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研習保平安 救災亦可度人

研習保平安 救災亦可度人

E-mail 列印
「你是希望『研習,平安』,還是『平安,研習』?」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以簡單兩句話,四個字,問起在場來自宜蘭、花蓮及臺東的慈濟志工。他接著解釋同樣這四個字,順序不同就有不同的意義。研習,平安 ,既平安何必研習;平安,研習,是因為有辦研習,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2023年07月09日,二百五十多位來自花蓮、宜蘭、臺東慈濟志工,齊聚在花蓮靜思堂參加「2023年合心區災害應變中心研習」,瞭解慈濟基金會災害防救發展,與組織功能架構及運作流程,並透過模擬情境討論擬出災害應變計畫,以及研討如何「合心協力、邁向四好」。

◎整合 自我提升

一大早,一群群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歡喜齊聚花蓮靜思堂國議廳。「近幾年臺灣很平安,我們要在平安的時候,做好備災工作。」伴著爽朗笑聲的清晰語調,曾為「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一員又接續承擔使命的受證慈濟志工徐浩軒,為今天研習揭開序幕。

「我感覺在這裡見面總比在發生災難現場見面還好,對不對﹖」王運敬時而以國語,又時而以流利臺語,或幽默或嚴肅的語氣與話題,開啟第一堂課程「本會災害防救發展及研習目標」。他說,今天研習的目標是「平安」,期待因為辦了研習,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慈濟防救災行動,在全世界都受到肯定,五十七年來不變的是精神與原則及大家的慈悲心,王運敬就慈濟防救災模式與眾分享:「會變的是運作方式與推動策略,會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他表示,現在災難形成已經不是單一的系統能承擔,一定要公私協力,公部門加私部門,如慈濟NGO組織、民間企業單位等一起跨界合作,希望能夠「邁向精準合作,資源不要重疊」。

近幾年慈濟基金會相關單位及志工團隊都有與消防局、衛生局、社會處等相關部門進行連結,王運敬解釋,這就是跨界合作,期能達成資源整合。他並以慈濟基金會已經與家樂福量販店、全聯超商、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並規劃未來推動與新竹貨運、計程車聯動、藥妝店……共善合作,以期聯結所有愛心的資源,才能發揮救災速度,透過慈濟愛心的能量,串起大家的愛心,把愛心網絡遍灑在社區裡。「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他堅定提起。

除跨界合作整合,提升照顧災民生活品質也是慈濟基金會所要關懷及推動,因此,於去年有防災士與關懷士培訓。他分享,慈濟本身也要不斷自我提升,做到「更好的服務、更好的關懷、更好的運作、更好的招生」,透過韌性社區防災推動的角度,希望有機會促進人間菩薩招生。「我的目標就是『度人』二字……」王運敬期待,在各社區以種種方式,讓人人看到慈濟的「好」。

◎機制 完善思維

「碰到災難,一定要比慈濟人更快到現場。」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災防組專員黃玉琪分享這句,臺北市長向他提及,要求市政府社工員的話。此時,國議廳學員一陣笑聲。黃玉琪接著表示,聞聲救苦本就是慈濟人的核心精神。

他以「立體琉璃同心圓」概念,解說災害的應變機制。「災害發生是生命共同體,為了與政府同步,已將過去的協調中心改稱應變中心。」黃玉琪表示,災害發生時,將立即成立從本會、合心應變中心到和氣應變中心、服務中心,主要是為了,當災害超出社區可以應變的能量,即可不斷加以擴大。

2016年的美濃地震,最嚴重是哪裡?臺南維冠大樓倒塌﹔2021年4月2日的火車災難事故發生在花蓮,然而乘客最多是哪裡人?臺東、花蓮或是要來臺東花蓮的旅客……以不同災害為例,黃玉琪沉重分享,這是生命共同體,不僅災害幅員更廣,需要更多的人力協助救災,因此更需落實以立體琉璃同心圓與四門四法的機制來應對。

為了更快速達成整個團隊的共識,由原本合心的十四功能組,視組織的動員能力與災害事件的規模應變成行政、關懷、協調、後勤四群組,而這都需靠平時演練的訓練。黃玉琪提起,今天將以0206地震的模擬情境,各區依當地的地理位置擬定應變計畫,就比較有理解性及共鳴性。

研習學員分為六組,分別在一樓感恩堂、簡報室、地下二樓、地下一樓東西兩側及四樓等地,以「合心協力、邁向四好」為題,腦力激盪研討如何將防救災機制做得更好。

從建立群的機制、運作協調性,以達到更好的運作﹔強化關懷機制、提升關懷溫度,以有更好的關懷﹔整合後勤支援、建立更好的服務,才會有更好的服務﹔為有更好的招生,而積極建立平臺、加速青年志工招募等,黃玉琪期待透過這樣的思考、討論,讓防救災工作能夠做到更細膩。

◎防災 慈濟永續

在分組討論時,慈善志業發展處呂學正與今天參與研習的學員們,說明今天各分組討論重點。他表示,今天這研習最主要是用「群」來帶動大家。第一是做橫向串聯;第二是要能夠更理解整個災害應變,就是團隊運作,不是一個單一功能。這是這一次「群」設計的主要想法。「因為災區變化很大,就是用群的觀念,讓大家知道彼此關聯的功能,有哪一些?」

「要一群人給idea,不太容易,所以要用小組,觸發大家各自去思考。」呂學正期望,透過這樣的研習,能夠帶動大家觸發思考,共同去思考解方,最後形成團隊的共識。

「所以我想,這是研習從災害的發展擴展到慈濟整個組織的永續發展。」黃玉琪深深體會,救災是大家對慈濟一個很強烈的印象,而且救災是現在年輕人比較感興趣,生態保護、極端氣候、災害,這都是現在年輕人關切的議題,也是現在每天面臨的困擾。他再次強調:「這最有感,所以比較有這個因緣讓年輕人投入。」

他說,現在大家比較會關心的主題是全球災害問題,又是年輕人最關切的議題,以這主題來接引更多菩薩。依過去的經驗,如921大地震也湧出很多大地菩薩,災害就是牽起每次「度」的因緣。黃玉琪提醒人人,可以從此出發,擴展到慈濟未來的永續發展。

在2016年的0206花蓮大地震與2021年4月2日太魯閣火車事故,承擔協調、關懷,也曾參與防災士培訓的花蓮慈濟志工劉家錦,於今天分組中,擔任組中主持人。他認為,今天研習運用多數人的智慧,激盪出更好的運作方式。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與觀念,經過大家共識,可激發更好的方式,從中讓他學習到,防救災講究的是群組的合作。

今年剛加入合心團隊,以往總是投入財務工作的臺東慈濟志工楊淳安,憶起五六年前尼伯特風災時,她一心致力於財務,只專注關於「錢」的工作。

曾參與協助2018年普悠瑪事件與2021年太魯閣交通事故的楊淳安,以親身經驗分享,後續關懷很重要,因為很多臺東鄉親都是受災人士,當時臺東慈濟志工,不論是後勤或是行政,也動用很多人力和時間。而去年0918大地震,更是令她記憶猶新,楊淳安感恩當時花蓮團隊的支援。

從今天的研習,親自置身於一個完整性的教育訓練系統,楊淳安表示,今天就比較清楚知道,如果災害發生,要如何配合公部門,該怎麼統籌人力,還有包括尋求對外資源的其他調度。

◎研習 群組合作

參與過2018年普悠瑪火車事故以及2019年南方澳斷橋事件的宜蘭慈濟志工林玉惠,在當時陪伴關懷並為受難者家屬送茶水熱食的她,體悟到人生無常。林玉惠更感悟,要把握時間,能做幫助人的事是最好的事,趁自己身體還健康,能多做多得。

今天的分組討論,她體會假若再遇上災害,是不是能給受助的人更好的品質與服務?提升關懷的溫度,以自己的身行去影響受災的人,讓他可以靜下來,讓他有希望,不會因此陷入失望與絕望的情境裡。

曾參與2021年太魯閣火車事故,在殯儀館關懷家屬的花蓮慈濟志工陳美芝,體悟到人生的無常。在社區承擔訪視志工,也參加去年關懷士的培訓,她表示,今天的研習讓她學到組織計畫的應變機制,也了解到事前作業準備完善的重要,而且關懷不限殯儀館,在醫院、收容中心都可以做關懷工作。陳美芝直說,學到很多,可以運用在社區大小災害的防救災上。

而瑞穗的慈濟志工蔡秀鳳,歷經2001年桃芝颱風與2022年0918臺東地震,看到災害造成的巨大災難,而參加慈濟後,她更懂得如何去付出幫助鄉親。今天被分配在後勤組的她,從中學習到災害來時如何成立應變中心、布置聯絡點、後勤補給的流程等,她笑著表示:「今天如果沒來上課,這些都不知道。」

來自臺東承擔法親關懷組的慈濟志工張漢倫,這次能和團隊一起前來研習,感到因緣很特別。「有模擬情境覺得很好,就是讓大家有一點好像實際在運作。」

通過防災士與關懷士考核的張漢倫,平日在社區也參與政府部門的民安演習,負責關懷工作。她認為,如此投入就是慈濟人的日常。「因為上人說:今天只有一次,應好好把握該做的事。」

圖左 :呂學正期望,透過這樣的研習,能夠帶動大家觸發思考,共同去思考解方,最後形成團隊的共識。[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研習學員分為六組,腦力激盪研討如何將防救災機制做得更好。[攝影者:鄭啟聰]

圖左 :王運敬說,今天研習的目標是「平安」,期待因為辦了研習,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黃玉琪提醒人人,可以從此出發,擴展到慈濟未來的永續發展。[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為了更快速達成整個團隊的共識,以0206地震的模擬情境,各區依當地的地理位置擬定應變計畫。[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林玉惠,在災害現場陪伴關懷並為受難者家屬送茶水熱食的她,體悟到人生無常。[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曾參與2021年太魯閣火車事故,在殯儀館關懷家屬的花蓮慈濟志工陳美芝,體悟到人生的無常。[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劉家錦(站)從研習中讓他學習到,防救災講究的是群組的合作。[攝影者:鄭啟聰]
圖左 :楊淳安表示,今天就比較清楚知道,如果災害發生,要如何配合公部門,該怎麼統籌人力。[攝影者:蔡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