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看見佛國知苦 慈青深刻體悟

看見佛國知苦 慈青深刻體悟

E-mail 列印
「付出的人生,最有價值……」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在「2023年溯源。青履行-慈濟青年營」與慈青們分享提及,畢業之後就要打拚事業,有自己的家業,如何做到家業、事業、志業平衡?他勉勵人人莫 忘要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在哪裡?

7月16日,於花蓮靜思堂舉辦「2023年溯源。青履行-慈濟青年營」,進入第三天課程。慈濟志工蘇祈逢應邀分享「用愛翻轉佛國的未來」,與新馬慈濟人進到尼泊爾、印度善的足跡與愛的腳印,及其所見所聞的點點滴滴。

◎深入佛國

「尼泊爾跟印度是不同的國家,很多人都混淆,但是在古印度的時候是統一的。」蘇祈逢指著螢幕上的地圖,簡述在古印度時期,迦毗羅衛的鄰邦天臂城(Devadaha)善覺王的妹妹,嫁給迦毗羅衛的淨飯王,被稱為摩耶王后,即是摩耶夫人。有一天,懷孕的摩耶夫人要回娘家,行經美麗的花園藍毗尼時,就在此風景優美之處早產生下一子,悉達多太子,即是佛陀釋迦牟尼佛。

「有一天,悉達多太子出王宮,看到生老病死,所以就走出王宮去尋找生命的道理,就開始走到菩提迦耶,佛陀證道的地方。」藍毗尼至印度菩提迦耶距離四百五十公里,車程十五個小時,為什麼要這樣久?他指出,因為印度至今還是非常貧困,陸路交通也不很方便。簡略介紹了與佛陀出生、成道……相關地理位置並道出今日佛國的落後,蘇祈逢進入今日主題,慈濟人翻轉佛國的足跡。

自2022年8月17日至今,已經前往尼泊爾計有六梯次,累計在當地已超過二百天的蘇祈逢笑稱是「六度萬行」。他提及,去年(2022年)9月回到精舍報告會務,證嚴上人曾送予志工人人一副算盤。「上人要我們盤點生命的價值……」他以此提醒面前的慈青同學,或許今天他於課程中分享的內容,大多可以忘記,但唯有一句話,大家一定要牢記於心,那就是要盤點自己人生的價值。

◎承擔使命

「為什麼我們要回饋佛國?」他提及,上人一再提醒的重點,就是要弘法利生,弘揚佛陀的精神,做到「利益眾生」這四字。蘇祈逢更期許自己,要當上人的手腳,做到上人所叮嚀。「這是一分承擔、一分使命,更是報佛恩、報師恩。」

二百多天的日子,尼泊爾、馬來西亞及臺灣之間飛來飛去,每次回到馬來西亞的小家都只是短暫停留。「早已把自己的家當成第二個家了,心靈故鄉才更像是家。」

「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佛國還是那麼貧困,翻轉佛國非教育不可,上人給我們很清楚的方向。」他不禁慨嘆,在印度境內已經看不到「佛教」二字了,佛教徒更是少數,佛陀的足跡也已經找不到。新馬慈濟志工回到佛國,希望能將佛教正法、佛陀精神帶回去,培養更多本土志工成為菩提種子。

◎見苦救拔

螢幕上播放一張志工記錄下的圖片,蘇祈逢無奈說著:「我們常說家徒四壁,這個家只有三壁或是說二壁。」這就是尼泊爾居民住的房子,床、廁所、讀書……都在同一空間。

「因為沒有湯匙,吃很燙的稀玉米燕麥粥,他們就必須用樹葉舀湯;而以米袋或塑膠袋為書包……」蘇祈逢訴說著當地的貧困,多數人連一雙拖鞋都穿不起;而受教育的窘況也是常事,一間教室擠八十位學生,甚至空間不夠,還要在走廊上課等等,這一切在尼泊爾和印度都是普遍處處可見。他希望慈青們,「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真的要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然而,慈濟人該如何做?

「四大合一、一體同行」結合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以慈悲喜捨之心啟發人人。蘇祈逢分享,「不只啟發自己,也啟發當地志工。在當地已經推動四合一架構。」慈濟志工已經在當地,每一村莊都成立一協力,帶動當地村民一起來行善造福,期待能夠菩薩招生、一生無量。

◎受助自助

佛陀當年苦修後,走出苦行林,因為一天只吃一餐,身體很虛弱,得到牧羊女供養乳麋恢復體力,這也就是菩提迦耶牧羊女村的由來。佛陀曾經走過這個鄉村,如今當地生活卻依舊困苦。

而今慈濟志工在印度菩提迦耶牧羊女村,展開扶困及人文教育,帶動村民響應竹筒歲月,讓居民知道,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願意,哪怕是一天存一點,都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牧羊女村,有很多年紀大長者或因行動不便、找不到工作的村民,不得已靠行乞維生。志工曾經幫助一位七十多歲長者甘滿季(GainaManjhi),補助他生活物資,並帶他投入志工服務,成為手心向下的人。現在甘滿季也向志工學習,穿著志工背心,關懷同他以往一樣需要幫忙的行乞者,並鼓勵他們不要再行乞,投入志工服務。蘇祈逢分享:「甘滿季心懷感恩和大家分享,雖然,他現在一樣很窮,可是想跟慈濟志工一樣做好事,所以只能貢獻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了。」

◎浴足滌心

負責慈善志業訪視的慈濟志工李美聰則分享在當地的醫療個案,案主米琿(Mithun)於2021被電擊燒傷到頭頂、頸項和大腿內側。2023年慈濟人到牧羊女村時,與他巧遇;經過介紹,由菩提迦耶整容醫師帕提三傑(Dr Sanjay Kumar)治療而痊癒。原本5月16日米琿才可以出院,但他卻想提早在5月13日出院;經過醫師評估後,也答應讓他提早出院,因而米琿得以參加慈濟於5月14日舉辦的第一次浴佛典禮。

米琿的爸爸桑杰(Sanjay Kumar)很感恩慈濟,他分享:「原以為幫助他們的是『神』,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佛陀。」在浴佛流程中,進行的一場為家人浴足活動,桑杰堅持要為慈濟志工浴足。雖然水盆裡沒有水,但是桑杰與太太仍然用心以布輕拭著志工的腳。

隔天,5月15日剛好是米琿的生日。雖然這日,有幾位志工都已安排要回臺灣,一行人卻於一大早趕緊買了一盒蛋糕、一副黑色墨鏡為他慶生。大家擠在屋子外面,在小小、窄窄的走廊慶祝。父親桑杰也投入志工服務,穿著背心,跟著慈濟人訪視、學習,幫忙記錄。李美聰開心分享,常常在牧羊女村定點集合時,就會看到桑杰已經在那裡等候。

◎教育力量

在菩提迦耶有政府學校、私人學校與慈善團體辦的三種不同類型學校,負責教育志業的教聯會慈濟志工姚雅美分享「菩提迦耶的教育」。從去年(2022年)開始,尼泊爾到菩提迦耶已經都有新馬志工深耕在學校的足跡,除了捐贈桌椅、書包、鞋子、文具等,改善學習環境外,大家期待以教育翻轉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想法與習慣……

從生活教育改變他們的食衣住行習慣,她從為孩童將拖鞋排列整齊說起。這裡的孩子本就沒有鞋穿,現今進教室要脫拖鞋,他們總是隨意一脫,凌亂置放於外。由於志工以身作則,教師也因而要求學生要做到整齊擺放。而人文教育以靜思語教學提升品格教育與人文素養;帶動團康,引導孩子向善、向上……

慈濟並為當地舉辦多次師資培訓課程,十九位參與者有十五位成為慈濟會員,塞納尼學校(Senani Samaj Seva Ball Jagrup)校長藍吉古瑪爾(Ramji Manjhi)也成為教聯會一員。看見教育志業已在菩提迦耶生根,三多士古瑪老師帶領孩子們發好願,祈願上人常住世間;姚雅美更開心分享,「已培育四位本土教育志工,他們慢慢可以獨當一面了,也學習教案的討論與設計,已經看到成績了。」

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在尼泊爾、印度的耕耘,蘇祈逢看到希望,也看到菩提種子發芽茁壯。他認為,這是上人的德行,也是全球慈濟人點點滴滴的付出成就。透過大家用心經營,步步踏實援助、關懷與陪伴,期待能夠早日改變佛國子民的宿命,翻轉他們未來的人生。

◎見苦知行

「祈逢師兄他們,真的把我們的眼界帶到那裡,我們實在沒辦法想像,上課的地方沒有窗戶,沒有課桌椅……」「用愛翻轉佛國未來」課程分享,令承擔營隊隊輔的慈青學長曾健祐印象最為深刻。

除了資源缺乏,學校連基本的硬體都沒有,更遑論是學生制服這些對他們而言是相形奢侈的物資,曾健祐不禁提及,他無法忘懷一幕。「一個孩子,才十來歲,住在一間很簡陋,家徒四壁,好像只有兩壁而已,家裡有六個人……」儘管是生活在這種窘境中,這孩子仍很認真地把書本放在自己的腿上,就這樣仍不忘上進,認真讀書。

震撼與感動之外,曾健祐更希望這樣的畫面、如此真實的故事,可以給予一些年輕人一些啟示。「現在大家都不想要『早班』,要選最輕鬆的課……希望他們看到,地球上有另一群人為了追求知識,追求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那麼努力……」在如此克難的環境下,佛國的孩子們還願意去克服、好好學習,他深感敬佩。

曾健祐更深刻體悟,生活在如此寬裕發達的環境中,人人更應該知足,也不要忘了要將眼界放寬,切勿只沉浸在優渥環境,心生懈怠。「多看看別人,是怎麼做,而我們又是怎麼面對我們的生活,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

圖左 :蘇祈逢勉勵慈青莫忘要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負責慈善志業訪視的慈濟志工李美聰則分享在當地的醫療個案。[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教聯會慈濟志工姚雅美分享「菩提迦耶的教育」。[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蘇祈逢更期許自己,要當上人的手腳,做到上人所叮嚀。[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曾健祐(右)深刻體悟,生活在寬裕的環境中,人人更應該知足,不要忘了要將眼界放寬。[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一個孩子,住在一間很簡陋,家徒四壁,這孩子仍很認真地把書本放在自己的腿上,認真讀書。(李志成截圖)[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因為沒有湯匙,吃很燙的稀玉米燕麥粥,他們就必須用樹葉舀湯。(李志成截圖)[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甘滿季(GainaManjhi),投入志工服務,不再行乞,成為手心向下的人。(李志成截圖)[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塞納尼學校(Senani Samaj Seva Ball Jagrup)校長藍吉古瑪爾(Ramji Manjhi)也成為教聯會一員。(李志成截圖)[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