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 傳承法脈開啟宗門

靜思 傳承法脈開啟宗門

E-mail 列印
靜思持家,是慈濟人心靈的家,也是心靈的道場,有家才有門,有靜思才能立宗門,有靜思法脈才能開啟慈濟宗門。
說起「靜思家風」,首先要知道「靜思」的由來跟意涵,才能知道什麼叫靜思家風。

「2023年慈濟海 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於6月21日至25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第二天(6/22)第一堂課由德瑋師父解說「靜思家風」,來自海內外二十個國家的五百八十八位學員在講經堂聆聽。

◎因緣不思議 薰法斷習氣

「靜思」兩個字是證嚴上人在1961年逃家時,在高雄車站看到了一本雜誌,它上面寫了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進入「靜思」境界,因為他悟了宇宙真理而成佛,所以上人在那個時候就告訴自己,可以用「靜思」來做為他的名字。於是靜思就是上人還沒有出家之前,自己就叫靜思,靜思也是他從一位少女蛻變成出家修行過程的代表,靜思在這個階段就開始了。

「要為理想自力更生,不只要獨善其身,還要兼利他人。」上人還沒有出家時就這麼想了,他期待每位能接觸到靜思的人,都能夠成為生命中的里程碑,人生的轉捩點。「所以,大家是不是因為接觸了靜思,人生開始有改變?上人要大家靜思,就是要以清淨冷靜的心來思考生命之源、人生的方向,還有宇宙的真理。」德瑋師父說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位,因為接觸了靜思,他也跟大家一樣,以前也是委員,但他的人生一次一次地在轉變,可是轉變的是讓自己更好及成長。

「佛陀因一大事因緣來到人間,佛陀開示,只希望能夠教菩薩法。上人也是因為一大事因緣來到人間,要來教大家菩薩法。在座的各位,是不是也是一大事因緣來到這裡,不然你們怎麼飛那麼遠,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裡,都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大事因緣,因為要來學菩薩法,所以才來到這裡,回到了靜思,因為有一場不可思議的因緣。」

如果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慈濟人,要不要守戒?上人對弟子,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眾都是一樣要守威儀持規戒。上人要弟子聞法,所以要薰法香、斷習氣且力行菩薩道,所以大家都是第一代的靜思弟子。「我們都是一樣的,只要你真心誠意追隨上人,這也是我們的家風,我們身為常住就要作為典範,所以我們也為慈濟團體的制度跟管理打入基礎,然後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在精舍也是一樣。」德瑋師父說。

◎因緣萬里牽 盡全力助他

講經堂內,黑皮膚、戴著耳機聽著翻譯志工即時口譯德瑋師父授課內容,手不停地做筆記的二十二歲史瓦帝尼學員Nelswa,她是第一批回來臺灣接受上人授證的慈濟志工。今年一月跟上人發願要做環保,她很感恩有這個因緣,開始在當地帶動環保活動。

2017年,Nelswa的媽媽是供食站的志工,透過媽媽加入慈濟。當時媽媽中風了,爸爸要照顧媽媽,家裡很窮,她是高中生,沒有人幫她付學費。當她收到慈濟新芽助學費,幫助她讀完高中再讀到大學。「很感恩慈濟,感恩上人,感恩幫助我的人。因為慈濟改變了我的生命,讀書也翻轉我的人生,現在我也找到工作,在李后玉師姊的太陽能公司上班。」Nelswa是家中的大女兒,她有兩位弟弟,所以她能工作養家了。

Nelswa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感覺到很興奮及溫暖,因為慈濟家人的愛不是說出來的,是真正做出來的,那種溫暖、愛心來歡迎大家,讓她很興奮。更興奮的是,她是家中第一個可以坐到飛機。她要帶很多很好的經驗回去史瓦帝尼跟大家分享,所以從上飛機就開始緊張,那麼遠的路程,她的心情是很緊張的,雖然有時差,但她沒有讓時差影響到她,因為她很開心有這次的經驗。

學員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大家在一起學習慈濟人文,帶回去跟當地法親分享全球慈濟人如何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Nelswa學到做慈濟就是要把自己奉獻出來去幫助別人,像上人說的「犧牲自己的東西、生命,來幫助別人。」她也學到支持自己,才能得到果,那個成果是好的,如果不支持自己,做什麼也是做不到,就像課堂上德瑋師父的分享,要讀書的時候,因為不支持自己就很難做得到,但想到支持自己,才能用心去做也才能夠成功。

圖左 :史瓦帝尼學員Nelswa是第一批回來臺灣,接受上人授證的慈濟志工。[攝影者:陳儷娜]
圖右 :史瓦帝尼Nelswa(右二)很用心聽德瑋師父的分享,要用心讀書,要支持自己,就要用心去做,才會成功。[攝影者:陳儷娜]

圖左 :「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第二天(6/22)第一堂課由德瑋師父解說「靜思家風」,來自海內外二十個國家的五百八十八位學員在講經堂聆聽。[攝影者:陳儷娜]
圖右 :史瓦帝尼隊輔李后玉,用心聽聞課程,做筆記要帶回史瓦帝尼與當地志工分享。[攝影者:陳儷娜]
圖左 :「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史瓦帝尼隊輔李后玉(右一)陪伴著學員用心學習。[攝影者:陳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