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波蘭與烏克蘭志工共修 歡喜受服向前行

波蘭與烏克蘭志工共修 歡喜受服向前行

E-mail 列印
由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蔡婉珍、陳淑女和黃寶蓮以及奧地利志工游月英組成的「波蘭志工關懷團隊」結束盧布林的關懷行程後,他們於7月31日與華沙志工碰面,了解當地會務後,第二天又馬不停蹄西行前往三百多公里外的 波茲南(Poznan),因為當地將為來自華沙、 盧布林(Lublin)和斯塞新(Szczecin)等地的新發意志工,舉行一連四天的共修活動。

8月1日下午,一行人抵達波茲南慈濟會所與當地志工相見歡後,隨即投入協助場布的工作。眾人恭敬將證嚴上人法像請到主場,確認是否掛正;再一起排桌椅、架講桌,測試電腦與音響設備等,齊心協力進行各項準備工作。波茲南志工奧拉(Olha)取出佛教旗與慈濟旗,細心燙整,要讓會場更有慈濟人文。也抓緊時間,透過行前會議,建立共修課程進行的共識。

◎師徒之間 承擔與使命

2日上午清晨七點,臺灣時間下午一點,與本會連線測試訊號正常、德國團隊帶領志工們練習三問訊後,共修課程正式開始。主持由地主盧卡斯擔綱,陳淑女協同。

第一堂課由精舍德浩師父授課,主題為「精舍的一天和師徒之間」,並由慈濟基金會同仁歐友涵協助翻譯。德浩師父分享上人的法,不是為一個人傳,而是為普天下傳的。如今慈濟的法脈傳到波蘭,誠心祝福慈濟志業在波蘭愈來愈茁壯。

德浩師父授課時,有多位無法來到波茲南的志工們透過連線上課。接著就在師父的見證下,由陳樹微代表授服,也就是授予見習志工穿著的灰衣,給盧布林的烏克蘭籍志工塞爾希(Sergii)和臺灣留學生陳皓昀(Ellie),華沙的烏克蘭籍志工奧珊娜(Oksana Makovetska)、提姆(Timur Mankus)、漢娜‧卡斯科(Hanna Kasko)、蒂娜(Dina Kabiletaka)和阿菈(Prodaniuk Alla)。

儀式簡單而隆重。授服後,游月英並以環保餐袋和杯碗筷「三寶」跟他們結緣。

第二堂課由清修士陳思擔分享「承擔與使命」。他指出,慈濟從1966年發展迄今,慈善志業已走過五十七個年頭,醫療、教育和人文志業分別也都有三十七、三十四和二十五年,「這些簡單數字背後都代表著無數考驗及堅毅的決定。」面對這些考驗該不該堅持?堅持和執著間又有什麼差別?由此讓志工更了解慈濟一路走來拔苦予樂,不變的初衷。

「波蘭團隊加油!加油!加油!」8月3日正式換上灰衣後,志工們一起伸出手來,為彼此加油打氣。有他們做先鋒,未來不管是在波蘭或烏克蘭,都有菩提種子落地生根,在本會的指導下,期許他們能讓慈濟的四大八法在歐洲更加落實和開展。

◎城市交流 行善各有重點

慈濟的團體與人文之美,一向為人所稱道。共修課程中,陳淑女、蔡婉珍和黃寶蓮三位德國志工,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慈濟的人文之美。陳淑女透過「靜思精舍人文之美」,讓志工更了解精舍師父們的日常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食其力、不受供養的慈濟精神。

蔡婉珍指出,國際賑災中,慈濟人秉持相同信念,穿著相同制服,以「感恩尊重愛」親手遍布施,身體力行,難行能行。黃寶蓮則將親身經歷所得出的心得,傳授給他們並做了簡短的雙向交流。

2日,志工們分成二批,一批前去做訪視關懷,一批在會所進行三城的志業經驗交流。去年曾回到心靈故鄉的烏克蘭籍志工漢娜(Hanna Mankus)的兒子提姆(Tim)首先代表發言。

能說一口流利英文的他,介紹了華沙的水餃班 ,這個水餃班響應「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的理念,讓烏克蘭長者一起動手做做水餃義賣,並將所得捐給烏克蘭家庭,大家都做得很歡喜。團隊也做家訪和熱食發放,也會做烘焙,送給物資缺乏的家庭,讓他們能補充營養。

此外,提姆也協助將《人間菩提》翻譯成烏克蘭文(波蘭文由斯塞新志工拉菲爾協助),以讓更多人可以了解慈濟。提姆更發願,希望能早日穿上「藍天白雲」,讓世界多一點點希望。

斯塞新的會務由前慈濟人文志業新聞內容報導中心同仁陳怡佳做分享,她提到因為關懷烏克蘭家庭,才真正明白上人說的「膚慰」。有位烏克蘭籍志工尤莉亞(Julia)在經過七十一場發放後,說出了她的感受:「當我讀到證嚴上人的慰問信時,有一些人哭了;我們唱 〈一家人〉的時候有快樂,也會因為烏克蘭的戰爭而悲傷。我認為這首歌很重要。大家應該知道,對於他們,世界是開放的。臺灣離我們很遠,但今天我們很親近。」

在那一天,她更有一種殊勝的感覺:「我好像聽到上人的聲音在我耳邊。」她也很感恩波蘭籍志工拉菲爾(Rafal)願意說慈濟做慈濟,與慈濟人站在一起。

舉例來說,共修會場布置雖簡單卻不失莊嚴道氣,講桌上更有一個令人見了眼睛為之一亮的裝飾,那是靜思精舍的模型。原來這是大愛臺人文志業同仁,委託陳怡佳從臺灣帶來波蘭的,希望在遠方的家人看到精舍小屋,便能想到花蓮精舍的家。

然而,飄洋過海、跨越八千七百二十公里的模型內的燈一度無法點亮,拉斐爾發揮良能幫忙修復,並順利將模型從斯塞新送到距離兩百六十五公里外的波茲南會所來。波茲南志工奧拉聽完陳怡佳分享後很受感動,她說:「你住在我心中。」並給了陳怡佳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溫馨氣氛,洋溢在會場中。

盧布林團隊由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ia)代表介紹了從2022年9月一直到現在都持續在做的工作,就是每十至十四天,發放包括各種蔬菜水果和穀物、扁豆、大米、豆類等高營養價值的物資,給六十五歲退休烏克蘭長者,以確保他們能夠獲得足夠和營養食品來維持的健康。發放人數維持在兩百至兩百五十名間,每天都有新人前來尋求有關食物的幫助,因此這項發放計畫將會持續在當地推動。

波茲南團隊的志業推展很多元,他們從去年八月啟動烏克蘭家庭成人職訓課, 今(2023)年七月份並在會所舉辦了七場兒童諮詢課程和二場四組成人課程,有效利用孩子們的等待時間。

這些課程包括兩門英語課程、一門關於MIT Scratch 計算機編程的課程和一門關於使用 Google Sheets 的課程。此外,還有兩節國際象棋課、兩節繪畫課和四節治療性體育課,包括現代舞和體操。另外也有針對成年人「來學波蘭語」課程,幫助他們在新社會中實現自我,找到工作。

同時,團隊與波茲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為烏克蘭家庭提供每月免費牙科服務。因烏克蘭家庭面臨經濟困難,無法滿足牙科治療需求,有了義診,省下他們的經濟負擔,也解除了他們的牙痛困擾,截至七月底,有二十八人次受惠。

也與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合作,協助在上完醫學波蘭文課程的烏克蘭醫師,獲得在波蘭行醫的醫師執照,解決他們就業問題,有助生活的改善和充實。整體來說,波茲南團隊每週服務的對象將近三百人次,值得肯定。

◎跨國合作 愛的贈予

要進行跨國、跨語言的共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共修有與精舍連線,訊號傳輸攸關課程能否順利進行。此項工作由波茲南最年輕的志工、十四歲的艾爾伯特與拉斐爾共同承擔。拉菲爾協助音控,也不忘一同聞法。

為了讓所有志工們能快速理解上課內容,課程前,波茲南志工張淑兒、瑪麗安娜(Mariana)及奧拉,花了兩天時間將五份近三百頁的共修課程簡報,從中文翻譯成烏克蘭文與英文。課程進行中,張淑兒和華沙志工漢娜同步現場口譯。至於部分講師當天臨時增加的課程資料,張淑兒、陳怡佳聯手拉斐爾,馬上翻譯,讓學習無縫接軌。

共修課程圓緣,德國志工團隊致贈波蘭志工們愛的別針與環保筆。得知華沙志工沒有電腦能上課與工作,波茲南志工張淑兒及盧卡斯,私人致贈他們三臺蘋果電腦及一智慧手機給他們。淑兒和盧卡斯這對道侶,既要上班又要做慈濟,還能慷慨布施,令人讚歎!

「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他們幾乎全做了, 佩服淑兒師姊、盧卡斯師兄發心、慈 悲助 人的愛心滿滿 ,是慈濟在波蘭的好種子。」游月英說出了她的觀察,這也是眾人的心聲。但願種子「一生無量」,未來無論是在波蘭還是烏克蘭,或是全世界,都有慈濟之光,照亮人間黑暗角落,讓苦難的人得見光明。

圖左 :靜思精舍的模型是人文志業同仁,委託陳怡佳從臺灣帶來波蘭,希望在遠方的家人看到精舍小屋,便能想到花蓮精舍的家。[攝影者:陳怡佳]
圖右 :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代表授服予盧布林的烏克蘭籍志工塞爾希。[攝影者:張淑兒]

圖左 :授服後,德奧慈濟志工關懷團隊與新發意的波蘭志工合影留念。[攝影者:盧卡斯]
圖右 :波茲南慈濟志工張淑兒(左)和斯賽新慈濟志工陳怡佳,協助翻譯臨時增加的課程簡報資料。[攝影者:盧卡斯]

圖左 :波茲南志工張淑兒及盧卡斯,致贈三臺蘋果電腦及一智慧手機給華沙志工。[攝影者:陳樹微]
圖右 :斯塞新的烏克蘭籍志工尤莉亞協助念上人的慰問信。在經過當地七十一場發放後,她感覺:「我好像聽到 上人的聲音在我耳邊。」[攝影者:陳怡佳]

圖左 :德奧慈濟志工與波蘭志工在共修後歡喜合影。[攝影者:陳樹微]
圖右 :華沙志工團隊在當地開辦的水餃班 ,響應「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的理念,讓烏克蘭長者一起動手做做水餃義賣,並將所得捐給烏克蘭家庭,大家都做得很歡喜。[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