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開齋節發放 不一樣的祝福形式

開齋節發放 不一樣的祝福形式

E-mail 列印
2023年4月30日,慈濟雪隆分會首次在吉隆坡慈濟靜思堂,為穆斯林照顧戶舉辦「開齋節發放」活動,並且誠意十足地安排了一系列節目,讓二十五戶家庭,共九十九人,享受截然不同的歡樂,感受一家人的溫馨。

◎ 攜家帶眷 共襄盛舉

早上八時,伴隨著輕快的開齋節歌曲,穿著慈濟旗袍的委員們在人文廳入口處一字排開,以微笑和掌聲歡迎每位踏入靜思堂的照顧戶。

許多照顧戶攜家帶眷共襄盛舉。在陪伴志工的引領下,第一站先到打卡區拍全家福。打卡區的布置富有馬來傳統色彩,很吸睛。馬來傳統高腳屋的布景板、馬來粽燈飾、竹燈、竹筒飯等裝飾品,充滿佳節氣氛。

有機會一家六口拍全家福,賽波爾(Saipol)開心不已。他坦言:「我們家沒多餘的錢來拍照,這是我們第一次拍全家福!」

下一站是參觀靜思展覽館,透過導覽員的講解,照顧戶能更了解慈濟的緣起、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等。

十五歲的扎絲敏(Jasmine)聽導覽員分享慈濟的故事時,馬上詢問陪伴志工如何加入大愛行列,還表示要領養兩個竹筒撲滿來幫助人。扎絲敏說:「我從小希望幫助他人,但還沒工作,沒錢幫助人。我會開始把零用錢投入竹筒,累積點滴愛心幫助人。」

◎安身安心 手心向下

早上十點,在280講堂進行的「開齋節歡慶典禮」正式開始。一群來自士拉央慈濟和氣學習中心(Tzu-Chi Harmony Alternative Learning Centre)的難民學生呈獻〈聽我說謝謝你〉手語團康及開齋節歌曲〈Bersyukur Seadanya〉,為典禮掀開序幕。同學們在臺上載歌載舞,觀眾在臺下和著音樂拍掌,全場洋溢著歡樂的氛圍。

兩位照顧戶上臺分享慈濟志工走進他們的家庭,讓他們安身、安心的點滴。

來自沙巴州的朱麗扎(Juliza)是一名單親媽媽,獨力撫養四名兒女,小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積水。朱麗扎為了照顧生病的孩子,無法外出工作,她感恩慈濟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始給予金錢補助和關懷至今。

她說:「慈濟幫助我們很多,尤其是孩子的教育。疫情期間,不僅送了兩臺手機和數據流量讓孩子上網課,還為她們報名『愛·伴學 i∙didik』線上課輔計劃,讓孩子的學業進步很多。我感到無比幸運,感謝慈濟志工和老師,你們都是偉大的人……」

依斯麥(Ismail)的妻子諾瑪(Normah)身體抱恙,他獨自一人出席。他在臺上揮揮手上的竹筒撲滿,分享他倆點滴存小錢行大善的心意。「我和妻子在生活最困難時認識慈濟,在志工的關懷和陪伴下,我們領悟到不要只想自己的苦,因為比我們更苦、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還很多。」

依斯麥感謝志工多年來的引導和支持,讓他們走出困境。「志工協助我們申請社會資源、安排輪椅,甚至激勵和開導我們。我親身體驗,慈濟助人是不分膚色和宗教的。」

拄著拐杖、拖著沉重腳步的依斯麥今年八十三歲,是大腸癌的倖存者,能在耄耋之年捱過病苦,他心存感恩。他最牽掛的是小他三十歲的妻子諾瑪。諾瑪因糖尿病導致左腳截肢,眼睛和腎臟也深受影響,缺乏安全感的她對丈夫特別依賴。

「我會回去鼓勵諾瑪,不要憂慮和哭泣,事情不會因為傷心而改變,我們應該想辦法轉移悲傷的心情。」看了影片中各種苦難的鏡頭,依斯麥有感而發。

典禮進入尾聲,慈濟學習中心的學生再次登場,與一群圍繞在觀眾席的慈青同學一同比劃馬來版〈一家人〉手語。觀賞著整齊劃一的手語動作、優美感人的歌曲,不少照顧戶也跟著比起手語,場面溫馨動人。

◎推動素食 學習環保

節目結束後,與會者分為兩組,分別在勸素區觀賞「推素」小話劇及到環保區體驗資源分類遊戲。

一群慈青同學在舞臺上,以輕鬆逗趣的方式演出話劇,帶出多吃蔬果的重要性。觀眾們被慈青活潑的演出逗笑了。

話劇結束,慈青解說「Suku-Suku Separuh(即四分之一是蛋白質、四分之一是全穀類,和一半是蔬菜水果)」健康餐盤的飲食方式。「我們可以從雞蛋、豆類和豆腐吸取蛋白質;從飯、麵和薯類食物吸取碳水化合物;從蔬菜水果吸取纖維。」

薩赫里(Saheri)夫妻帶著患有軟喉症的女兒參與這次活動。他非常感激慈濟在他最彷徨無助時,成為及時雨,減輕他女兒的龐大醫藥負擔。他認同「Suku-Suku Separuh」健康餐盤的飲食方式和吃素對身體健康、不影響體力。他表示,數月前,在志工的鼓勵下,和太太已經少吃肉,多吃菜。

另一邊廂的環保區也是熱鬧無比,由慈青同學帶動環保遊戲。

「弟弟妹妹們,你們現在是在慈濟河邊。這裡是不是很骯髒,布滿垃圾?可不可以幫姊姊清理河裡的垃圾?」

「好啊……」孩子們高興地回應。

慈青女同學以生動的方式跟孩子互動,耐心引導孩子把「河裡」的垃圾撿起來,然後試著把它分成可回收的紙張、鋁罐、塑膠類以及可丟棄的垃圾,讓它們歸類於四個已各有標籤的黑色塑膠籃裡。

慈青同學在檢視塑膠籃時,趁機教育孩子如何辨認可回收的環保資源和不能用的垃圾,讓孩子無形中上了寶貴的一課。

◎享用美食 滿載而歸

歡慶佳節少不了美味可口的餐點。志工貼心準備清真的馬來傳統素食,包括:番茄飯(Nasi Tomato)、仁當天貝(Tempeh Rendang)、素隆東(Vegetarian Lontong)、網餅(Roti Jala)、糕點等,讓照顧戶一家大小和樂融融地享用美食。

「惜福區」是活動的亮點之一。琳瑯滿目的衣物,如衣服、包包、絨毛玩偶、帽子等,皆是志工從環保站精心挑選的二手衣物。照顧戶來到這一區格外開心,大人忙著挑選家人所需的衣物用品,許多小孩則抱走喜歡的絨毛娃娃。

另一個特色禮品是各種卡通人物造型的「波波氣球」。老闆法雷兹(Mohamad Fareez)為了回饋慈濟在疫情期間伸出援手,以優惠價售賣波波氣球給慈濟。小孩從法雷兹手上接過波波氣球時,無不露出燦爛笑容、雀躍不已。

離開靜思堂前,照顧戶從志工手中接過沉甸甸、裝滿淨斯產品的開齋節禮包和現場打印好的全家福,帶著喜悅的心情回家。

◎心存感恩 付出回饋

蘿米拉(Romelah bt Ismail)帶著孫女首次來到靜思堂。二女兒和女婿相繼往生,留下三名還在求學的孩子,病痛纏身的蘿米拉需要照顧孫兒女和殘疾的女兒,讓她一度心情低落。蘿米拉淚水盈眶地說:「我非常感謝慈濟在我困難時前來幫助,除了金錢上的補助,最重要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讓我重獲新生命!」

蘿米拉在志工的鼓勵下每日投竹筒,她說:「雖然生活困苦,但區區幾十仙日積月累,我很開心不需要等到富裕就可以行善。」

她期許自己的健康快點好起來,以便加入慈濟大家庭:「我想當志工,一起付出!」

洗腎病友巴達(Ahmad Padal Bin Salima)和太太朱瑪(Juma Ati)來自印尼,育有三名孩子。因負擔不起洗腎費用,在2021年尋求慈濟援助。

朱瑪是一名清潔工人,習慣在工作的地方,將可回收的資源分類再變賣,增加額外收入。得知慈濟慈善援助足跡遍及全球,朱瑪把感動化為行動,收集家裡的環保資源,每月送到慈濟環保點,她說:「我想出一分力,保護地球和幫助有需要的人。」

巴達夫婦帶著小女兒參加這次活動,朱瑪對環保分類遊戲特別有印象,她說:「這遊戲很好,孩子們在玩遊戲的同時,也可以學習如何分類環保資源。」

拿到全家福時,朱瑪笑瞇瞇地欣賞握在手中的照片,說:「漂亮!」從志工手中接過開齋節禮包時,她更是笑得合不攏嘴,眉開眼笑地說:「今天不僅節目豐富,慈濟還送這麼多東西,很開心,萬分感謝!」

在這多元宗教、種族的國度,跨越宗教藩籬、同慶佳節是一道美麗風景,希望在照顧戶心中留下美好回憶。

圖左 :許多照顧戶攜家帶眷共襄盛舉。第一站先到布置得富有馬來傳統色彩的打卡區,開心地拍全家福。[攝影者:鄧亦絢]
圖右 :單親媽媽朱麗扎(右三)獨立撫養四名兒女,小兒子患有腦積水,她說:「慈濟幫助我們很多,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我感到無比幸運,感謝慈濟志工和老師。」[攝影者:鄧亦絢]

圖左 :巴達(右)和太太朱瑪(左)帶小女兒共襄盛舉。離開前,朱瑪眉開眼笑地說:「今天不僅節目豐富,慈濟還送這麼多東西,很開心,萬分感謝!」[攝影者:鄧亦絢]
圖右 :蘿米拉(右)在志工的鼓勵下每日投竹筒,她說:「雖然生活困苦,但區區幾十仙日積月累,我很開心不需要等到富裕,就可以行善。」[攝影者:蔡夢萍]

圖左 :一群慈青同學在舞臺上,以輕鬆逗趣的方式演出話劇,帶出多吃蔬果的重要性。[攝影者:蔡夢萍]
圖右 :「惜福區」擺放著琳瑯滿目的二手衣物,如衣服、包包、絨毛玩偶、帽子等。照顧戶開心地挑選家人所需的衣物用品。[攝影者:蔡夢萍]

圖左 :參觀靜思展覽館時,照顧戶透過導覽員的講解,更了解慈濟的緣起、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等。[攝影者:陸福祥]
圖右 :依斯麥揮揮手上的竹筒撲滿,分享小錢行大善的心意。「在志工的關懷和陪伴下,我們領悟到不要只想自己苦,因為比我們更苦、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還很多。」[攝影者:陸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