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營建團隊 給藍毘尼阿嬤一個安穩的家

營建團隊 給藍毘尼阿嬤一個安穩的家

E-mail 列印
這天,慈濟志工和阿嬤蹲在屋內泥地上,用樹枝繪圖,問她對新房子有什麼要求,「床的位置要在北方或西方。」阿嬤手摀著頭輕聲說著,一問一答,志工慢慢修正地上的草圖,直到她滿意為止。多年來朝夕渴望的家,如今一點 一滴浮現在眼前。

經由村民提報,2023年7月21日,新馬及本土志工為藍毘尼村子裡最貧苦,孤老無依的阿嬤巴哈拉奇(Bharachi Kurmi),建造一個溫暖的家。馬來西亞營建組志工張柏林(濟玄)及莊永銘(惟韋),入屋細細丈量尺寸,推倒早已頹圮敗壞岌岌可危的泥土屋,大夥依老人家的意思搭建了一間安穩的屋子,也帶動社區互助共善的精神。

◎非幫不可 一塊帆布的家

「屋頂已是破碎,鄰居給了一塊帆布,勉強讓阿嬤有個避雨之處,四面牆僅剩一面。」志工娓娓道出初見阿嬤的「家」,土塊、毛草、竹筒搭起低矮的家,屋頂鋪上大帆布,四周用布、塑膠袋勉強圍出內外,殘破的景況怎堪風雨,令人難以置信;而蹲坐一旁的阿嬤,矮小黝黑瘦弱的身軀,無助空洞的眼神,更讓志工尤為不捨,當下決定「非幫不可」,給阿嬤一個家。

7月10日午後,在藍毘尼的大街上,六十歲的村民賈納斯(Janath Dhobi)把志工叫住,支支吾吾不知說些什麼,在翻譯下才知道他是來提報個案,就這樣志工走進村落暗角,愛遺落的地方,也牽起孑然一身無依無靠的阿嬤與慈濟的緣

芭哈拉奇阿嬤現年六十歲,五年前丈夫往生,她沒有能力工作,幸好左鄰右舍不時伸出援手,給予米糧食物才得以維持生活。提報的賈納斯說這是鄰居唯一可以幫忙的,但他急急地說著:「我們沒有能力幫阿嬤修繕屋子!」

「那是阿嬤0.5公畝(Katha)的田地。」賈納斯繼續說明阿嬤的現況,原來阿嬤屋子旁有一小塊的土地,因年老體衰再加上長期營養不良,已經無力再耕種。也有人問阿嬤:「為何不包給別人種?收成後可獲一半的糧食。」無奈她擔心轉給別人耕種後,以後就是別人的土地。阿嬤沒有身分證號,得不到任何社會福利照顧,只能仰賴村人救濟。

◎石磚地基 屋子拔地而起

長年來一直致力於海外賑災營建工程的張柏林,對於簡易屋組裝擁有豐富的經驗,他彎著腰曲著膝和莊惟韋進入窄小的屋內,細心地為阿嬤量好室內家具的擺設尺寸,再一樣樣用心記下,好方便回去後計算及裁製建材;而莊惟韋則關心問著阿嬤,志工送來的米糧是否足夠,她打開米缸說:「吃兩個星期都沒有問題。」暖意流淌,有如家人般。

7月20日,志工又來到阿嬤家,協助她把屋子裡的物品搬移到樹下。除了碗盤,其它零碎的生活用品加起來不到五十件,她蹲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這是阿嬤所有也是僅有的家當。東西清空後,大家齊心用力把僅存的一面土牆推倒,家就夷為平地,再買來石磚築起簡易屋的地基。

隔天,21日上午,志工趕緊送來連日趕工組裝好的組合屋骨架,先卸下組合屋的組件,再勘察現場施工的狀況。只見屋子的基座已經鋪好水泥,四根用來固定簡易屋的鐵柱,已牢牢地崁在堅固的水泥裡,再大的風雨來都不怕。

下午時分,豔陽下,營建組和以工代賑的照顧戶來到阿嬤的家組裝屋子,慢慢地一間簡易屋從無到有拔地而起,令在場每個人都不自覺地高興了起來。阿嬤也真的好開心,連話都變多了,臉上笑容藏不住,一直說著:「謝謝!謝謝!」

前來湊熱鬧的鄉親們也為阿嬤的新屋子感到無比地興奮,大人、小孩通通圍在阿嬤身邊說個不停。這分喜悅感染了志工,集合大家在新屋子前,拍下難忘的一刻,感動成永恆,留下珍貴的歷史見證。而志工就盼能以善導善,激勵村民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讓愛綿綿。

◎新家入厝 村幫村里幫里

7月22日午後三點,慈善組志工為阿嬤舉辦新家入厝儀式,買了十公斤的米、三公斤的黃豆,四公斤的土豆,一點五公斤的蔥頭,還有油、糖和鹽。還貼心地選購了一個米桶、一套紅色紗麗、圍巾和一件蚊帳,開心慶祝阿嬤有個安穩的窩,不只慈濟人來了,如同辦喜事的氛圍,讓住在附近的村民也都來看熱鬧,一起分享快樂。

馬來西亞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和志工入新屋先把地掃乾淨,再和張柏林一人一邊把床抬進去,徵詢阿嬤的意見後將床擺放在她屬意的位置,仔細地為她掛上蚊帳。接著才把放在樹下的家當全都搬進來,大家歡天喜地,用心更用情,一件一件放置妥當幫阿嬤布置成一個家。

「很感謝你們來幫助,我們只是能給她一點食物,你們幫她修房子。」村民們的歡喜不亞於志工和阿嬤,還告訴大家:「沒有人照顧阿嬤,下雨時家裡不能躲,就躲到樹下,用一個東西罩住頭。」

志工趕緊追問:「像阿嬤這樣處境的村民還有嗎?」就怕還有待援的老人家,還好村民回覆:「村里一百四十戶人家,沒有像阿嬤這樣苦的了。」也請志工放心,「左鄰右舍都會關心阿嬤,因為她太老了,沒有親戚又不能工作。」善良純樸的心,任誰聽了都感動。

「看到阿嬤有屋子住了很高興。」負責慈善的本土志工圖西(Tulsi Narayan Matang)欣慰地說著,更令他高興的是,互動中,看到村民紛紛主動前來幫忙阿嬤,整修屋子前面的空地,讓她出入都平安。志工一心期盼鄉親能營造一個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區,村幫村,里幫里,看來愛已悄悄滋長。

◎煦煦暖陽 愛趕在雨季時

一切就緒後,新加坡志工王渝嬋也不遑多讓,善於彩繪畫畫的她發揮良能,幫阿嬤的外牆畫上圖畫增添風采。頂著烈日,豆大的汗水從額頭滴下來,在她的巧手下,一顆燦燦笑容的大太陽躍上牆面,成了阿嬤家的地標。

另一面牆畫了一棵大樹,樹上有鳥兒棲息,也有鳥兒飛翔,角落裡還有小牛和小羊,一幅鄉村寧靜的田園景色,栩栩如生,讓人看了心曠神怡,她將願望藏在畫裡,祝福阿嬤今後的日子天天都幸福快樂!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腳走好路。」馬六甲志工吳儀榮(惟端),則一筆一劃以尼泊爾文將「靜思語」寫在阿嬤家的正門口,提醒人人要顧好身口意,愛留下印記,也刻印在每個人心中。

「看到臺灣的『安美計畫』,為弱勢群體修繕屋子,就興奮起來。」張柏林滿腔熱血說出此刻的心情,因一樣有愛的他帶著營建隊,這一個多星期來在藍毘尼,就幫助三戶弱勢家庭建了簡易屋。他說明,阿嬤一個人住,所以提供較小(8 x 12尺)一房式的簡易屋。

但慈濟的簡易屋不是藍色,就是灰色或白色,這一次阿嬤說她的房子要橙色,一度讓張柏林忐忑不安。如今看到阿嬤露出難得的笑容,他對自己說:「對的事,做就對了!」

「回想幾個月前寒冷的冬天,住在飯店,穿著衛生衣還是感覺冷,連想到村民住在四面透風的寒舍,心裡就難過。」如今因緣成熟了,張柏林把握當下,帶著營建隊馬不停蹄組建簡易屋。他每天準備著兩件衣服,在悶熱的氣溫下揮汗如雨,濕了的衣服曬乾後又換上,繼續工作。也藉此機會召集以工代賑的照顧戶,讓他們也能成為手心向上的人,一起為村民改善居住環境。

離開了阿嬤的家,營建隊不是回阿羅卡(Aloka)飯店,而是把握分秒,前往下一站,到另一位需要修繕屋子的村民家勘察。真心實意與時間賽跑,趕在雨季來臨時,為沒有家的鄉親建造一個個安穩的家。

圖左 :土塊、毛草、竹筒搭起低矮的家,屋頂鋪上大帆布,四周用布、塑膠袋勉強圍出內外,殘破的景況怎堪風雨,令人難以置信。[攝影者:王綺楨]
圖右 :志工和阿嬤蹲在屋內泥地上,用樹枝繪圖,問她對新房子有什麼要求,一問一答,志工慢慢修正地上的位置圖,直到她滿意為止。[攝影者:王綺楨]

圖左 :張柏林彎著腰曲著膝進入窄小的屋內,細心的為阿嬤芭哈拉奇量好室內家具的擺設尺寸,再一樣樣用心記下,好方便回去後計算和裁製建材。[攝影者:王綺楨]
圖右 :營建組和以工代賑的照顧戶來到阿嬤的家組裝屋子,慢慢的一間簡易屋從無到有拔地而起。[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前來湊熱鬧的鄉親也為阿嬤的新屋子感到無比地興奮,這分喜悅感染了志工,集合大家在新屋子前,留下珍貴的歷史見證。[攝影者:攸尼斯]
圖右 :馬來西亞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左)和張柏林(右)一人一邊把床抬進去,徵詢阿嬤的意見後將床擺放在她屬意的位置。[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善於彩繪畫畫的新加坡志工王渝嬋發揮良能,頂著烈日,巧手下,一顆燦燦笑容的大太陽躍上牆面,成了阿嬤家的地標。[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馬來西亞志工吳儀榮(前),一筆一劃以尼泊爾文將「靜思語」寫在阿嬤家的正門口,提醒人人要顧好身口意。[攝影者:吳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