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愛護海洋生態 垃圾減量做起

愛護海洋生態 垃圾減量做起

E-mail 列印
嘉義市檜意森活村 T24 所長官宿舍《海洋臺灣 永續生活》經典雜誌攝影展,上午(20230715)邀請《海洋臺灣》作者黃佳琳,筆名黃小莫,從事記者工作十多年,遊歷海內外各國等,近年結合海洋環境議題,長 期關注生態旅遊、潛水觀光、海洋保育等議題,報導作品遍布各大媒體,也常上廣播、電視、網路節目等分享旅遊經驗,在學校、公部門或企業演講分享海洋保育等議題。

黃小莫透過不同海洋生物主題的豐富影像,分享自己的海洋經驗,介紹環繞臺灣西海岸、東海岸、龜山島、琉球、綠島、蘭嶼、澎湖、東沙環礁等海洋生態如此豐盈美麗,生命力多彩多姿。呼籲有幸生活在有高山,臺灣島周圍有小島、海洋,海洋保育是人人有責,需要立即行動,一面能親近海洋,擴展視野,更要起而行做好永續海島環保,讓海洋的自然生態永遠美麗生生不息。

黃小莫以十多年來默默守護著臺灣各地海岸、海洋人士,難得拍到的海洋生態影片、照片、或是卡通影片,讓大家體會海洋的各種生態。她分享:「疫情期間,我們要做好防疫,被困在居家環境中,不能隨意外出,是多麽的受拘束;我們也想想鯨豚如果被困在人造海洋館環境中,如此狹隘的空間中,是多麽的不自在。」

黃小莫也建議盡可能到海洋中賞鯨豚,「花蓮海域可以賞鯨,做好鯨豚保育也是保護這所屬海域,有健康的食物鏈,也保護這些海域的海洋生態。全世界約有九十種鯨豚,臺灣海域曾紀錄約三分之一種類。在1997年7月,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從花蓮石梯港出發開啟臺灣賞鯨序幕,花蓮每年四至十月是最適合賞鯨豚的季節。展出圖像是攝影者金磊拍到的,有熱帶斑海豚背上看似披著灰色披肩,嘴尖有白點,如此生動的圖片令觀賞者流連忘返。

◎更多人投入海洋事務

慈濟志工陳建銘也會經常用臉書關注黃小莫如何投入海洋生態,環境教育的領域。他分享:「發現我們雖然住在海島的區域,可是我們是否有常常去到海邊關心海洋環境?自己也想問黃小莫,看起來好像她每天都穿得漂漂亮亮的到各地演講,或是去浮潛,難道在保護海洋環境等等,這些過程會不會遇到困難嗎?」

黃小莫的回答也都跟證嚴上人講的一樣,她發現最大的困難是「時間不夠」要做的事太多了。不管是環境的破壞、氣候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一個人力量不夠,所以需要來號召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海洋事務。陳建銘也請人人一起來投入守護海洋環境:「防止地球暖化,更要先守護地球生態環境;如同善惡拔河,人多的一方力量就大,讓我們一起來守護我們的海洋、我們的環境。」

導覽志工林小畫也利用空檔,聽取講師介紹海域各地的珍奇海洋生態,覺得:「大家都高高興興到各風景地旅遊,每次都留下一次性的各種飲食餐具,製造垃圾;看到海洋生物吃下塑膠袋,地球暖化、海水增溫、珊瑚白化。甚至海洋中的稀有物種逐漸減少、消失,都會破壞生態鏈,所以我們無論走到哪都要自備隨身餐具,水杯,人人隨時都要為地球永續生存盡心力。」

黃小莫也分享自己投入海洋環境的心路歷程:「開始自己是旅遊記者,去很多的海島、海邊旅遊,看到很多很漂亮的風景,突然發現到,漂亮風景下,中間怎麽有藏一些不漂亮的垃圾等等,慢慢才發現原來這些都是一體兩面。在臺灣許多海岸、海島都有這些海洋環境的問題。甚至潛水進到海裡,哇!連海裡都有垃圾,這垃圾哪裏來的?這些都是我們陸地人類製造的。」

所以才會透過海洋環境意識的環境宣導,告訴大家源頭減量,才是根本,在源頭就要減少製造垃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去到離島旅遊,要減少製造垃圾。」

◎離島垃圾送回臺灣成本高

在臺灣離島的垃圾還是要送回臺灣處理,這些運費成本都是很高的,而且花的都是大家的納稅錢。所以去離島最好都自帶餐具,或是選擇內用店家,也帶自己的牙膏牙刷,都可以減少很多垃圾。黃小莫說:「臺灣四面環海,其實我們有很多很棒、很好的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過去也許有些原因我們比較少去親近海洋;那未來大家有機會能多多去親近海洋,大家要有保護海洋環境的心。」

很多海洋生物會吃到很多塑膠微粒、塑膠碎片,有時海龜會把塑膠袋當做水母吃掉。海洋環境裏真的有很多這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不是海洋生物它們自己製造的,都是人類去使用許多塑膠類物品等等,所以從生活中去減少製造、和減少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品,就可以幫助到海洋生物。

「海洋、海底的美,發展出許多觀光事業,做為觀光客、或是去浮潛海底生態,人人都要遵守法規,不要破壞環境,阻隢海洋生態。以後有淨灘、淨山活動我也會去參與,可是我自己覺得海洋魚類、珊瑚礁、鯨豚類等,我只會遠遠觀賞,不會去侵入牠們領域,讓牠們有自然的環境生存,不要干擾牠們。」志工陳汶如覺得這是一堂很受益的講座,海洋的生態新知識,人人都要把握能付出時,多多做對地球有益的事。

圖左 :志工團隊手語演繹〈還地球幸福的笑臉〉。[攝影者:林家芸]
圖右 :司儀陳建銘引言:美的記錄更需每個人,海洋是屬於每個人的,藉由大家力量給地球一個幸福笑臉。[攝影者:林家芸]

圖左 :志工呂豐(左二),為民眾說明復古種稻,食米維新。[攝影者:林家芸]
圖右 :經典人文講座邀請講師《海洋台灣》作者黃佳琳(小莫),介紹她的海洋生活旅行及海洋環保推廣議題。[攝影者:林家芸]

圖左 :導覽志工林小畫為民眾講述:臺灣海洋資源很棒,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親近海洋,大海是我們的母親。[攝影者:林家芸]
圖右 :導覽志工李素珠講述黃豆也可製作素料。[攝影者:林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