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藝童繪「話」 探索自我

E-mail 列印
弱勢家庭,心靈陪伴是最需要的一件事,可能是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外籍配偶,或是許多父母忙著生活與工作賺錢,沒有時間陪孩子。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假日兒少成長營,以藝術治療繪畫的方式,透過老師的引導,讓孩子抒 發自己的感受,帶領孩子自我探索及成長。

慈濟馬六甲分會在2023年8月30日及31日,一連兩天於七里村慈濟青年活動中心,為慈濟照顧戶孩子舉辦假日兒少成長營,共有二十五位中學生與小學生報名參加。

◎擁抱夢想 尋找自我 

兩天的成長營分成中學和小學組,透過藝術媒材,融入心理治療幫助孩子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內在;由志工陳彩珠(慮諦)和李彩燕(慮潤)也是心靈治療工作者,引導孩子們透過畫圖,把心裡面的畫(話)說出來。期望陪伴弱勢家庭孩子踏上這段「尋找我的過程」,透過藝術治療課程療癒內心,為孩子創造探索自我、實踐自我。

認識自我,可能很美好,也可能是充滿自我懷疑和衝突的過程。陳彩珠分享:「弱勢孩子成長環境比較容易產生自卑感,成長過程受到創傷,不知道如何抒發,影響其身心靈的發展,甚至不敢有夢想。」

課程一開始,請孩子們自我介紹,有些人即使拿起麥克風,聲音小到沒人能聽得到,有些則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從中了解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之後透過引導,讓孩子們思考「自己」,並請孩子第一印象入腦的是什麼東西,直接拿蠟筆畫出。

隨後,以驚喜、失望、悲傷、害怕、高興等,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與情緒的連結,透過塗鴉讓孩子們紓壓,從塗鴉中觀察孩子看見什麼圖像,請孩子們分享所見,藉此了解孩子的想法。緊接著,再引導孩子與自己的身體做連結,了解情緒與自己的身體狀況,改變他們的能量,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

之後,讓孩子思考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以及未來想要的,過程自己如何去達到。
 
李彩燕表示,小朋友透過繪畫式表達內心,並培養自信,它像是一種溝通的橋樑。聆聽、陪伴、引導和給予肯定,讓孩子們看見內心的情緒,並懂得表達,幫助孩子修復內心世界,找出自己的未來,帶領孩子自我探索及成長。

◎自由創作 畫出自我

就讀小學二年級的黃美華(化名),圖畫紙上畫下草莓,之後在大家的一片塗鴉中,她看見有草莓和芒果隱藏在畫中,再度畫下草莓和芒果。之後畫自己,她開心地用手沾上白色水彩,在頭部塗上白色,身體塗上粉色,腳則是粉色和和紫色,之後再塗上一點紅色。

原來,黃美華的母親是越南籍,母親已帶弟弟回越南,目前由父親撫養她。以前母親在時,知道她喜歡吃草莓會買給她,但自從母親離開後,父親不曾買草莓給她,草莓的美味夾雜著母親的愛,全家團聚的場景,代表她內心的渴望。

異於他人,她將頭塗上白色,與紙張同顏色,只能藉由頭的輪廓來辨識。這背後隱藏著她對自己皮膚黝黑的自卑,原來她希望自己的肌膚能與大家一樣「白白」的。接著,她以紫色和粉色最喜歡的顏色來呈現身體,並在腳尖處畫上紅色,代表擦著「美美」的指甲油,這是記憶中母親腳趾的漂亮紅色指甲油。

黃美華歡喜地說:「之前老師講,我們聽到什麼就直接在紙上作畫,隨心所欲地塗上顏色,我很喜歡,畫的時候很開心!以前只畫小張的圖畫紙,第一次在跟我人一樣大張的紙上作畫,還有第一次用水彩,用手畫畫超好玩!」

她補充表示,自己都是在網路上看影片學習畫畫,影片教什麼就跟著畫,不用自己想。今天繪畫卻完全自由發揮,感受到自己創作的樂趣。此外老師分享,大家畫出來的作品沒有對和錯,沒有美和醜,自己想的要畫什麼就畫什麼,教導大家尊重,不批評他人的畫,讓她覺得畫畫很舒服,很輕鬆,愈畫愈開心!

◎繪畫療癒 探索自我

另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卓正祺(化名)來自單親家庭,與父親和哥哥同住。當老師引導他畫出自己腦海中的東西,他畫著自己在大海中快樂游泳。約小學一年級,父母親尚未離異,一家人快樂去海邊遊玩,初次聞到海的味道,此味道承載著甜蜜的家人記憶。那次以後,他未曾到海邊玩樂,此時他畫出內心的渴望。

當陳彩珠老師看見卓正祺將自己認為紅色是生氣的顏色畫在自己的肚子和腳的部位,引導他分享作畫過程的感受。「爸爸每次煮飯都是炸東西給我們吃,我不喜歡吃油炸的食物,但是爸爸煮不可以不吃,不喜歡也要吃,長期就覺得肚子不舒服。前一陣子學校運動會,又天天走路,所以感覺腳不舒服。」

陳彩珠老師請他用喜歡的顏色塗在紅色顏料上,引導他抒發和釋放,轉換情緒,只見卓正祺將藍色覆蓋在紅色之上,他愈畫愈舒暢地表示,「我用藍色塗上去,後來發現我原本覺得不舒服的地方慢慢放鬆了,心情也逐漸開心。」陳彩珠老師聞言回應,藍色帶給你正能量,情緒轉變,看見不一樣的自己。同時,鼓勵他勇敢向父親表達對於炸食的感受。

此外,由於父親忙碌於工作,卓正祺和就讀中學的哥哥經常下廚料理自己的餐食。當老師鼓勵孩子從畫作中找尋看見的圖案,只見隊員們仔細盯著畫作觀察良久,卓正祺卻反應快速看見許多食物隱藏在畫作中。「我看見麵包、蛋、豆、馬鈴薯。好多顏色,太有趣了!很多人都看不到東西!」他在未來的自己畫作中,畫下希望能開餐館並成為廚師。卓正祺一連串的畫畫和反應都與食物有關,李彩燕老師鼓勵他努力求學,獲得文憑,提升自己的能力來達到目標。

「跟大家一起畫覺得很開心,聽大家的故事看大家的畫,很有趣!其實一早來發現要畫畫,我就開始擔心別人笑我,因為我畫得很醜,經常被人家取笑。後來發現,大家想要畫什麼就畫什麼,還可以直接拿很多種顏色,直接在紙上亂畫塗鴉,還可以用手直接沾顏料作畫,沒有一定要畫什麼,一定要用什麼顏色,不用擔心別人取笑。」卓正祺分享。

◎情緒共鳴 實踐自我

當老師引導「現在我所擁有的」,「未來的我想要的」,以及「過程中如何去達到目標」時,只見王玉芬(化名)畫上想要的東西,包含籃球、羽毛球、手錶、玩具車、滑板車等,她的方式是請朋友贈送這些物品。「我想要球,但姑姑一直都不買給我,連小顆的球都不買給我。」同樣來自單親家庭的王玉芬無奈說著。

李彩燕老師引導她深思,假如一直跟朋友要東西,結果會是如何?王玉芬回應:「沒有朋友!」老師接續表示,此方法不可行,自己要的東西要靠自己去獲得。不只是王玉芬,李彩燕發現多位學生擁有相同的觀念,由於孩子處於弱勢,多數希望人家給予東西,而不是想自己可以如何去擁有,可以如何去達到目標。

「利用水彩,流動性媒材,容易與內在情緒產生共鳴,孩子們透過觸摸顏料將情緒轉移到畫作上,透過硬體的蠟筆,有強化作用。畫畫有形象,孩子們印象能比較鞏固。」李彩燕分享,當心中感受想法呈現在眼前的創作上時,我們檢視它、理解它,並學習如何面對它。

孩子們幾乎想要的物品大多數是3C產品、旅行、腳踏車、養狗、海邊房子、無人飛機、鋼琴……其中,中學生林正達則與眾不同,沒有畫滿想要的東西,只畫下兩項物品——種子和滑板車。

貼心的林正達自知家境不好,只希望能靠自己種植一些蔬菜和水果提供家裡食用,幫父母親減輕經濟負擔。他說:「我現在有種一些蔬菜,但是不夠,還要花錢買。母親做清潔工,父親在工廠食堂做工,平時還有做資源回收貼補家用。我還在念書,沒有能力做工賺錢,但是我可以種菜,節省家裡開銷,希望能種更多,這樣就不用再花錢買蔬果。」

另外,不擅表達情感的林正達,畫自己時,他不自覺將藍色和紅色畫在自己身上。他表示,以前從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顏色,今日才知道自己喜歡藍色和紅色。「老師引導我們畫出自己最舒服的姿勢,然後在上面塗上代表自己身體的顏色,我覺得紅色代表力量,所以我就畫上半身紅色,下半身藍色,一個力量、一個開心。我愈畫愈開心!」

透過藝術治療,孩子們在顏色、線條、形狀中自在地探索遊玩,感受在創作中自我揮灑與掌控的能力,帶來的自信感。

一些孩子成長過程隱藏一些情緒,引導他們抒發這些負面的情緒放鬆身心,有些則透過它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故事,有些是透過它認識自我,有些則在創作過程中找尋生命意義或是一些答案。期望創作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抒發和療癒能延續在生活中。

圖左 :藝術治療透過藝術媒材,融入心理治療幫助孩子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內在,著重在創作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抒發與療癒。圖為志工李彩燕引導孩子塗鴉。[攝影者:廖志勇]
圖右 :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假日兒少成長營,以藝術治療繪畫的方式,透過老師的引導,讓孩子抒發自己的感受,帶領孩子自我探索及成長。[攝影者:廖志勇]

圖左 :老師引導孩子們以自己最舒服的姿勢躺在地上。[攝影者:廖志勇]
圖右 :黃美華(化名)平時在網路上看影片學習畫畫,影片教什麼就跟著畫,不用動腦自己想。今天的繪畫則是自由發揮,感受到自己創作的樂趣。[攝影者:廖志勇]

圖左 :利用水彩,流動性媒材容易與內在情緒產生共鳴,孩子們透過觸摸顏料將情緒轉移到畫作上。圖為王玉芬(化名)投入創作。[攝影者:廖志勇]
圖右 :不擅表達情感的林正達(化名.黃衣者),畫自己時,不自覺將藍色和紅色畫在自己身上,進而發現自己喜歡的顏色為藍色和紅色,各自代表開心與力量。[攝影者:廖志勇]

圖左 :李彩燕(右一)引導孩子們透過畫圖,把心裡面的畫(話)說出來,期望陪伴弱勢家庭孩子踏上這段「尋找我的過程」。[攝影者:周麗珠]
圖右 :慈濟馬六甲分會在2023年8月30日與31日,一連兩天於慈濟K7青年活動中心舉辦慈濟照顧戶孩子假日兒少成長營,共有二十五位中學生與小學生報名參加。[攝影者:周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