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本土志工柯莎爾出任務 願恆河比哈村成慈濟村

本土志工柯莎爾出任務 願恆河比哈村成慈濟村

E-mail 列印
新馬慈濟志工分秒不空過,7月14日下午與花蓮靜思精舍連線結束後,稍微整裝,不到半小時又出發準備前去宣導「竹筒歲月」。忙裡偷點閒,在本土志工士楊(Vivek)推薦下,團隊先來到一處專賣素食餐點的咖啡館, 補充點能量,「吃了再上」,也讓本地的商家多認識慈濟。

志工們不遺餘力地推動「竹筒歲月」,村落、市集、民宿和旅館,到處留下足跡,逢人說慈濟,連路過的攤販也要把握。所謂「走過路過絕不錯過」,志工拿出竹筒和證嚴上人法照,跟咖啡店老闆介紹慈濟和五毛錢行善助人的故事,他欣然接下竹筒,真是好兆頭。

◎逢人說慈濟 處處留足跡

今天志工要去的村落是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此村分成好幾個區塊,團隊的第一站是柯莎爾(Koshal Kumari)家。

與柯莎爾相識也不過就這十幾天的事,六月底她剛生下老三半個月,其實算是還在「坐月子」中,不過因家中的塑膠屋頂不堪使用,遇雨成災,一家七口苦不堪言,先生又遠在一千多公里外工作,讓她求援無門。幸好慈濟人走入了她的家中,得知窘狀,找來旅館老闆普馬(Puma)先生幫忙評估修繕。老闆見狀很是不忍,出手快速幫忙,花不到半天時間,她就有了全新的屋頂。

當時,知恩圖報的她曾承諾有機會願意成為志工,今天要宣導的地方剛好就是她家所在的村落,所以志工特地前來邀請她,她也沒有食言。慈善組窗口李麗華(慈徹)為她穿上志工背心,歡迎她的加入:再由本土志工士楊傳授她「竹筒歲月」的精神及意義,聰慧的她很快就有所領會,帶著大家前去拜訪好鄰居們。

從起初開口,「慈濟基金會」還說得不怎麼熟悉;很快地,柯莎爾進入狀況,愈說愈流暢,可以侃侃而談,令志工看了感到很欣慰。這個小區走完了,大家上車轉到另一個大區,途中經過店家,嘟嘟車停了下來,人文老師迪帕克(Deepak)剛好跟他們熟識,很自然地和老闆及鄉親聊了起來,說明現在的工作以及慈濟正在菩提迦耶所做的慈善、醫療和教育工作,希望透過「竹筒歲月」幫助窮苦人,老闆也爽快地接過竹筒立起來。

◎踏出第一步 勇於嘗試

繼續前進,志工分組在村里挨家挨戶推動。印度的大人小孩很愛看熱鬧,見柯莎爾在跟村裡的婆婆媽媽介紹竹筒,一個傳一個靠過來想知分曉,還主動告知有誰在家。

這一家說:「我也想要一個竹筒。」下一家也不落人後,跟士楊登記姓名和電話。有些年輕人本來婉拒,但見多數人都響應,也跟進說他們也要竹筒。有一家收下竹筒的村民坐在地上用餐,志工跟著蹲下來跟她們合照,留下值得紀念的影像。

有一位婦人說她沒辦法認領,因為她很窮。李麗華聽了,在旁邊慢慢跟她說起,當年上人是如何在自己都吃不飽的情形下,還要去幫助生活有困難的人,以及慈濟從五毛錢起家,如今已是走遍全世界的日不落慈濟世界。

這位名叫莎萳(Sonam Kumari)的婦人,見村中許多人都歡喜領了能帶來平安的竹筒,又看到慈青林宛詩拿給柯莎爾看,關於她家屋頂修繕的報導,另一位鄰居芭比菟(Babitu Devi)更是主動表明也想像柯莎爾一樣成為志工,她一改觀望的態度,要讓自己成為能助人的人。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她們願意「小錢行大善」,一盧比、二盧比地存下愛心,即使沒錢,也能日存一把米,或只是對著竹筒發下好願,為自己和家人及天下人祝福。

初試啼聲的宣導圓滿,柯莎爾非常高興。她很感恩慈濟人不僅讓一家安身,再送去物資幫他們安生和安心。醫療組緊接著送去擦皮膚的藥膏,幾天的時間,孩子的皮膚就有很明顯的改善。能夠參與做志工,她很感恩也很歡喜。

◎一日慈青 終身志工

第一位來到菩提迦耶的慈青,暑假過後,即將返臺就讀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林宛詩,7月8日抵達後,每天都會將見聞傳回馬六甲跟當地慈青分享。幾天來看到志工雖然跟村民言語不通,還是很努力在推動竹筒;村民雖然不見得都很了解竹筒的意義,卻都發心領養,令人感動。

「她真的很強!」林宛詩很佩服柯莎爾只是聽了士楊的簡介,就勇敢走入人群,很有勇氣,換作是她,還不見得做得到。她跟自己說:「對的事,要勇敢去做。」身為慈青的她,決定要做志工們的後援,幫忙打點和收拾,到學校跟孩子互動,畢竟帶動氣氛是慈青最擅長的。「我還會再來!」林宛詩不是來蜻蜓點水,她要盡自己小小力量,積極在佛國付出。

二個小時下來,志工帶出門的三十五個竹筒加上背包裡的二個,全數都有了主人,帶隊的李麗華非常開心。尤其是看到柯莎爾的好表現以及村民們所展現的熱忱。「希望這裡能成為慈濟村。」她期待柯莎爾和婦女們能像思龍加村的菩提種子一樣,帶動全村,將恆河比哈村打造成有大愛的慈濟村。

「竹筒歲月」為的不是錢,為的是激勵更多人發揮愛心、行善積德,在助人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福德因緣。「勿忘世上苦人多」,說自己苦,多的是還有更苦的人,若能知足常樂,多種福田,才能轉命、轉運,轉來生,脫離輪迴苦海。

圖左 :馬六甲慈青林宛詩把關於柯莎爾(左二)家屋頂修繕的報導給她看,想加入志工行列的芭比菟(左一)和莎萳(右二)也都趨前來看。[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恆河比哈村的村民踴躍認領竹筒,二個小時下來,志工帶出門的三十七個竹筒全數有了主人。[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7月13日志工前往曾入住的民宿,向民宿主人及她的妹妹(右二)募愛心。[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志工遇到推著攤子,準備去摩訶菩提寺做生意的攤販,他聽了介紹後,也願意領養竹筒。[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柯莎爾的媽媽抱著剛滿月的孫子。孩子擦了藥膏,皮膚明顯改善。[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李麗華(左)告訴沒有錢的村民,依然可以對著竹筒發好願,祝福自己、家人和天下人。[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人文老師迪帕克(右)化身推廣大使,向熟識的店家及鄉親介紹慈濟,說明「竹筒歲月」。[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7月14日下午,新馬慈濟志工團隊前往恆河比哈村推廣「竹筒歲月」。[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收下竹筒的村民坐在地上用餐,志工跟著蹲下來跟合照,留下值得紀念的影像。[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