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味蕾中带清香 純素料理「泰」美味

味蕾中带清香 純素料理「泰」美味

E-mail 列印
當充斥著舌蕾的甜、酸、辣,轉換成全植物飲食,眾學員說,強烈的味道變溫和了,她們吃出更多食材原有的香甜,及熬煮出來的清新味道!

泰國是一個臨海的熱帶國家,氣候炎熱,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盛產蔬果和豐富海 產。特殊的氣候條件,促使該國人民對酸味和辣味極其偏好,故泰式料理,普遍以酸、辣、甜、鹹和苦,五味平衡為特點,並多以海鮮、水果和蔬菜為主要食材。

而多年擅長甜點、烘焙點心的孫碧燕老師(簡稱:孫老師),自六年前一次受邀到雪隆慈濟社教中心傳授素食甜點課後,自此開始研發素食甜點,不但破除大眾對「素食甜點不好吃」的迷思,還成功獲得2023年馬來西亞「純素點心金獎」。更因擔任慈濟全植物飲食團隊的品管組一員,而再點燃其對全植物飲食料理的興趣,目前是多家純素餐館講師。

◎全植物的泰料理

2023年6月17日,馬六甲慈濟社教中心有幸邀請孫老師來授課,並以她最新研發的「泰式料理」分享予學員,只要有心,自然可以變化出無限可能,泰式料理也可以變成全植物食材,還可衍生多層次味道!

馬來西亞的國民美食,計有印度煎餅、椰漿飯、奶茶等,多屬於高熱量、高糖分及高膽固醇食物,加上唾手可得的重加工食品,容易造成體型超重及三高風險。故慈濟近年積極推廣全植物性飲食,以不含肉食、雞蛋、牛奶、精緻澱粉或加工食品,少糖、少鹽、少油及不含味精方式,烹煮食物,冀望更多人能夠吃出原食物的真美味。

當天下午長達兩小時課程,孫老師以「全植物性飲食」方式,分享了四道堪稱泰國的國民料理,分別是主菜羅勒葉豆腐、蔬菜東炎湯、前菜面康(Miang Kam)和泰式傳統甜點椰香石榴冰。

飲食從葷轉素,人們最不熟悉的是食材的替換及運用,故四道料理在先後進行處理及烹調當兒,孫老師也介紹不同食材及講解它們的運用方法。例如褐藻類就分多種,即有昆布、海藻、荒布、海帶芽等等,運用方式都不一樣。例如昆布剪成小片熬湯可以排毒,海帶芽經小火慢炒變成脆口,可以替代葷食江魚仔的口感,還附有海的味道呢!

孫老師說,將食材和烹煮方式轉換成全植物性飲食,少了許多加工食品和人工調味料,反而多用天然發酵調味料如醬油、味噌等。其味道會比較清淡,但學員可以邊做邊調整,例如調煮出自己喜歡的味道。

◎「泰」多變化的食材

烹煮東炎湯的時候,孫老師選擇清東炎湯的烹煮方式,採用菜頭菜尾、胡椒粒、蘿蔔昆布等熬煮成高湯,再依序加入南姜、香茅、青辣椒、馬蜂柑葉等香料食材,以及番茄、菇類和椰菜花。最後還用椰肉條代替海產蘇東,及椰水增添湯汁清甜味道,再用酸柑汁和竹鹽調味即可。

泰國食物也有部分是採用拌炒方式,例如主菜羅勒葉豆腐,概念取自羅勒葉炒豬肉碎,但是孫老師用含有豐富蛋白質的白豆乾取代豬肉碎,並分享讓白豆乾變成韌韌肉感的技巧,小火慢炒最後加上羅勒葉即可。

「前菜面康」最受學員歡迎,只因其準備方式容易,食材帶給學員新鮮感,而且味道也具有多層次。原本的面康食材含有蝦米粒,但是轉換到孫老師的料理,她烤香椰絲和花生,再加上炒得脆脆的海帶「江魚仔」,分別產生不同口感。最驚喜的是,她用婆羅果粉、素巴拉煎、羅望子、白味噌等多種食材調製而成的醬料,最後用山姥葉包裹成一口食,即開胃清香,又有食材烤香的嚼勁,皆令學員回味無窮。

老師最拿手的甜點——「椰香石榴冰」,她用甜菜根為馬蹄粒上色,再均勻裹上木薯粉汆燙,用椰肉、椰水混合攪汁,取代椰漿,最後加上波羅蜜,學員們吃了還想再添加!

◎學員們說「泰」好吃

首次參加社教烹飪班的學員朱婉婷,說她非常喜歡泰式料理,這次想來學習素食烹調方式。她說,老師在料理中增加了許多食材,味道豐富,她尤其喜歡前菜面康,主要是做法簡單,食材天然容易取得,也容易準備。

「我曾經在越南菜系吃過山姥葉,一看就很有興趣,很想嘗試其在泰國料理的味道。沒想到脆軟清香微辣,吃在嘴裡甜味鮮美,不同食材搭配在一起很豐富,很有層次,感覺很完美,這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她也想要嘗試烹調看看。

張美燕在素食方面做了多番嘗試,也遇到困難,因此曾經多次參加慈濟社教烹飪課。上回她在黃其珧老師的課程中,學到了小米的烹煮方式。這回,她說,要學習孫老師的方法,將海帶芽變成素江魚仔口感和清淡,就不用再去吃市場上鹹味特重的素江魚仔了。

學員梁氏瑩也提到,她很喜歡泰式料理,特別是「東炎湯」。但是重口味的料理,餐後經常口乾。這次孫老師烹煮的味道,讓她感覺不會負擔,她說,不只是可以放心多吃一些,還可以認識更多食材,例如昆布原來不只是海帶,還有多種類、多名稱。這些都是平時在市場上看到卻不懂得使用的食材,現在認識了,也有多一選擇,她感覺自己與健康更邁進一步了。

林奕妘在過程中多次與老師互動,也拍下不少食品名稱。她從多方了解及關注有關植物性飲食訊息,透露過去多是買現成的素食品,後來知道了這些產品也有高鹽高糖分等等存在,已在學習使用發酵食品天貝,大豆醬油來做菜,主要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著想而努力。

「因為我覺得現在我們生活也壓力,身體容易生病,抵抗力也弱,有時候身體發炎,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多選擇植物性食材,希望減少身體發炎生病的機會。」

「這次主要向老師學習如何搭配食材,例如味噌,除了煮湯,也可以炒菜,讓我們知道素食料理不一定只有素蠔油可供選擇。現在知道方法,願意多下一些功夫,讓自己和家人吃了比較安心,也吃出健康。」她說,最想先準備的是「蔬菜東炎湯」。

學員們正向的回饋,給予孫老師更多繼續研發素料理的動力,她說,只要花點心思,素食料理一樣可以做出許多變化,不再只是青菜豆腐而已!

現代人的生活緊張、壓力很大,她藉由製作甜點的心態和大家分享,低溫水煮方式,會比高溫油炒方式,降低讓身體發炎的風險;再者,細煮慢炒可以讓心平靜,並傳遞心靈靜定的正能量。而且持鍋鏟者,把心思放在食物,透過用手接觸、去感覺食物,同時把正能量傳遞到食物中,心情好的人,能量高,食物一定會好吃,享用者也會感覺愉快,感受到製作者的心思。

孫老師笑說:「這就是生活顯示在料理,料理就是生活的意義。」

圖左 :馬六甲慈濟社教中心邀請孫老師到來授課關於泰式料理。[攝影者:鄭美淇]
圖右 :孫碧燕老師近幾年開始研究關於全植物性飲食,希望更多人能夠吃出原食物的真美味。[攝影者:鄭美淇]

圖左 :傾向清東炎湯的烹煮方式,讓學員們感覺酸辣鹹味變溫和了,卻吃出更多食材的香甜。[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多種食材打造而成的面康,具有微酸、微辣的清新口感,也是泰式開胃小菜。[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張美燕(右一)曾經多次參加慈濟社教烹飪課,學習不同食材的烹煮技巧。[攝影者:鄭美淇]
圖右 :林奕妘(青衣者)學習全植物性飲食,希望照顧自己和家人吃得安心,也吃出健康。[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志工黃海珉受邀為學員們講解關於全植物性飲食。[攝影者:鄭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