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大愛無國界 垃圾山體驗生命

大愛無國界 垃圾山體驗生命

E-mail 列印
8月22日夜未央,天未亮的清晨四點,2023年慈濟大專青年全球人文教育交流馬來西亞團團員們,已經在飯店門口集合,準備搭巴士前往機場前往下一站沙巴山打根。下機後,先去用當地風味早餐,隊伍直接到無國籍學習 中心。

來到學習中心門口,穿著整齊制服的孩子們,手拿「歡迎臺灣與雪隆慈青蒞臨山打根進行大愛行善體會之旅」字卡站兩邊,大聲歡唱,「一個溫暖的擁抱,滿滿的幸福,有你就幸福」,帶給大家歡欣喜悅,全體團員跟著揮手同樂,即刻感染到這群孩子的純真與熱情。之後,孩子們送上貼有自己照片並著色的卡片給每一位大哥哥、大姐姐,以示最誠摯的歡迎。

◎教育不能等 翻轉人生

與亞庇同時啟動的山打根無國籍學習中心,也是在2022年5月正式開始招生。志工黃守芬說:「疫情過後,沒有這麼多人來這裡,在繁榮城市邊緣有一群人無國籍的人,只能住在海上和沼澤地辛苦生活,我們去發放物資後來求助我們。小孩子沒有其他活動,就是聚在一起打撲克牌。」於是大家一起想辦法,從教育著手,如何讓孩子接受教育,翻轉自己的人生。

志工在位於海邊無國籍村附近,跟店家租了兩個店面當教室,受限於場地和師資,目前也只能一個家庭一位學生。現分上、下午各四班,共一百五十位學生,八位老師。今天慈青入班情形,分為兩大組,一組室內上、下人文課,一組戶外實地走訪無國籍村和垃圾山。

◎帶動環保 手心向下

早上分配第一、三、六組先去看幾個環保點,第一站穿過一片香蕉林走進去,此地志工負責人龔德益介紹站長Arabin,這是他自己蓋起來一個收集物資的環保點,負責打理收集回來的寶特瓶,並帶動大家做環保。龔德益很感恩的說:「Arabin是天上送來的禮物。有他在這裡幫忙很好。」

慈青團員們又再往裡面走去,經過高架獨木橋,來到Noorsia的家。她提供家旁邊的角落放物資,這附近有做環保的人,就會送來她家,她的家是這一地區環保集中地。同時她也是幕後有參與勸募,雖然是回收的環保物資,她卻整理得很乾淨整齊。

最後來到海邊的溪流前,如果要到對岸的交通工具是需要搭小船過去。受限於載重,龔德益帶著蔡雅妽、陳宇宏、張芯寧、鄒佩芸再加黃漢欽學長等五位,搭快艇進入。眼前看到岸邊有許多寶特瓶,因為漲潮時被潮水帶上來,退潮之後就集散在岸邊滿地都是。

下船後陳宇宏分享說:「搭船去看另一個環保點,經過紅樹林間的沼澤地,沿路所見比之前殘破,爬橋走上去,搖搖欲墜兩腳發麻,走得很辛苦,旁邊的小朋友卻走得很自然,反而都在笑我們。」黃漢欽回饋說:「走在破爛的橋上對他們是如常,而對我們是無常。因緣就只有一次,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機會。這裡每個環保點就是一個典範家庭,也帶動了他們會珍惜環境。」

志工龔德益又再次帶大家到學習中心讀書孩子的家庭,離學習中心較遠,走路需四十分鐘,於是鼓勵他們做環保回收寶特瓶,賣的錢可以來租車給孩子上學。他們都是很單純的心,把自己的家留一個空間做環保,收集物資。也有人找他們要跟他們買,但他們都說這是慈濟的,不能動,要留給慈濟。在這一大片紅樹林沼澤地上,蓋了許多木板鐵皮屋,腳下是彈塗魚、蝌蚪、田螺的棲息地,旁邊還有養雞的籠子一起共生。這樣一幅畫,這些無國籍的人自得其樂,在這裡已經生活好幾代了。

◎垃圾變黃金 布施種福田

下午搭車前往另一個悲慘世界,那是一大片政府公家的垃圾場,一下車垃圾腐臭加煙焦味撲鼻而來,蒼蠅到處亂飛。簡直無法呼吸,很難想像他們如何在陣陣惡臭味中撿拾垃圾?那些住在附近無國籍的艱苦人,沒有身分不能出去找正式的工作,就靠在垃圾堆撿拾過活。撿人家丟掉的垃圾當物資,鐵罐、鋁罐、寶特瓶,能賣就去賣,每天可以賣五到十幾元馬幣。能吃得帶回去家裡加熱煮來吃。看了都讓人很不捨。慈青陳盈慈分享說:「以後不要再挑食,食物對我們來說太容易取得,而那些小朋友卻要到垃圾堆找食物。」

除此而外,團員們繼續跋涉到一個更大的垃圾山。所到之處都是滿山滿谷垃圾,而一群人就住在垃圾堆旁搭建的,一間間木板鐵皮屋。團員們在垃圾堆裡歷經艱辛,爬上爬下,一手牽一手辛苦地登上小山丘,來到一望無際的垃圾山。每個人看到這景象目瞪口呆,是驚訝與震撼!這裡是被世界遺忘的地方嗎,怎麼會有這種地方?垃圾覆蓋大地看不到盡頭。

志工黃守芬說:「其實他們都是一群善良單純的人。想邀他們做會員,但這些無國籍的人沒有能力,就開始帶動他們做環保,靠雙手做環保也是給自己種福田。米撲滿變成水瓶撲滿。」也是這樣的因緣,在志工們帶動下,那個無國藉村就有九十多個勸募員,總共在這些大大小小超過二十個無國籍村,收了兩千個會員。志工告訴他們:「只要是做好事,一元、兩元都可以佈施。有心最重要。」

第二天兩組互換內外活動,未來想當幼教老師的邱彥禎感慨地說:「在臺灣,受教權已經普遍到每個孩子都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然而,世界上還有一些角落,沒有受教權這三個字的存在。」她想,將來如果能順利成為一位幼教老師,除了根據課綱設計課程,她會融入國際觀,讓孩子懂得感恩以及珍惜受教權。畢竟,這個社會還有很多沒有受教權的角落。

中午下課後,每一小組有分配要陪孩子回家順便家訪。需要走過一段爛泥巴地和驚險高架獨木橋,學習中心很貼心為大家準備高筒的雨鞋。一路上雪隆慈青陳學仁牽著天生安靜懂事,十二歲的哥哥(AREZ),臺灣慈青黃清翊牽的是比較活潑好動,十歲的弟弟(MOHAMMAD)。九拐八彎終於到了他們的家。兩個人和媽媽、弟妹六人一起寄宿屋主家,同一個屋子總共住了十四位。

媽媽認為孩子去了學習中心讀書,回來變得很乖還會帶學校功課回來閱讀給弟妹聽,並教他們如何發音。教弟弟妹妹做事,還會教媽媽簡單英文、中文,都是孩子回來教她的,她出去工作打零工也可以簡單跟人溝通。媽媽也教他們品行,目前借宿別人家要懂禮貌規矩,所以孩子在學校功課、品德表現都很好,很喜歡上學,去如果下雨水滿上來,他們會先到村長家沖洗,換上制服再去上課,非常尊重學習中心制服,也很珍惜上學機會的他們,除了生病絕不會請假。

◎省思分享 感動付出行動

課程結束後,團員圍同心圓靜心分心,蘇靖恩心得:「如果我們可以減少購買慾望,就可以減少垃圾。」陳可寧分享:「前一天上課感覺學生靦腆,其實只要我們投入教學,學生都是可愛的。進班上課感謝神隊友的協助,另外對怡樺同學付出行動發生突發狀況還是很鎮定的樂觀面對,也是我要學習的。」

領隊李彝邦分享,一開始含著眼淚說;「看到那些垃圾山的小朋友,太可憐了。」他提到十年前應師公上人邀請回去花蓮服務,搬家時發現冰箱有一半東西都丟掉。所以答應上人四不,不買冰箱、冷氣、電視、洗衣機。後來一天換三套衣服,洗衣機投降。其他都拒絕,目前維持是三不,簡單過生活。佩服山打根的團隊,走到每個暗角,救拔苦難。買東西時是想要還是需要?就不會再製造垃圾了。

結束兩天在山打根人文參訪,8月23日晚上在山打根會所舉辦了一場感人的圓緣,香積志工盧麗霞團隊,為了這群慈青團員來訪,傾全力做了滿桌豐盛的晚餐,就是要讓大家開心吃飽飽。今晚圓緣活動由甜美的許倩綾和雪隆慈青蘇靖恩共同主持,邀請團員上臺分享這幾天看到的心得。

雪隆慈青吳乾維心得是:「看到小朋友為上學爬山涉水那麼辛苦,我還可以開車上學,不能再抱怨塞車了。」他深深體會師公上人所說,困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報的人就要走進去。感恩山打根的家人,這幾年來走進去付出。

陳奕恩分享:「沒來沙巴之前擔心教案是否順利,沒想到小朋友很給力,跟我們互動很好。今天去垃圾山時遇到昨天教課的學生,還跟我們打招呼。馬上跳昨天教的舞蹈,讓我們很感動。反而羨慕他們很無憂無慮在垃圾山跑來跑去,天真無邪的就是要吸引我們的注意。有時候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8月20日才加入的雪隆慈青陳學仁分享:「儘管我是突然加入的人,大家還是很歡迎我。文暉爸爸問我要不要一起來玩,就變成指揮交通。亞庇家訪,同組的組員以為馬來西亞都是走破橋。」即使環境如此糟糕,路途遙遠,孩子還是很認真期待來上課。他說這次榮幸承擔翻譯,可以翻譯語言,卻無法翻譯心情。他最後很感慨說:「我們都可以追求自己夢想,但這些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夢想只能在垃圾堆裡跑來跑去。」

在雪隆長期陪伴慈青的志工吳文暉說:「很感恩山打根團隊志工走在最前,發現這一群苦難的人,才有辦法讓後面的人跟在他們的腳步。也感恩老師的用心,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傳達,也用大愛去教育孩子做個有愛,有用的人。」最後領隊李彝邦再次感恩山打根團隊志工們以及學習中心校長老師,在這塊這麼大的福田盡心盡力付出,也給我們慈青這趟豐富生命之旅。

圖左 :一群住在附近無國籍的艱苦人,沒有身分不能出去找正式的工作,就靠在垃圾堆撿拾過活。[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團員辛苦爬上,來到一望無際的垃圾山。每個人看到這景象目瞪口呆,是驚訝與震撼![攝影者:周慧文]

圖左 :穿著整齊制服的孩子們,排列手拿「歡迎臺灣與雪隆慈青蒞臨山打根進行大愛行善體會之旅」字卡站兩邊。[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領隊牙醫師李彝邦(左二),親自上口腔衛教課,雪隆邱勁順(左)做翻譯。[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慈青團員與學習中心孩子、老師、志工合影,留下參訪歷史鏡頭[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2023年慈青人文教育交流馬來西亞團團員來到山打根無國籍村,團員謹慎地走在木片不齊有空洞的橋上,參訪居民的居住環境。[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龔德益帶著蔡雅妽、陳宇宏、張芯寧、鄒佩芸再加黃漢欽學長等五位,搭快艇進入對岸的環保點[攝影者:周慧文]
圖右 :走訪無國籍村,志工龔德益先帶大家到村口的環保站介紹站長Arabin。[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雪隆慈青陳學仁(前)牽著天生安靜懂事,十二歲的哥哥(AREZ),臺灣慈青黃清翊(二)牽的是比較活潑好動,十歲的弟弟(Mohammad)去拜訪孩子的家人。[攝影者:周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