊繡姍代表第十七組發言。該組討論出「可以增加他專注力學習」的策略。提出均衡飲食教育,改善他的挑食習慣;針對小熙飲食時東摸摸、西摸摸與挑食的行為,他們提出再教育;如果孩子可以在時間內完成用餐,可以適時的鼓勵與讚美。

李靜秋老師再行補充,針對小熙每次都最後吃完的生活模式,可以找出他東摸西摸、不專心的原因,來試著打破小熙的模式。倘若只有口頭讚美與勸告,對他來說很抽象,必須讓孩子清楚其造成的後果。因此建議這組,必須擬訂出讓他不要習慣吃最後的具體策略。

第十組的林翠茹提出用計時器,來督促小熙的進步。其次,可以減少食物量,或是改變食物種類,而且讓孩子知道,老師是用這個方式在幫忙他。曾怡珍接著提出,讓他從這些方法裡破除吃最後的模式後,他就可以當小老師,建立他的新模式。

李靜秋老師說,直接寫「一口接一口,一口接一口,越吃越順口」提醒卡,貼在他的桌子上,也是很好的方式。只要他的眼睛看回桌子,就會看到卡片內容,及時、立刻的提醒,建立新的儀式。

◎協同老師 完善班級經營

來自高雄大愛幼兒園的彭柔恩,是今年「正修科技大學與慈濟基金會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計畫」的畢業生。她獲得兩年的公費補助,所以一畢業就到大愛幼兒園服務。

彭柔恩最大的收獲是班級經營,且認為特教生比較難以處理。她目前雖只接觸行政,但是經過幾個月的觀察,發覺到有一個特殊的孩子進步很多,經過學習後,已從不會摺棉被,目前已經能自己摺棉被,所以應歸功於班級的兩位協同老師。

彭柔恩不捨現在特教的孩子越來越多,她慶幸自己能學習到這堂課的技巧,將用於即將在八月帶的小班。尤其班級經營中的教室布置、學習作息表的製作,可以讓新生更快地融合到班級團體,而不會有生疏的感覺。

服務於花蓮大愛幼兒園半年多的施宇庭,對於帶班已經有基礎的概念,但是在透過老師實例的講解,以及實際的技巧操作後,讓她更有概念。施宇庭認為,李靜秋老師所舉例的狀況,與她每天在幼教現場遇到的狀況極為相似。她班上也有特教生,以往透過相關策略,一路跌跌撞撞,也嘗試用各種方法分析小朋友的行為。她開心地說,透過這堂課的學習,她已更有方向去幫助特教孩子,改善他們的行為。

李靜秋老師最後提出,她對從事幼教工作夥伴最大的期許,「把事情做完、把事情做好;用最少的時間,把事情做得更好、開心完成最好。」

圖左 :彭柔恩慶幸能學習到這堂課的技巧,將用於即將在八月帶的小班,讓新生更快地融合到班級團體裡。[攝影者:吳明土]
圖右 :施宇庭很開心地說,透過「相親相愛有妙方」課程的學習,更有方向可以幫助特教孩子改善行為。[攝影者:吳明土]

圖左 :林翠茹提出,要改善飲食慢的孩子進食習慣,可以減少食物量,或是增加他喜歡吃的、減少不喜歡吃的食物量。[攝影者:吳明土]
圖右 :來自全省七家慈濟大愛幼兒園及兩家托嬰中心學員,專注聆聽「相親相愛有妙方」課程,並記下重點。[攝影者:吳明土]

圖左 :李靜秋老師以「相親相愛有妙方」為題,為來自全省七家慈濟大愛幼兒園及兩家托嬰中心,共一百零八位老師分享。[攝影者:吳明土]
圖右 :楊繡姍代表第十七組分享討論有挑食習慣,吃東西比較慢,又比較不專心,比較缺乏專注力的孩子,提出均衡飲食教育,如果孩子可以在時間內完成用餐,可以適時的鼓勵與讚美。[攝影者:吳明土]

圖左 :來自全省七家慈濟大愛幼兒園及兩家托嬰中心,一百零八位老師,聚集大里靜思堂,聆聽李靜秋老師分享「相親相愛有妙方」。[攝影者:吳明土]
圖右 :曾怡珍提到,針對挑食的孩子,讓他從生活中學習。一旦他破除吃最後的模式後,他就可以當小老師,建立他的生活新模式。[攝影者:吳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