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從鄉村到市集 菩提迦耶「竹筒歲月」入人群

從鄉村到市集 菩提迦耶「竹筒歲月」入人群

E-mail 列印
「我今天有很成功的故事,因為我把『bamboo bank』都推出去了。」7月10日晚餐時間,本土志工士楊(Vivek Kumar)一進餐廳,眉飛色舞地跟在座志工分享。

「是什麼成功故事說來聽聽?」志 工們問。

「因為我把二十個竹筒都推出去了。」用著有點印度腔調的中文,士楊開心地說著。

「這麼厲害!」志工們讚歎他。「我每天都很厲害,不要小看我了,因為我是上人的好弟子。」法號「濟弘」的他,弘法果然有一套。

◎佛心師志 翻轉佛國

原來這一天(7/10)下午,士楊和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賴漢心(慈華)、葉真珠(慮珠)、郭玉梅(明藹)、黃曉清(慮曉)及慈青林宛詩等人,結合本土志工維卡什(Vikash),加上村民大德甘滿季(Gain Manjhi)、瑪洛(Malo Devi),再度前往牧羊女村(Bakrour)拜訪村民,推動「竹筒歲月」,也就是本地稱之為「bamboo bank」的募心募愛,獲得很好的成果。

每到一家,志工會出示手機上的上人法照,說明上人希望佛國子民,生活能改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志工因此而來的緣由;更要說的是,上人在近六十年前,帶動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買菜錢,點滴匯聚,到如今已幫助了全世界一百二十八個國家。村民聽了很受感動,儘管他們都是貧窮人,甚至遭其他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所輕賤,被視為「不可接觸者」,只能從事低下卑賤的工作,所得微薄,但他們的愛心卻不輸人。

其實早於1947年印度獨立後,新立的憲法第十五條就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十七條更明文廢除「不可接觸制」,且設有保障民額,來確保賤民受教育和求職的權力,議會也保留了席位。1997年和2017年,印度先後民選出賤民階級出身的總統納瑞雅南(KRNarayanan)和柯文德(Ram Nath Kovind),卻無改多數賤民世襲的身分及地位。

根據聯合國的估算,2023年5月,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十四億,躍居世界第一,但各種統計顯示,至少有六分之一甚至達四分之一的人,過著難以翻身的貧賤生活。「翻轉佛國」的使命,如同小螞蟻想要爬上須彌山,何其艱難,何其不容易,但新馬志工秉「佛心師志」,誓言前來印度做「真善知識」和「不請之師」,勤耕「大良福田」,祈能使眾生「安隱樂處」。因此,除了幫助村民,也要讓他們轉為手心向下的人,「竹筒歲月」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

看到村民住在昏暗的茅草屋或土角厝裡,與屋外滿地垃圾和牛糞為伍,卻沒有抱怨,可以說他們安貧、樂天、認命,一直以來就是過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活。但是下一代呢?全身赤裸或是衣衫襤褸的孩子在村子裡天真的嬉戲著,他們還要繼續像祖先一樣過日子嗎?

新馬志工們非常不忍,很捨不得,想要「廣淨佛國」的心更加「堅固不動」,有士楊帶頭說明,本土志工緊追其後,團隊每天「衝衝衝」地向前行。「一生無量」,士楊相信,在大家努力推動下,竹筒會被更多人接受,本土志工的隊伍也會有更多有心人加入。

◎用心推竹筒 喚起愛心

走訪了村落,當然不能漏掉人潮聚集的市場和大街。7月12日早上七點,十四位志工來到牧羊女村的早市,也就是批發市場,準備走入人群,去向民眾說慈濟、分享愛。

下了嘟嘟車,酒店前的廣場停了一輛警車,人民保母好奇地看著這一群人。機不可失,志工上前介紹「竹筒歲月」。沒幾分鐘,女警拿出鈔票投入竹筒,感恩他們的愛心,志工們一起跟他們拍下美照。在印度要找人拍照不難,不管是大人或小孩,看到鏡頭往往不會閃躲,還會露出笑容讓人拍或合影。「喀擦!」真善美志工葉晉宏已經不知拍下多少這種「Khuśī khuśī(happy)」的快樂畫面。

志工分兩組向擺攤的村民勸募,他們聽了通常是毫不遲疑地取出銅板或鈔票來。採購的民眾站在旁邊聽著聽著,主動掏腰包的大有人在。但是也有人拿不出錢來,表示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捐。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黃曉清告訴她沒關係,再請她把手按在竹筒上,虔誠為自己、也為有需要的人祈福。志工一起伸出手與婦人共同祈禱後,黃曉清低頭頂禮,感恩她的虔誠一念。小小的舉動,令看到的民眾和志工很是感動。

黃曉清表示,婦人說她沒辦法捐時,當下想起在馬來西亞向難民和遊民勸募,曾採取過的方式,以此鼓勵他們只要心存好念,依然可以助人助己,婦人也真的存好心發好願。黃曉清真心祝福婦人的生活能越來越好,有能力可以助人。珍惜前來佛國的因緣,她積極付出,期待佛陀故鄉正法回歸,萬民安居樂業。

感受村民的純樸,雖然不富裕,卻都願意小錢行大善。有的民眾只是站在旁聽,就主動響應,行善聚福緣。就如理髮店老闆普拉莫德(Pramod Sharma)雖然忙著理髪,仍耐心聽竹筒的意義,並馬上認領一個竹筒放店裡。一家商店Rajesh Kirana Store老闆阿倫(Arum Kumar),聽了士楊關於慈濟行善近全世界一半的國家後,馬上投竹筒,並認領一個竹筒,開心接受志工訪談。

不管是機車行的小老闆還是賣小吃、煎餅或炸物的老闆,都很熱心接下竹筒,志工邀請其中幾位接受採訪,只要是有空檔,他們都不會拒絕。基本上他們很認同一盧比、五盧比地匯聚愛心,用眾人的力量來幫助苦難人。

走上二樓店家,雜貨店老闆米拉(Meera Devi)和太太專注看著志工郭玉梅手機上,前一天在塞納尼學校(Senani Samaj Seva Ball Jagrup)辦運動會的畫面,他很受感動,也了解慈濟是真的在幫助村民和孩子。他不僅收下竹筒,還表示願意加入志工行列。溫度越來越高,志工全身都在滴汗,但內心卻是充滿喜樂,感受這是一個有愛有希望的地方。團隊帶了十六個竹筒,計有十一個商家認領了竹筒,五個帶回的竹筒裡,共募集到七百四十二盧比(約合新臺幣二百八十元)。

馬六甲慈濟志工陳姳樺表示,志工來到佛國,雪隆分會蘇祈逢副執行長與志工商定每月推動主軸,七月選擇「竹筒歲月」,八月則是「靜思語」。因此,志工除了先前在村落裡鼓勵村民領竹筒,從今天起開始要走入人潮更密集的市集,募集更多的愛心。

爽朗的笑容加手勢,是陳姳樺(慮時)入群時的最佳「body language」,她說雖然彼此語言不同,卻能因此心意相容。儘管蒼蠅滿天飛,她還是勇於嘗試在地美食,讓村民看到自己是跟他們「一國的」,藉此拉近彼此距離,也更能貼近他們的心,讓他們因感動、心動而付出行動。

募心募愛告一段落,陳姳樺和士楊轉往附近的雜貨行,順道幫忙取醫療組要用的物品。自然也不能錯過讓經常互動的雜貨行老闆巴巴烏(Babau Agiawal)投竹筒,成為愛心商店。不僅如此,陳姳樺請老闆把顧客喝完的寶特瓶留下來,讓志工來回收,因為此地的環保志業已經開始啟動,需要更多人來配合。老闆欣然同意,因為慈濟人一再來向他採購要幫助村民的物資,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裡,能夠盡一分力量,他樂觀其成。

做好事大家一起來,巴巴烏老闆不僅自己日行一善,還呼籲更多人一起來,有上門的顧客,他都會邀請他們共襄盛舉,若不是很了解的,他會用手機裡的志工身影,讓顧客了解慈濟在做的事。當志工再度光臨市集推竹筒時,他還主動協助跟鄰近的商家說明。因為要開店,他沒有時間穿上志工背心沿街說明,不過他願意向每一位有緣人說明慈濟的理念。

有商家問:「你們拿到這些錢會怎麼做?是拿回臺灣和馬來西亞嗎?」當然不是,慈濟一貫「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所有募到的愛心善款,會用在當地,待哪日村民更有能力能夠幫助其他國家受災難的人時,就像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敘利亞的學生,回饋臺灣的地震和幫助烏克蘭難民,又或非洲的「黑珍珠」們也是。

「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志工們別無所求,只盼印度早日建立分會或聯絡處,集結更多本土的力量來幫助難以溫飽的同胞,以佑佛國蒼生。

圖左 :賤民村的孩子居住在茅草屋或土角厝裡,衣衫不整。[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葉真珠透過手機,向牧羊女村的村民介紹上人和慈濟,以及「竹筒歲月」的源起和精神理念。[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本土志工士楊(前左一)領著牧羊女村的大德及慈青林宛詩(前右三)推動「竹筒歲月」,二十個全數發完,他非常的高興。[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志工請另一位沒能投銅板的民眾一起發好願,祝福自己和貧苦的人,有朝一日都能手心向下去助人。(右起為維卡什、李麗華和黃曉清)[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本土志工維卡什(穿志工背心者)積極向在批發市場做生意的攤販,說明竹筒歲月的意涵。[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與婦人共同祈禱後,黃曉清低頭頂禮,感恩她的虔誠一念。[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商店的老闆阿倫(左),聽了士楊(右)關於慈濟行善近全世界一半的國家後,馬上投竹筒,並認領一個竹筒。[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雜貨店老闆米拉(Meera Devi,右)和太太專注看著志工手機上,前一天在塞納尼學校辦運動會的畫面,他很受感動,也了解慈濟是真的有在幫助村民和孩子。[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雜貨行老闆巴巴烏(右)認同竹筒歲月,且積極向來客宣導,鼓勵他們日行一善,幫助貧窮人。(右二為士楊,左二為陳姳樺)[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