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佛陀的故鄉藍毘尼 慈濟人來了

佛陀的故鄉藍毘尼 慈濟人來了

E-mail 列印
載著慈濟志工的車駛進了校園,孩子們帶著天真可愛的笑容湧上來:「Namaste (謝謝)師姑,Namaste 師伯!」他們雙手合十,用藍毘尼的熱情歡迎慈濟人的到來。課室門口,也站了一些孩子,遠遠地向志工 揮手。孩子珍惜每一次的相聚,而志工則疼惜每一位孩子,如自己的子女一樣。

2022年12月的冬天,藍毘尼的天氣異常寒冷。慈濟志工從沒想過會飛去尼泊爾,更不用說是偏僻的藍毘尼;但秉持著證嚴上人賦予的使命,要讓正法回歸佛陀的故鄉,慈濟人來了!

◎難行能行教育路

2022年12月13日至26日,慈濟結合新馬三地,十七位資深教育志工到藍毘尼為教育扎根。短短兩個星期,走訪學校,發放、推動人文教育,在互動中,激起了善與愛的漣漪。每天早上出門,迎接我們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霧,多穿幾件衣服,是我們的如常;藍毘尼的村民在家門口起了一堆火,家裡大大小小圍著火堆取暖,是他們的如常。

翻轉貧窮的宿命,要從教育開始。藍毘尼有三十二所公立中小學,慈濟人不辭勞苦與本土志工走訪鄉間學校,得到六所公立學校的首肯,成就了第一梯次的學生物資發放,其中包含書包、冬衣、鞋襪子、字典和文具用品等,嘉惠超過二千名清寒的學生。

好事口口相傳,其它學校陸續提呈信函,要求慈濟入校,最終至今年(2023年)1月與二十八所藍毘尼的公立學校,結下了好因緣。

藍毘尼的公立中小學是免缴學費的,但學校一般設備簡陋、師資缺乏,學生多數來自困苦的家庭。學校的上課時間是從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早上上學前幾個小時的時間,校長、老師也沒閒著,有的要顧店、有的要下田耕種,有的更是要到牛棚去擠奶。

清晨,孩子三三兩兩走在鄉間的小路去上課,沒有足夠的保暖衣服、赤著腳丫子或穿著拖鞋,手裡拎著塑料袋或是編織袋的書包,這就是孩子普遍上學的寫照。有一些小姊姊還要背著年幼的弟妹到學校,因為家裡的人務農去了,沒人照顧。

儘管生活貧困、物資匱乏,它不是孩子學習的絆脚石。沒有整齊的校服和鞋子,校方也不捨得將孩子送回去,畢竟務農家的孩子能夠來上課,已經很不簡單,因為一旦上了中學,有的孩子要挑起家庭經濟擔子,輟學率是蠻高的。慈濟人謹記上人的殷殷叮嚀,邀約老師,奔波鄉間做家訪,努力將輟學生找回來。

◎克難中增長智慧

一些學校,課室嚴重不足;校園裡寬闊的廣場就是孩子的課室。孩子走進校園,就在廣場上找個位子,從書包裡抽出折疊整齊的編織袋,將袋子打開,鋪在地上,袋子的前半部擺放著書包,後半部就是他班上的座位。

廣場上沒有任何地標,但無形的教室,早已深刻的烙印在孩子的心坎裡,最後大家的座位形成一個四方形的教室,孩子就像是課室的三面圍墻,老師是前面的圍牆。因為廣場上有幾間課室,老師不能大聲授課,學生只能帶著課本,直接走到老師座位,請教老師。

比較幸福的學生,在課室裡上課。但課室裡也只有長凳和長桌,可能五、六個學生一起坐。考試的時候,老師將高低年紀的學生穿插坐在一起,坐在身邊同學的考卷彼此不一樣,因為大家來自不同年級,考試作弊的問題就輕易解決了。

藍毘尼的學校沒有食堂,但學校會提供簡單的午餐,學生必須從家裡帶碗來盛食物,有時一張作業紙或是一個塑料袋也是他們的碗,食物是用手扒進嘴巴裡。學生也不帶水瓶,因為課室裡有一個共用的水壺。上課前,一位學生會負責裝水,放在課室裡;學生或老師渴了,拿起水壺將水往喉嚨倒。

◎千里送愛見希望

12月文具發放,孩子領到這分來自遠方的愛,進到課室,迫不及待地將書包打開,好奇地想看看裡面的驚喜,也看看朋友的書包裡有什麽。

「咦!怎麼多了一把尺?」孩子很純真,沒有貪念,馬上拿去歸還給志工。

慈濟人與孩子分享靜思語「愛護身邊物,惜福且知足」,希望他們懂得珍惜這分來自全球慈濟人的祝福。塔爾庫哈初中(Tarkulaha Lower Secondary School)副校長瑪丹(Madan Poudel)覺得這個及時、重點式的教育非常到位。學生不但學會愛惜毛衣,慈濟人還把這個理念延伸到課室裡所有的東西。毛衣不過是物資而已,教育才是至關重要。

「看到慈濟人演的『小錢行大善』默劇,淚水不停地在我眼眶裡打轉。我們到底是要執著在錢,還是執著在愛,那一念心決定了社會的狀況。我們的雙手是來膚慰衆生的,對人好一點、愛人多一點,就不會有貧困的人了。」雖然瑪丹沒能力出錢,卻用時間來付出,覺得自己也很幸福,更重要的是,慈濟教會他善用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教他們守紀律。

「我喜歡慈濟,因為他們的想法不一樣,所有人都是一家人,要去愛護。他們不閒聊是非,只把時間專注在幫助有需要的人。」瑪丹希望慈濟能持續留守在藍毘尼,因為藍毘尼面對的是教育和醫療的挑戰。

雖然藍毘尼是佛陀誕生地、佛教的發源地,但鄉親普遍受教育不高。瑪丹說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提倡和平、平等的生活;然而兩千五百年後,我們卻崇拜有錢、有勢的人,而把珍貴的佛陀的教育給遺忘了。瑪丹認為,今天的社會是這樣,「因為我們走偏了,沒跟著佛陀的脚步走。」

瑪丹期盼更多人來藍毘尼,但不是帶著微笑來、帶著照片走,而是要將佛法廣傳到每一個角落。這是他的心願,他相信只要大家手牽手一起做,一定做得到。

◎彎腰降伏驕慢心

彎腰鞠躬對藍毘尼村民來説,是全新的禮儀,不過馬西納巴巴高中(Shree Masina Baba Narendra Puri Mogalah Secondary School)校長沙菲益烏拉(Safieullah Khan)認為,這是教孩子懂得禮貌的開始。給予物資,還要彎腰鞠躬,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亦不是當地的文化,但校長認為,這是值得學習的好典範。

沙菲益烏拉說,許多佛陀聖地都在發展中,唯獨佛陀的誕生地好像被遺忘了,所以還是落後的;很慶幸的,上人看到了,他覺得藍毘尼有希望了。

阿畢瑟(Abhishek)是馬西納巴巴高中的科學老師,他表示,藍毘尼的氣溫不斷在下降,學生收到這分溫暖,肯定會很開心。不過,他自己的收穫更大,因為這場發放是他有史以來,經歷過最莊嚴、最有深度的教育活動。

在施與受之間,雙方低頭鞠躬,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覺得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低頭,因為它在降伏彼此的驕慢心和去我執。慈濟在學校撒播愛與尊重,對孩子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可以將這些好習慣去影響同儕,不久的將來就能提升學校與社會風氣。

阿畢瑟相信,校方還有很多與慈濟合作的空間,不僅限於物資,而是提升教育的素質,還有老師的教學方面。

◎親力親為示身教

悉達多小學(Siddhartha Primary School)校長阿達夫(Altaf Husen Khan)不懂為何慈濟人可以放下家庭,自掏腰包飛到藍毘尼,彎著腰在他的校園內撿垃圾;那一幕,他永遠忘不了。

阿達夫說不同宗教都在教導我們做好事,但慈濟是與衆不同的,因為慈濟不是用説的,而是親力親為以身教來教導大家。對他來說,這些身教比黃金來得更有價值。

三個多月的相處,阿達夫與慈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說:「學校很需要慈濟,不只是物資上,更重要的是傳授慈濟人文,尤其食衣住行,都是生活的功夫。求學不僅僅是為了成就工程師或醫師,而是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懂得愛人的人,慈濟人做到了!」

「要改變社會,必須學習慈濟人,因為慈濟人在任何狀況下,言行都是一致的。」阿達夫被慈濟所辦的活動、身教,深深地受影響。

在他四十七年的生涯中,從沒遇過這麽好的身教,這些價值觀不斷在他腦海中蕩漾,他自問:「我該怎麽做,才不會辜負慈濟人的苦心?」趁著學校假期,阿達夫馬不停蹄隨著志工到各所公立學校發放,並分享靜思語,以行動加速上人廣淨佛國的心願。

慈濟人離開後的一個星期,阿達夫又捎來好消息,他被當選為藍毘尼教師協會的主席,將感動化為行動,為藍毘尼的村民服務。

藍毘尼的孩子普遍非常靦腆害羞,看到老師都不會說Namaste,鞠躬更不用說了。有了慈濟人文教育的熏陶,孩子在愛中蛻變,變得更加勇敢,會對老師表達敬意,也親口對校長說「我愛您!」

學校的風氣徹底改變了,學生主動要來學校上課,老師開心、父母放心、學校管理層歡喜,因為慈濟人來了。

圖左 :孩子很誠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歸還給志工。[攝影者:謝倩儀]
圖右 :藍毘尼的學校沒有食堂,但學校會提供簡單的午餐,學生必須從家裡帶碗來盛食物,有時一張作業紙或是一個塑料袋也是他們的碗,食物是用手扒進嘴巴裡。[攝影者:李麗心]

圖左 :編織袋的前半部放書包,後半部是孩子的座位。[攝影者:李麗心]
圖右 :孩子就是這樣圍坐,把無形的教室建立起來了。[攝影者:李麗心]

圖左 :悉達多小學校長阿達夫不懂為何慈濟人可以放下家庭、自掏腰包飛到藍毘尼,彎著腰在他校內撿垃圾;那一幕,他永遠忘不了。[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沙菲益烏拉(左)說佛陀誕生地還很落後,慶幸上人看到了,他覺得藍毘尼有希望了。[攝影者:李麗心]

圖左 :「看到慈濟人演的『小錢行大善』默劇,淚水不停地在我眼眶裡打滾。我們到底是要執著在錢,還是執著在愛,那一念心決定了社會的狀況。」能付出,瑪丹覺得很幸福。[攝影者:李麗心]
圖右 :小孩手裡拿著斷了的拖鞋,腳上只穿了好的一支,就來上課。[攝影者: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