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觀看「我要活下去」影片感動落淚  同學願捐髓救人

觀看「我要活下去」影片感動落淚  同學願捐髓救人

E-mail 列印
逢甲大學98學年度「生命教育課程」,於3月22日,在該校資電B22室舉行。這次課程,主要是要讓同學了解「捐髓救人,無損己身」。透過影片觀賞和慈濟志工的解說,共有一百四十六位同學簽下「骨捐驗血活動」預約卡。

活動尾聲,發給在場同學每人一張預約卡,請大家填寫,同學拿到預約卡,毫不猶豫填下資料。[攝影者:賴武光]
世上有什麼比生命更珍貴?比救人更重要呢?如果有一個人需要你捐髓才能延續生命,你願意救他嗎?

逢甲大學98學年度「生命教育課程」,於3月22日,在該校資電B22室舉行。這次課程,主要是要讓同學了解「捐髓救人,無損己身」。骨髓捐贈讓很多血液疾病患者在需要 時,能儘快找到配對移植的捐髓者。雖然機會只萬分之一,但只要有一絲希望都要去努力,心中有愛,人生就會幸福,社會才會祥和。

中午一點,一百五十位同學陸續進場,這時,舞台螢幕上播出「幸福的臉」歌曲,讓同學先將心情沉澱。緊接著,濱湘衡秘書上台致詞:「這次生活輔導組生命教育課程,邀請慈濟志 工來分享骨髓捐贈,相信大家會學到很多寶貴的知識。活動進行中,同學有疑問,可以提出大家一起討論。」

「人因夢想而偉大、快樂,不知同學們的夢想是什麼?有一位小六小女生,她有一個夢想,就是「我要活下去」。這是一則真正生命故事,現在播放她的影片,請大家觀賞。」洪美麗 師姊說。

楊佩穎,國小六年級,模樣長得很可愛。罹患「地中海貧血」,上課時常因精神不佳,趴著睡覺,每天昏昏沉沉,常進出學校保健室。有一次,她看了一則「水泡兒」故事後,覺得水 泡兒很可憐,她說,雖然自己有地中海貧血,但會很勇敢活下去。佩穎每個月必須到醫院輸血,需抽血檢查。身體缺血很虛弱,常因打針很痛而哭泣,讓人看了很不捨。

佩穎導師知道她需做骨髓移植,才有活下去的機會。然而,移植費用很高,對楊家而言,是一筆很重的負擔。因而利用校務開會時,徵求校長的同意,發起搶救佩穎方案,同班同學瞞 著佩穎,發起二手物義賣會,幫忙籌骨捐費用,全校師生熱烈響應,募得不少善款。佩穎和媽媽接受善款時,淚流不止,楊媽媽哽咽地說:「想不到我沒辦法救自己孩子的命,需倚賴 大家的愛心…」。這時,現場有同學拿起手帕擦眼淚,也有人低頭哭泣。

坐在後面的屈奕帆同學,土木工程系三年級,也眼眶泛紅,他表示:「我要活下去故事,讓我看到尋找一個希望的過程,很感人。其實,骨髓捐贈有聽過,但不是很清楚。透過影片, 知道捐髓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有機會配對成功,一定會捐。」

當大家還停留感人氣氛中,洪美麗問大家:「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人可以救她嗎?怎麼救?」這時,王孟專師姊上台,利用簡報,告訴大家答案。她說:「現場每一位同學都有資格 救她,只要你願意。先抽10CC的血檢驗,HLA配型建檔。最重要的是,若配對成功請一定要捐,不要遲疑,因為一個病患的生命,就懸繫在你的念頭與抉擇上。3月27日,在 西屯東大園區有舉辦一場骨捐驗血活動,早上八點開始,一百支額滿,歡迎大家共襄善舉。」

慈濟在找一個人,那一個人可能就是你,螢幕上播出成龍先生「社區驗血宣導活動」影片,他告訴大家,「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希望大家發揮愛心。徐世恩同學表示:「原來,救 人一命、無損己身,以後如能配對成功,一定會把握救人的機會。」

搶救生命,一刻也不能等。螢幕上,再度播出「跨海髓緣」影片,一位遭父母強烈反對捐髓的先生,瞞著父母,還是決定去捐骨髓。當他趕到機場,將起飛的班機已客滿,由於受髓者 命在旦夕,陪同的志工情急之下,當場下跪哭著請航空公司經理幫忙。最後,有兩位善心人士願意讓出機位,終於讓事情圓滿落幕。這場愛的接力,讓同學再度落淚。

活動最後,請在場同學填寫預約卡,一百五十張預約卡,只有四位同學寫不願意捐髓,可見這場宣導活動,大多數同學都聽進去了,願意發揮愛心,因為救人的感覺、真好。負責策畫 這次活動的張奇樺教官,面對這樣的結果很高興,他語重心長地說:「人生無常,真的要把握現在,生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愛惜自己和周遭的人。」
圖左 : 逢甲大學98年「生命教育課程」,於3月22日,在該校資電B22室舉行,一百五十位同學共襄盛舉。[攝影者:賴武光]
圖右 : 屈奕帆同學(中),看完「我要活下去」影片後,眼眶泛紅地表示,以後如有機會配對成功,一定會捐髓救人。[攝影者:賴武光]
圖左 : 洪美麗師姊(右二)問王孟專師姊,什麼人才有資格救楊妹妹呢?怎麼救?[攝影者:賴武光]
圖右 : 活動進行中,徐世恩同學很專注看影片,活動後分享:「原來,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以後如能配對成功,一定會把握救人的機會。」[攝影者:賴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