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一餐熱食一分愛 教育能翻轉未來

E-mail 列印
炊煙裊裊升起,慈濟志工在空地架起爐具烹煮一鍋鍋的白飯與青菜,環境雖然克難,但這是他們對於學生的祝福與期望,盼望一餐的溫飽可以讓學生無憂的學習,翻轉他們的未來。

◎當生活成為困難 教育是一種奢侈

在 臺灣,受教育是件正常不過的事,許多父母甚至要拜託孩子乖乖上學的時候,但有些地方能好好讀書,卻是一種奢侈。

位在莫三比克中部雅瑪郡(Nhamatanda)的喬輕馬拉小學(EPC Joaquim Marra),是2019年伊代(Idai)風災後慈濟幫忙援建的學校之一。2023年落成,簡陋的教室換然一新,學生不用擔心風吹雨淋,老師也期許新校舍可以讓學生更加認真上學,卻發現事與願違。

看著教室裡稀稀落落的學生,有些孩子依舊缺勤不到校,但並非他們不愛上學,校長莉迪亞(Lídia Lucas)表示:「學生的曠課往往是由飢餓引起的。」學子們為求溫飽被迫離開學校,去農場工作來換取食物。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時,學習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了。

志工在得知這個狀況,也了解學生因為飢餓而缺課時,經過多方討論後決定提供每週一次熱食供餐,希望用這個方法鼓勵學生到校。為加快推動計畫,志工們不顧道路中斷,划著獨木舟克難前往學校與師長說明計畫,也召開家長說明會讓學生家長了解,並鼓勵家長多讓孩子回來上學,因為學習才有改變的機會。

◎同心協力煮一餐 學生上課有活力

引領期盼的熱食供餐在5月17日開始舉辦,志工一早就開始打包煮飯用的鍋具與食材,要為三百多位學生準備佳餚。

但好事多磨,第一次供餐就遇到通往學校的道路因為河水高漲淹沒,載著志工與器材的大卡車無法過河,志工最後只能用機車慢慢搬運,機車堆疊著好幾包大米,而且還不能發動,不然機車容易進到水拋錨,只看到四五個人圍著一臺機車,有人牽引著機車龍頭,其餘的人按緊大米,緩慢渡河,小心翼翼推車過河。

同時也可以看到一臺機車載著三位大人,後頭還綁著鍋具,這已經是臺灣人很少看到的畫面,好不容易才將所有物品運到小學,可以為首次供餐開始煮飯。

隨著供餐計畫推動,截至七月底已經舉辦九次,學校每週三也全員動起來,學生會從家中帶來生火用的木柴,並與志工一起汲取飲用水,盡自己微薄的心力。當香積志工架好爐具開始生火煮飯,其他的志工則帶領學生分享靜思語與玩遊戲,讓孩子們有難忘的回憶。

午餐準備好的時候,學生們會先跟著志工,一起去清洗從家中帶來的餐具,培養學生的衛生觀念,讓他們可以預防霍亂等常見傳染病。隨後,大家排好隊一一領取餐點,簡單的一碗米飯與一道菜,對學生卻是充滿意義的大餐,不只溫飽也讓他們可以有力氣讀書。

◎學生的開心笑容 志工最大的鼓勵

但志工也發覺有些學生留了一大半的餐點,今年十一歲的伊莎貝爾(Isabel Lucas)就是其中一位。志工詢問之後,得知目前就讀四年級的伊莎貝爾,家中務農維生,但今年收成不好,因此常常斷炊,週三的熱食供餐,讓她想帶回與家人分享。

志工跟隨她一起回家拜訪家人,一家人一碗飯,可能就是一週最豐盛的一餐。在志工與母親聊天過程中,母親也說到自從熱食供餐,女兒不再一直餓肚子,也更加專注在學習。

「沒有什麼比看到孩子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更棒的了!」志工伊達(明依,Ilda Nuvunga)說,如果說付出無所求,家長的回饋、學生們曠課率下降,學習成績上升,就是對志工最好的報答。

圖左 :學生幫忙收集引火用的木柴,讓志工可以生火煮飯。[攝影者:Jose Jorge]
圖右 :機車變成推車,把大米堆疊好,志工半牽半扶地渡過高漲的溪水。[攝影者:Soares Joaquim]

圖左 :大家將機車效用發揮大最大,三個人加一個大鍋具前往學校。[攝影者:Soares Joaquim]
圖右 :香積團隊分工合作煮熱食,一組煮米飯,一組備菜削馬鈴薯。[攝影者:Soares Joaquim]

圖左 :用餐前,志工帶領學生洗手、洗碗,教導學生衛生觀念,以防止傳染病。[攝影者:Dario Nhacale]
圖右 :伊莎貝爾(Isabel Lucas.後左二)回到家,打開餐盒和家人一起享用。[攝影者:Soares Joaquim]

圖左 :學生們在志工的引導下,有秩序地拿著餐具上前領取餐點。[攝影者:Soares Joaquim]
圖右 :小朋友領到滿滿的米飯和配菜,露出開心笑容。[攝影者:Soares Joaquim]
圖左 :小朋友領到滿滿的米飯和配菜,露出開心笑容。[攝影者:Soares Joaquim]