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感恩貴人相伴 求學路上不孤單

感恩貴人相伴 求學路上不孤單

E-mail 列印
僧多粥少的醫學系,只招收七十位新生,卻有逾千位學生申請報讀,看著只有少過百分之二十成功被錄取的機會,格外謹慎的黃國瑋(化名)曾經躊躇不前,感恩身邊有貴人,鼓勵他勇敢做對的選擇。

◎兄弟倆投身志工

2023年10月9日清晨,瑪琳阿峇迪花園(Taman Abadi)慈濟環保站,兩位年輕人步行來幫忙。這間在公園草場上建起來的小小儲存庫,對黃國瑋及黃國豪(化名)而言並不陌生,因為這裡曾是兄弟倆投身志工服務、身體力行回饋社會的地方。慈濟志工歡迎他們到來,站長陳玉菊(慮和)拿了兩張凳子請他們坐下,鄭興喜(惟喜)馬上撥部分資源過來,溫故知新資源分類知識。

分類紙張、踩踩塑膠瓶和鋁罐,相差三歲的兄弟倆,皆是「慈濟獎助學金」受惠者,大哥黃國瑋曾經六年獲得獎助學金,如今是東馬砂拉越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Sarawak)醫學系四年生,把握短暫回鄉,到馬六甲中央醫院實習期間,重回環保站幫忙。

他一如往常地盡責、認真聆聽志工鄭興喜分享。另一邊廂,連續四年獲得慈濟助學的小弟黃國豪是自閉兒,喜歡「逃跑」,只要有空檔便會走到一旁去,沉浸在個人世界裡,說著不同語言,自得其樂。此時,埋首分類資源的大哥黃國瑋,眼神不時會瞄向弟弟,關注其安全。

很快工作告一段落,七十多歲的環保志工吳亞蕉向黃國瑋招招手說:「哥哥,來……幫我看看……」她是校車司機,曾經載送黃國瑋上幼兒園,得知如今正在讀醫學系,便請他幫忙看看自己使不上力的雙手。

老人家平時定期到政府醫院看病,伸出雙手想讓年輕人學習診斷看看,只見他邊碰觸邊問診,而後估計一雙手有兩種狀況:左手關節炎、右手筋部發炎;吳亞蕉聽了點點頭說,醫生也是同樣診斷。雖然無法完全康復,但黃國瑋說,只要持續做手部復健或按摩,可以讓情況慢一些惡化。

霎時間,在旁志工你一言、我一語,也把自身情況提出來詢問。黃國瑋仔細聆聽、謹慎回答,傾巢自己的知識為大眾解答。一位長者忽然有感而發說:「醫生來到我們這裡是最吃香的啦!因為身體太多毛病了!」大眾哄堂。

放眼望去,在場都是六、七、八十歲長者,年輕時像牛一樣拼搏,老來換得一身疼痛,幸好如今有環保福田,讓精神有寄託,老邁身體還可繼續操作。黃國瑋聽了心生不捨,因為每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書,也是一畝大良福田。但見長者們話題一轉:「只要做起事來,什麼痛都忘光光了!哈哈……」又不禁佩服他們的豁達。

◎單親守家不容易

黃國瑋在單親家庭成長,十一歲那年父親有外緣,2012年父母離異,三個孩子皆歸屬母親黃美琴(化名)。一切生活重新來過,一家四口搬到孩子的外公家寄宿,後來再獨立搬出來。再窮也不能讓孩子餓肚子,勇敢的媽媽找到學校食堂助理工作,透過學校愛心爸爸(慈濟志工)黎才武(本珞)推薦,到慈濟尋求援助。

社區志工譚靜娥(慮淑)等人上門家訪瞭解情況後,馬上補助生活費,及為三個孩子申請「慈濟獎助學金」。

「黃美琴是位任勞任怨、很堅強的媽媽,2014年轉做收入高一些的清潔工友。其中兩名孩子領有殘障人士卡,除了小弟患有自閉症以外,二妹是閱讀障礙,打開書本總是看見一群字母在飛舞。而他(黃國瑋)總是靜靜捧著書,在房裡或客廳閱讀。」譚靜娥透露初訪一家的印象。

看似安靜的外表,其實藏著機靈點子。小學時期父母不合,導致家庭經濟也出現狀況。於是黃國瑋和妹妹黃國英(化名)與同學合作,放學分工在不同樓層的班級,把可以回收的瓶瓶罐罐撿拾回家,每個月可換得馬幣五六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三四百元)。負責回收的校工可能也理解孩子處境,任由他們去。

「這五六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三四百元)對當時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數目,所得到的零用錢都不敢亂花。」正因為如此,只要學校假期,黃國瑋和妹妹都會爭取打工機會,他曾經做過油站工、工廠搬貨工人、寵物飼料店、電話店員工等;妹妹也會幫忙打掃或澆花,賺取幾十令吉工資。

孩子所賺取的工資,一一被媽媽儲蓄起來,作為孩子日後的教育費。平日開銷皆靠微薄工資、親友不定時幫忙、政府福利金和慈濟援助等等,度過難關。

「當時並不會感覺壓力太大和辛苦,感恩有許多人幫忙,讓我們不會餓肚子,只是節省、不買奢侈品、四五年沒機會外出去吃飯或消費,這樣而已。」黃國瑋補充。

也許媽媽理解慈濟善款都是依靠大眾捐獻而來,於是在志工關懷半年後,主動要求停止補助。即便如此,志工每年還是持續為孩子申請「慈濟獎助學金。

◎升學有望樂開懷

中學時期的黃國瑋,成績經常靠小聰明混過。直到中三那年,一次成績低空飛過,讓他醒悟自己不能再玩樂下去,開始認真讀書。當時除了學校的學習以外,志工也特別推薦他到一家補習中心接受免費補習,他成績開始扶搖直上。

「雖然開始認真讀書,但還是不敢有夢想、不敢為自己設任何目標,因為太遙遠,好像是摘不到的果實一樣。」只有拼命埋首苦讀,直到中六時期,聆聽一位就讀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醫學系的學姊分享和鼓勵,再看看自己在政府教育文憑(SPM)考獲7A2B的優秀成績,讓他心生嚮往。

「當時常常陪伴母親到慈濟義診中心看病,及選擇到該處服務、以圓滿申請慈濟獎助學金的條件,我接觸許多需要幫助的苦難人。這也是推動我想要學醫的原因之一。」

有目標,開始感覺有條件可以實現,但昂貴的學費、僧多粥少的名額,讓身邊許多成績更好的學長姊望門興嘆,也讓他心念起起伏伏或怯步。幸好中六一位匿名資助他補習費的老師,和另一位老師見他成績不錯,聽見他對醫學有興趣,便教他申請管道並激勵說:「放膽去申請心中想要的科目,勇敢去冒險吧!」

鼓起勇氣填寫下心中的第一選擇,2019年的某一天,正在打工的他,看見自己被砂拉越大學醫學系錄取,高興得把身邊的朋友抱了起來!

在大學升造五年期間,他第二年即以優秀成績,成功申請到國內公共服務局(Jabatan Perkhidmatan Awam)獎學金,讓母親不必為孩子學費皺眉頭了!

◎慈濟助學展希望

2012年開始至2021年,陸續為三個孩子提供「獎助學金」,讓黃美琴心懷感恩,每年開學也鬆了一口氣,剛剛好可以繳付孩子的學雜費、購買校鞋校服等費用。

轉型的「慈濟獎助學金」,將焦點放在孩子的品行,為有十分進步的孩子,給予百分鼓勵。黃美琴的三位孩子,每一年分別獲得孝悌獎、品德獎、學業進步獎和品學兼優獎。

多年後重新翻開「獎助學金自我評量小冊子」,黃美琴回憶說,「努力完成作業」是黃國豪的強項,老師交代的事,一定會努力或想辦法完成,包括志工聲聲叮嚀的填寫小冊子動作。此外,他寫字也很端正,志工每每過來都會不吝給予讚歎。而且細心照顧母親,按摩、剪指甲、生病在一旁侍候等等,是個貼心的孩子,如今二十一歲了,仍陪伴媽媽一起去做清掃工作。

二十三歲女兒黃國英如今是位美容師。黃美琴說,她做事很認真、擅長聆聽和表達,平時也會分擔家務,常是品德獎和孝悌獎的獲獎者。

「我的孩子,雖然走的路比別人辛苦,但一切酸甜苦辣已經過去。一年一次的『慈濟獎助學金』,讓他們懂得爭氣、被看見,也被肯定,這都是靠他們努力學習以獲得的幫助。」黃美琴的生活開始回甘,讓身邊陪伴的志工譚靜娥也欣慰地擁抱她。

「很為你感到驕傲……期待你用功讀書,記得媽媽辛苦,好好照顧她和弟弟妹妹,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看見黃國瑋穩重地披上學生白袍,是未來的準醫生,譚靜娥欣慰之餘,也充分體會百年樹人的不易。

「這次我選擇在馬六甲中央醫院的骨科實習,明年畢業,過後在東馬進入實習醫生階段……」邊分享在大學的生活,黃國瑋由衷感恩母親強大的羽翼庇護,及一路上幸運地遇上許多善心人士幫助和貴人指點,才能成就今日的他,圓滿學醫的心願。

曾經在打假期工期間,老闆以馬幣三千令吉(約合新臺幣二萬一千元)挽留他,他還是選擇讀書升造,換取更美好的未來。因此他想勸勉學弟妹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適時參考善知識意見,以減少分岔。珍惜眼前,思考長遠,不要被眼前的誘惑而停止奮鬥。

圖左 :準醫生黃國瑋(化名)苦讀多年終於如願追逐夢想,母親和志工的喜悅和驕傲掩不住。[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數年來,社區志工譚靜娥(右一)藉慈濟獎助學金因緣,陪伴黃家從生活無助到步上軌道,老么黃國豪(右二),經督促也有明顯成長。[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黃國瑋感恩多年獲得慈濟獎助學金,讓他開學無憂;他也以優異成績回饋社會點滴之恩。[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2012年剛離異的黃美琴(化名),在志工推薦下,和小兒子黃國豪一起參加慈濟親子班。[攝影者:錢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